■天津市南开中学 崔勇锐
在班集体管理中,班会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常采用的手段之一。每个师生都对班会课非常熟悉,每所学校的课程表上都设置了班会课。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学班会课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许多学校的班会课形同虚设,学生不喜欢上班会课,班主任没有真正认识到班会课的重要作用,更没有充分发挥班会课的教育功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较少对班会课进行系统研究,对班会课缺乏明确的定位。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中学班会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必须明确班会课的定位及教育功能。
对于班会课(也有人称之为“主题班会”、“班主任课”、“班校会”),人们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认识,很多人把班会课定义为一次会议,也有人认为班会课是一项活动,还有人指出班会课是一门课程。那么,到底班会课该怎样定位呢?
确实,现实中的班会课经常采用辩论会、演讲会等班集体活动的形式,但不能说班会课就仅仅是一次会议,或者说班会课就等同于班集体活动。不论对“会议”还是“活动”如何界定,这种对班会课的单一认识必然导致班会课组织实施的随意性和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不确定性。其实,班会课既是一次“会议”,也是一项“活动”,同时它更具有明显的学校课程特征。
班会课的学校课程特征充分体现为:第一,班会课具有鲜明的课程教学目标。每节班会课的组织都要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制约与影响着班会课的全过程,决定着班会课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选择与确定。第二,班会课具有确定的课程组织者。班主任是班会课的第一组织者,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管理班集体的重要平台。第三,班会课具有明确的课程主体。学生是班会课的参与者,更是班会课组织实施的主体,学生在班会课上获取促进自身发展的有益经验。第四,班会课具有严格的课程组织过程。班会课有比较固定的课程时间,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许多学校还经常开展优秀班会课的评比,班会课的组织是对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方面。
有人对“班会课是一门课程”的提法不以为然,认为班会课连起码的教材都没有,怎能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提并论?其实,当片面强调课程作为学科内容的时候,必然导致教材等同于课程、教材控制课程的现象发生。当强调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而存在、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时,必然会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景,这里面蕴含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
班会课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普通课程有明显的区别。语文、数学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作为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作为分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显然,班会课与上述课程有所不同。
在新课程改革中,班会课应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指定领域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综合课程通过相关学习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形成宽广的视野、敏捷的思维,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班会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新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然也是学生和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门课程。它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班会课的组织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要求,要以校情、班情为基础,以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解决班集体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班会课是一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具有弹性且个性鲜明的校本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它以课程为载体对学生实施德育,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中学德育课程专门指“中学思想政治课”,这是一门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德育学科建构的认知性课程,属于“学科德育课程”。而完整的学校德育课程应包括学科德育课程和活动德育课程两大部分,班会课就属于“活动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与学科德育课程紧密联系,其独特价值与功能突破了学科德育课程的局限,可以作为学科德育课程的一种补充。
班会课作为德育课程,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学生在班主任的引领下,系统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综上所述,中学班会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类的校本德育课程,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集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灵活的教育时间、严谨的程序设计的系统主题教育活动。它以班集体活动为主要载体,以主题会议等为主要形式,是师生间、生生间双方或多方参与和互动的过程。
通过对班会课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看到,班会课虽然是一门常规课程,但班主任却不能有丝毫松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班会课应该与其他课程一样,充分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明确班会课定位的基础上,对中学班会课的教育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在班集体教育链条中,班会课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育途径,使受教育者最终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该把学生素质结构的完善与提高作为教育的基本职能,中学教育应该关注中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思想品行、智能、健康、艺术、劳动技术等方面获得整体和谐的发展。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班会课的教育活动更集中、更高效,它能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展更广泛、更深刻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从而激发和发掘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提高的前提下,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中学班会课具有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它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陶冶,引导学生端正品行,掌握学习方法,重视身心健康,培养艺术素养,提高劳动意识;在课程的准备和实施中,通过构建多维型、开放式的班会课课程体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精心设计的班会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是学生接受教育影响、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会课是班主任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施加针对性教育影响的唯一专门课程,它是进行班集体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中,班集体文化的创建极为重要。班会课作为班集体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班集体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具有开放性和明确行为指向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可以围绕设定的主题,将班会课的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转化为班集体文化的创建过程。在班会课上,可以引导班集体成员共同制定规章制度、讨论班集体建设中的问题等,以规范学生的行为。班会课可以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集体纪律的增强、学生间合作意识的形成、师生间情感的沟通。通过班会课,班集体的生活方式、规章制度、价值观和共同愿景逐渐沉淀、整合成特有的班集体文化氛围,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会促使班集体成员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相互感染,从而推动班集体整体的建设和发展。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必须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专业水平。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教育观察力、教育想象力、教育机智和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和积累,而接受锻炼的最佳途径就是担任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门性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影响者。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内容充实、计划周密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班会课来推动班集体建设,班会课为班主任提供了一个挖掘自身潜能、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通过班会课,班主任可以熟悉所带的班,经过对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可以围绕设定的主题,避开枯燥乏味的说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教育;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自己捕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总之,成功的班会课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是学生成长的铺路石。在组织班会课的过程中,形式要不拘一格,要用最恰当的形式表达最完善的内容,承载最丰硕的教育成果,最终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素质得以提高,视野得以开阔,智慧得以启迪,团队得以凝聚,人格得以完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我们要加强对班会课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明确班会课的定位,最充分地发挥班会课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