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冬冬
(莆田市东圳水库管理局 351137)
浅析渠道山体斜坡破坏的防治
郑冬冬
(莆田市东圳水库管理局 351137)
山体斜坡是地质灾害的形式之一,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山体结构,也给周围渠道的正常使用造成巨大的破坏力。从自然地质构造看,山体斜坡极易导致山体滑坡问题且容易引起地质结构损坏,对山体斜坡的稳定性、安全性都是很不利的。为避免山体斜坡对渠道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斜坡现象的防治处理十分重要。针对这一点,本文以东圳灌区渠道为对象,分析了有关渠道山体斜坡的防治方法。
渠道 山体斜坡 破坏 防治方法
最近几年,地质报告显示山体斜坡是国内自然灾害的多发形式,每年我国的山体斜坡事件持续增长,这些均意味着我国地质构造开始出现异常变化。若不及时处理山体斜坡问题,对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都会是一道很大的障碍[1]。国家在地质勘查中要注意山体斜坡问题,发现异常情况后尽快要求当地部门采取措施处理。现结合东圳灌区渠道山体斜坡处理案例进行分析。
东圳灌区渠道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莆田市,周围跟台湾岛相互靠拢。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频繁遭受台风侵袭;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外来投资商对渠道沿线进行房地产开发,大量高层建筑、商务大楼的出现使得原先完整的地质构造被破坏,这些现象都是造成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2]。经专家检测其发生山体滑坡的概率较高,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对东圳灌区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较大影响。
此次研究将“东圳灌区所辖的0K+300~23K+000渠道”作为对象,分析山体斜坡问题的防范策略与处理方法,为其他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
对于沿线渠道而言,周围的地质构造往往会决定山体斜坡的发生概率,影响区域地质构造的组合特性。根据调查报告,东圳灌区渠道的地质构造情况如下。
参照地质勘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东圳灌区渠道0K+300~23K+000段,基岩都由凝灰岩构成。凝灰岩为火山岩浆岩系,在火山岩系中与同系岩石相比,比重、容重处于较低水平,比重为2.56~2.78,容重仅为0.74~1.4g/cm3,孔隙率最大可超过25%。在强度勘测上,岩石的强度偏小,若受到外力影响会出现变形现象;同时,力学性质会受到风化作用的破坏,使得地质渠道的地质构造稳定性大大减弱。该渠道摩擦系数只有0.25,说明渠道的抗滑能力较弱。力学性质上的不稳定,导致东圳灌区渠周围山体在雨季易受到降雨影响,因地下水流不断增大而出现滑坡问题,破坏了渠道的正常使用结构。
数据报告显示,东圳灌区渠道0+000~0+700地段填土平均深度1.65m,素填土为5.0m,以下为弱风化的基岩;0+770~5K+000地段填土最大深度为2.6m,最小为1.2m,坡积层平均深度为6.0m,强风化深度在1.9~2.7m之间;5K+097~6K+500地段填土厚度平均为1.7m,坡积层厚度为6.3m,强风化深度为2.0m;6K+500~11K+100地段填土深度逐渐加大,6K+500地段为0.70m,最大3.6m,平均2.5m,坡积层厚度平均为3.2m;14K+700~15K+850填土厚度为2.0m,残积层平均厚度为5.2m,强风化层深度为1.8m;15K+850~17K+000段填土的深度为3.8m,坡积层深度为1.4m,残积层厚度在1.6~9.9m之间,基岩为弱风化。从这些数据可知:东圳灌区渠道坡积层、残积层厚度较大,很容易出现风化问题,岩石内的矿物含量、地质构造、斜坡状态等会随之出现异常变化;同时,造成岩石层内部的孔隙数量增多,到了雨季会因雨水过渗而出现滑坡问题,这些都对渠道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经过分析,导致东圳灌区渠道山体斜坡破坏的因素很多,为防止问题的发生,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采用科学方法,避免斜坡遭受破坏。
根据东圳灌区渠道勘测得到的结果,对渠道周围采取围护措施。目前,常用的围护处理方法包括喷混凝土、锚杆围护基岩等,可以根据渠道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就0K+000~0K+100渠段迎水右内坡这一情况而言,因该地段降雨量较大,地质构造容易受到水渗透的影响。而路段被雨水、地表水等长时间冲刷后,大大降低了岩石结构的抗风化能力。处理过程中需将岩石裸露地段的弱风化层凿去,再以锚杆锚至完整的岩层,最后对岩体表面喷射高强度混凝土,通过这样的处理过程来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压力灌浆主要是用于处理岩层破碎、岩石裂缝等现象[3]。如果斜坡岩层结构出现开裂或受损问题,会导致岩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塌,使之前稳定牢固的结构遭到破坏。例如,此次研究的工程中,渠道0K+300-0K+700地段基岩出现风化现象。渠道右内坡属于原山体,整体构造较为复杂,岩层产生破裂之后有碎石掉落而易导致危险事故。针对这一情况,用压力灌浆法处理时在山顶上打梅花形或平行四边形排列的灌浆孔,孔深一般控制为3~6m,通过灌水泥浆在断层破碎岩体之间进行有效的加固处理,避免斜坡岩层面发生变形。
对渠道运用的断面衬砌法是“全断面的钢筋混凝土衬砌”,一般是选定左外背水坡脚位置,通过添加砂石反滤层对雨水进行导流处理,避免雨水聚积而发生入渗现象。此前对渠道15K+850~17K+000地段选择的处理方案中,采取的粘土材料性能不达标,减弱了地质层面的稳定性。此次采用高性能的粘土材料,对渠道全断面铺设由φ6钢筋制成的20cm×20cm的钢筋网,最后通过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加固结构。这样在雨季天气,可以利用断面结构引导水流及时排出,防止对地质结构造成冲刷。
加固坡脚法一般选择“重力式挡土墙加固坡脚”,采用这种方法的同时配备相应的倒滤层排水、截水沟隔水,这对于渠道山体滑坡问题的处理是最普遍、最见效的一类方式[4]。此次研究的渠道21K+363地段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阶段遭到暴雨袭击,使得地质构造在强大水流的冲击下出现滑坡,经过加固坡脚法处理之后,这一路段的斜坡结构依旧安然无恙。同样,对其他类似结构的处理,如左外背水坡,坡积层、残积层、全风化层等,加固坡脚法同样发挥了预期的成效,值得推广。
对于山体斜坡破坏问题的处理,必须借助于大量的地质勘测数据,且结合渠道周围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才能用保证处理方案的有效性。此次研究的东圳灌区渠道案例中,对于山体斜坡问题的处理则采用了几种先进的加固、围护方式,可供今后类似问题参考。
1 袁振棠.山体滑坡问题的形成因素与地质危害[J].工程地质学.2009,14(8):31-33.
2 吴绍宽.有关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J].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2009,37(12):30-32.
3 李金平.浅淡水利工程渠道滑坡的形成和治理[J].中国地质勘测.2010,19(3):46-48.
4 陈伟彦.我国山区地质构造常见危害的防范与处理[J].地质灾害研究.2010,24(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