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亮,祁平东
(1.常熟市张桥医院,江苏常熟215552;2.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常熟215500)
体表常规心电图ST-T改变为至少2个相关导联发生缺血性ST-T改变: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 mV,动态心电图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0 mV、持续1 min以上,可伴或不伴有T波低平、倒置。随着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1],依靠心电图ST-T改变来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性日益受到临床质疑[2]。本文对我院180例心电图有ST-T改变的患者行冠脉造影,比较有ST-T动态变化和无ST-T动态变化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探讨ST-T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选择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中心电图有ST-T改变、初步诊断为冠心病者180例,进行18导联心电图、12导联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其中男108例,女72例,年龄40~84岁,平均(54.5±14.8)岁。根据是否存在动态ST-T改变将180例分成两组。ST-T动态改变组(80例):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发作时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示ST-T动态改变,包括ST段压低更明显或T波更低平、倒置(变化≥1 mm,持续时间至少1 min),或ST-T假性正常化;无ST-T动态改变组(100例):有或无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症状发作时或24 h动态心电图ST-T始终无动态改变。
入院前3天每天描记一次18导联常规心电图(标准12导联加V7~V9,V3R~V5R);如心绞痛症状发作,则在发作时再次描记18导联心电图;入院4 d内行24小时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患者ST-T改变是否存在动态变化。1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采用Judkins法,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在多个投影角度做选择性冠脉造影,病变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4支计算,冠状动脉直径固定狭窄≥50%为造影阳性,诊断为冠心病。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80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有ST-T动态改变组80例,确诊冠心病52例,确诊非冠心病28例,符合率65%;无ST-T动态改变组100例,确诊冠心病37例,确诊非冠心病63例,符合率37%。两组对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通常以患者的冠心病高危因素、心前区疼痛和心电图ST-T改变三项指标作为冠心病诊断标准。长期以来体表常规心电图ST-T改变一直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引起的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近年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以其直观和准确性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参照常规心电图中的非动态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已引起不少学者质疑。
冠状动脉具有较大贮备能力,正常人剧烈运动时,心肌需氧量极度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可增加10倍,而不发生心肌缺血。冠脉狭窄患者并不一定存在心电图ST-T改变,本组无ST-T动态改变的患者大多数由高血压、各种心肌病、心脏自主神经失调所致。主要因为:①高血压患者存在类似冠心病的缺血性ST-T心电图改变。②各种心肌病患者存在复极不全,从而出现损伤电流导致ST-T改变。③女性胸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对较多有关。本文结果显示在无ST-T动态变化患者中诊断冠心病的符合率仅为37.0%。
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阻塞或心肌氧需增加,引起心肌缺血加重,导致心肌出现损伤电流、继发性复极异常及除极受损,因此出现ST-T动态改变[3]。ST-T动态改变,尤其心绞痛发作时伴 ST-T动态改变对诊断冠心病价值较大。本文80例ST-T动态改变的患者确诊冠心病52例,符合率65.0%,诊断符合率相对较高。
因此对心电图表现ST-T改变的患者,首先区分ST-T是否动态改变,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心电图出现ST-T改变并不仅见于冠心病患者,ST-T改变本身并不具有诊断特异性,影响ST-T改变的疾病与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检查技术原因,心电基线不稳、上下飘移;呼吸与进餐的影响;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等的影响;电解质影响如血钾过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心理状态的压抑与焦虑;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左心室肥厚、二尖瓣脱垂、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肌病、心肌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此外,健康人群也可出现心电图ST-T改变,有资料统计,正常人中ST段异常约占10% ~30%、T改变者约占10%~20%,尤以女性更为多见。因此对临床常规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尤其非动态ST-T改变者,临床诊断冠心病应十分慎重。为明确是否为冠心病诊断,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冠心病应尽早行冠脉造影检查,以便及时正确治疗。
[1]马长生,盖鲁粤,张奎俊,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
[2]郭继鸿.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概念的质疑[J].心电学杂志,2003,22(1):21.
[3]杨元生.ST段改变的发生机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