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云 杨海霞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 兰州 730050)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
高 云 杨海霞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 兰州 730050)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思想道德状况堪忧。文章分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认为只有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政策支持的有机结合的留守儿童思想德育教育体系,重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统筹规划各个教育层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大都由单亲监护或者隔代亲属监护,也有由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的。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群体的数量还将不断增加,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导,学校又重应试轻德育,因此其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深入开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根据留守儿童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自我留守型,父母双方均外出,单独留守的儿童;二是“单亲”留守型,父母一方外出,与另一方一起留守的儿童;三是隔代监护型,父母双方均外出,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四是他人寄养型,父母双方均外出,与父母的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当前,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
(一)心理问题突出,道德意志薄弱,法纪观念欠缺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之爱,情感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进而产生自卑、沉默、悲观和孤僻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拿着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去网吧或游戏厅,或者乱买零食等,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益滋长,在家不听从监护人的管教,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经常迟到、旷课、逃学、欺负同学等,甚至有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传统美德缺失,价值观念扭曲,享乐主义盛行
由于不少外出务工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养育方面存有负疚感,于是他们就在物质上进行补偿,给予留守儿童尽可能多的零花钱,这就极易使留守儿童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撒谎的陋习,“思想更趋于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或扭曲,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缺乏认同”[1],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泛滥。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不读书同样可以打工挣钱,他们热衷于吃喝玩乐,认为读书无用。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结构、气氛及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心理状态。同时,“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而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途径非常有限,难以有效地引导子女良好道德的养成,身边监护人多为年迈的爷爷奶奶,对孩子又疏于管教,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或放任状态”[3]。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匮乏
农村由于办学条件、教育观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学校工作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维上,普遍重视智育、重视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也相对保守和被动,而且很多留守儿童情感比较脆弱,教育的方法和方式稍有不当,就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以至于引发安全等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也通常比较消极,安全成为德育工作追求的唯一目标。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因此也就无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社会教育环节脱节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环境变得日益开放,一些书籍、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信息对人生观还未形成的留守儿童必然造成强烈的冲击,并留下心灵上的阴影。农村较差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治安等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的道德良好发展,如地下赌场、黑网吧、游戏厅及其它违法娱乐场所往往成为留守儿童随意光顾的地方,容易使他们进行不良的社会交往,沾染坏习惯,甚至违法。
(一)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中各要素的独特作用
1.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作用
留守儿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各种教育方式、训练和手段都将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只有通过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来彰显。充分认识学生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是开展思想道德的基本前提。此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个留守儿童的独立人格并发展其潜能。
2.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实施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注重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和环境。首先从观念上要创新思想道德教学理念,抛弃农村学校重应试轻德育的现象;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其次,要完善农村学校寄宿管理制度,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实效性。学校要积极努力,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条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给他们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其精神需求。最后,要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比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与法制讲座以及献爱心活动等,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学校还可安排退休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的心理老师,这样既达到了资源的再利用,也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心理健康咨询,及时解决其心理困惑。
3.切实发挥家庭的助推作用
家庭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比智育作用更大,家庭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应注意:一方面,要转变德育教育观念,重视子女德育能力的培养。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与教师见面的专题交流会。“通过学校对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家教培训,让其明确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传授必要的教育管理方法,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把握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培养方案。”[4]要使家庭和学校变成各有侧重的教育场所,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合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改变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建立民主型和协商型的教养方式,规范父母自身的教育行为。
(二)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
通过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监督,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缺失问题。要开展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寻找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对象,和他们结对子,担任留守儿童的知心哥哥和知心姐姐,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书信、电话等联系,以便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在优美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三)政府应重视并制定人性化政策
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责,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起步较晚,任重道远,需要强力引导和推动,政府应担此重任。政府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包括:(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规划,保证落实。(2)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资源,重视学校德育教育。(3)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留守儿童实施人文关怀。当地政府应加快在农村建立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宫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以丰富、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只有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政策支持的有机结合的留守儿童思想德育教育体系,重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统筹规划各个教育层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
[1] 孙志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 张玉德.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0,(7).
[3] 陈锦慧,刘志翔.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与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10,(5).
[4] 胡花平,陈行鹏.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困境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4).
2010-11-18
高云(1963-),男,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