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周 丹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礼貌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外有很多关于礼貌言语的研究,而且起步较早。相比之下,对于不礼貌现象的研究则起步较晚,而且缺乏系统研究。鉴于对不礼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旨在通过不礼貌相关文献的搜集归类总结,以期为今后的不礼貌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不礼貌;言语行为;面子威胁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通常被人们理解为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比如增加或维护交际双方的和睦关系[1](何自然等,2001)。礼貌原则的提出者Leech(1983)认为,“conflictive illocutions tend,thankfully,to be rather Marginal to hu Man linguistic behavior in nor Mal circu Mstances.”(抵触性话语通常情况下在人类语言行为中是边缘性质的)[2]。Culpeper et al.(2003)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至少在某些特定的话语类型中,抵触性的话语应该是处于言语行为的中心位置[3]。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话语类型并不少见,比如说 ar My training discourse[4](Culpeper,1996),(军训语篇);courtroo Mdiscourse[5~6](Lakoff,1989;Pen Man,1990),(法庭语篇);fa Mily discourse[7](Vuchinich,1990),(家庭语篇);doctor-patient discourse[8]( Mehan,1990),(医患语篇) 等等。在这些语篇中不礼貌言语占据重要位置,礼貌理论不足以解释其中的不礼貌现象,因而针对不礼貌现象的专门研究十分必要。近年来对于不礼貌言语现象及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通过文献搜集,对不礼貌言语现象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首先,对于i Mpoliteness的术语名称尚无定论,目前有三种:不礼貌[9~11](杨子,2010;丁崇明,2001;杨子、于国栋,2007);非礼貌[12](谢世坚,2009);失礼[13](杨朝军,2010)。这样的局面对本研究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本文拟用不礼貌作为术语,缘于本术语名称使用较多,而且较直观。
接下来研究不礼貌的定义问题。对不礼貌做一个确切的定义不是一件易事,如Bousfield(2007)所说,如同礼貌,对于不礼貌的构成以及如何甚至能否准确地定义不礼貌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14]。Watts亦指出,(不)礼貌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仍要争论的术语(2003:9)。
Culpeper[4](1996) 结 合 Goff Man(1967) 和 Brown and Levinson(1987),对不礼貌给出如下定义:I Mpoliteness,the use of strategies that are designed to have the opposite effect——that of social disruption.These strategies are oriented towards attacking face,an e Motionally sensitive concept of the self.(不礼貌是旨在引起社会负面影响即社会不和谐的策略的使用。这些策略是为了攻击对方的面子)。之后,Culpeper(2003)又给出“I Mpoliteness,co M Municative strategies,designed to attack face,and thereby cause social conflict and dishar Mony”(不礼貌是使用交际策略以攻击对方的面子,因而造成社会矛盾和不和谐)[3]。接着Culpeper(2005)指出不礼貌出现在一定活动类型的语篇中,在其中对不礼貌能够给以解释[15]。
而Bousfield(2008)给出了如下的定义:“A definition of i Mpoliteness to be an opposite( My own very broad understanding of)politeness in that,rather than seeking to Mitigate facethreatening acts(Brown and Levinson,1987),i Mpoliteness constitutes the issuing verbal face-threatening acts which are purposefully perfor Med”(可以从礼貌的反面去看,不礼貌不是减缓面子威胁行为,而是有目的地给出无故的和冲突性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14]。
Mills(2005)指出不礼貌代表着一定社区内对行为规范的违法[16]。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礼貌的核心是攻击对方面子。当然,这些定义大都是从说者的角度考虑的,没有把听者的理解和具体的语境等其他因素考虑进去。综上所述,本文试图给出一个综合的定义:不礼貌是说者有意或无意给出冒犯听者的或者违反社会规范的话语,而且听者确定认为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从而引起显性或隐性的社会矛盾或不和谐的言语行为。
关于不礼貌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不礼貌进行了分类。从宏观上讲,Culpeper(1996)依据不礼貌的性质将不礼貌分为Inherent i Mpoliteness(内在不礼貌)和 Mock i Mpoliteness(嘲弄不礼貌)[4];Bousfield(2008)依据说者的意图将不礼貌分为Intentional threats to face(有意的面子威胁),Incidental threats to face(无意的面子威胁)和 Accidental threats to face( 附带的面子威胁)[14];Babra Kryk-Kastovsky(2006)依据表面结构语义和隐含意义将不礼貌分为Overt i Mpoliteness(显性不礼貌)和Covert i Mpoliteness(隐性不礼貌)[17]。从微观上讲,杨子、于国栋(2007)从说话人意图以及听话人对其意图接收的角度进行划分,言语不礼貌中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礼貌可分为:言者有意、听者有心型;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型;言者有意、听者无意型;言者无意、听者无心型[11]。而李元胜(2006)将汉语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分为策略型不礼貌言语行为和非策略性不礼貌言语行为[18]。王传奔(2010)按照语言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来分,将不礼貌分成表面不礼貌言语行为和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又根据语言使用者的意识程度不同,将不礼貌言语行为分为有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和无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19]。
从上面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不礼貌言语的分类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分类之间有可能重叠,而且大都不够全面,都存在涵盖不到的现象,所以有待于进一步细致地研究。
在国外对不礼貌的研究起步较早而且成果颇多,在这里同样从两个方面来回顾。
(一)不礼貌言语现象研究
1.具体语境中不礼貌言语的研究
语境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对不礼貌言语的考察研究离不开具体语境。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分析了不同语境中的不礼貌言语现象。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对于礼貌与不礼貌的理解是不同的, Mills(2009)认为大多学者从个人互动中去研究不礼貌,这样是不足够的,我们应该从跨文化的角度在社会层面看到礼貌与不礼貌[16]。
同样, Marlangeon(2008)比较分析了机构性(institutional)和非机构性(non-institutional)语境中不礼貌言语的特点,分析表明在机构性语境(如政治辩论、军警训练等)中和非机构性语境中的不礼貌言语有着不同的特点[20]。
在法庭语篇中普遍存在着不礼貌言语现象。Kryk-Kastovsky(2006)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分析了在早期现代英语时代法庭语篇中不礼貌言语的使用情况,并从结构、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探讨了不礼貌言语的模式,指出对不礼貌言语的判断不能只从结构或语义上看(显性不礼貌),更重要的要从说者意图、对听者的影响以及更大语境中去考虑(隐性不礼貌)[17],这对我们判断不礼貌很有启发性。
衡量不礼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面子威胁程度(face threat)。Stewart(2008)通过对自然发生言语的分析旨在说明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模式可以为不礼貌言语的解释提供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21]。
除了英语语料中的非礼貌研究以外,Perel Mutter(2010)则取俄语抱怨语为语料分析了以沉默未结束方式的不礼貌言语的后续循环,并视之为不礼貌言语交际的一大特点,因而不礼貌言语比礼貌言语对交际的影响更大[22]。
2.对不礼貌具体某一言语行为的研究
Culpeper(1996)指出不礼貌策略可分为直接不礼貌策略(Bald on record i Mpoliteness)、积极不礼貌策略(Positive i Mpoliteness)和消极不礼貌策略(Negative i Mpoliteness),其中每个策略下面又包括许多具体的言语行为,比如使用禁忌语(Taboo language)、诅咒语(swearing)、威胁话语(threats)等等[4]。针对于具体某一不礼貌策略使用下其言语行为研究如下:
Li Mberg(2009)认为威胁话语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并用实验观察法分析了威胁话语的应答方式,包括有应答、无应答,其中有应答又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言语应答包括顺从和不顺从。从应答方式来判断威胁话语成功与否[23]。这种威胁话语的应答方式分析来源于 Culpeper(2003)关于不礼貌反应方式的研究框架。
而Jay&Janschewitz(2008)分析了诅咒作为一种极不礼貌言语的使用情况,并指出诅咒语的使用依赖于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社会语境以及使用的特殊语境,最后告诫我们要学会何时何地与什么人恰当地使用诅咒语[24]。
(二)对不礼貌理论的研究
着力于不礼貌理论研究的主要两位学者Janathan Culpeper和 Derek Bousfield。2008年,Bousfield的著作“I 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问世,这是专门探讨不礼貌现象的专著[14]。书中Bousfield在分析三种类型语料(停车冲突、军警训练以及厨房冲突)的基础上给出了关于不礼貌研究的理论。本书以不礼貌研究为主线,根据作者自己的理解和发现阐释了许多礼貌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礼貌,建立了关于不礼貌的理论,其中包括不礼貌策略:直接性不礼貌策略(bald on record i Mpoliteness)、积极不礼貌策略(positive i Mpoliteness)、消极不礼貌策略(negative i Mpoliteness)、虚假或讽刺性礼貌策略(sarcas Mor Mock politeness)和拒绝执行礼貌策略(withhold politeness)。作者在Culpeper关于不礼貌模式下讨论了三个语料中不礼貌的使用,并从话语、语篇和话论三个层面检验了不礼貌言语的动态性。这本书研究了什么是不礼貌,不礼貌在交际中的作用以及我们如何进行不礼貌分析等,几乎涵盖了不礼貌从产生、实现、控制、解读、回应等全部过程,为不礼貌研究在语用学研究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Bousfield(2007)中专门探讨了包含不礼貌言语交际的触发、发展和结束方式,其内容大都涵盖在其专著中。Culpeper,Bousfield&Wich Mann(2003)中则强调我们不仅需要从词汇和语法的角度去看待不礼貌言语,还应从言语的韵律(prosody)方面着手,研究分析表明韵律在不礼貌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他的期刊文章还有Culpeper(1996),Culperper(2005)。另外,库佩珀(Culpeper)的一篇关于不礼貌研究的新作不得不提,Culpeper(2010)关于规约化不礼貌模式的探讨[25]。文中作者首先讨论了不礼貌是否跟礼貌一样在语言表达中是根深蒂固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然后又在Terkouraf关于礼貌表达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不礼貌模式,这为我们今后对不礼貌言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参数。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不礼貌的研究涉及的面较广,而且研究得比较深,既有对具体语境中不礼貌言语的研究,也有对不礼貌策略中具体语言输出策略及具体言语行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于不礼貌理论的研究,比如上文提到的规约化不礼貌模式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依据。
(一)对不礼貌言语行为本身的研究
这里包括对汉语和英语不礼貌言语的阐述,主要从顺应的角度,运用了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阐释不礼貌言语的生成机制。如王传奔(2009),运用顺应论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和导致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认为不论是哪一种不礼貌言语行为,都是说话人努力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不同在于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顺应了交际的需要,而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没有真正做到顺应交际的需要[19]。李元胜(2006)则用顺应论对汉语中作为策略使用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策略型不礼貌)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作了一次全面的分析,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不礼貌言语行为,找出其产生的根源,从而为言语规范性何得体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18]。同样,杨子、于国栋(2007)使用改进过的语言选择顺应模式对策略性不礼貌、非策略性不礼貌以及语用失误型不礼貌的产生作了深刻的阐释,使得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各类言语不礼貌,确定其根源[11]。更进一步,杨子(2010)在整合心理空间理论和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对策略性言语不礼貌的运作机制进行了考察、描述,这种对策略性不礼貌产生过程的阐释更具理据性[9]。
其他的还有张大毛(2009),主要对不礼貌言语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在Culpeper不礼貌言语定义的基础上,又从语用学的多个角度,比如内容、语用距离、特定语境等方面考虑,最后给出自己的定义,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26]。
更具体一些的关于不礼貌言语现象的研究有丁崇明(2001),此文作者主要讨论了表现形式为词语叠连的不礼貌语言。指出这种词语叠连是否产生不礼貌的语用效果与问话人的心理企盼倾向有密切关系,也与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有关[10]。
(二)对不礼貌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综述
此类文章在国内尚不多见,据目前所查询资料来看,仅有两篇此类文章,一篇是谢世坚(2009),作者主要介绍了Culpeper的不礼貌策略以及Rudanko的不礼貌理论,并尝试用此理论对戏剧的不礼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作者提出了包括礼貌和非礼貌在内的包含不同程度等级的连续体:极端礼貌—礼貌—非礼貌—极端不礼貌,指出了不礼貌理论研究的重要性[12]。而黄玮莹、罗长田(2010)则是运用了库尔佩珀(Culpeper)的不礼貌原则对英汉强势愤怒话语进行了分析对比,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不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和解释力[27]。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不礼貌言语的研究还很有限,而且主要集中于对不礼貌言语产生的研究,而对于不礼貌的界定分类以及有关理论的研究应用方面还较少。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不礼貌的研究已经慢慢展开,大都是在结合语料而且是自然语料的基础上对不礼貌言语本身或其理论进行研究,但语料的选择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可以选择更广泛的语料对已有的不礼貌策略加以验证和说明。另外,在国内针对与汉语中不礼貌现象的应用研究分析还不多见。因此,在不礼貌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15.
[2]Leech,Geoffrey.Princ ip les of Prag Matics[ M].London:Long Man,1983.
[3]Culpeper,Jonathan,Bousfield Derek & Wich Mann Anne.I Mpoliteness revisited: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 Mic and prosodic aspects[J].Journal of prag Matics,2003,(35):1545-1579.
[4]Culpeper,Jonathan.Towards an anato My of i 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 Matics,1996(25):349 -367.
[5]Lakoff,Robin.The li Mits of politeness. Multilingua,1989,(8):101-129.
[6]Pen Man,Robyn.Facework and politeness: Multiple goals in courtroo Mdiscourse.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9):15 -38.
[7]Vuchinich,Sa Muel.The sequential organization of closing in verbal fa Mily conflict.In:Gri Mshaw,Allen D.(Ed.),Conflict Talk: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of Argu Ments and Conversations. Ca MbridgeUniversityPress, Ca Mbridge,1990:118 -138.
[8] Mehan,Hugh.Rules versus relationships in s Mall clai Ms disputes.In:Gri Mshaw,Allen D.(Ed.),Conflict Talk: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of Argu Ments and Conversations.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 Mbridge,1990:160 -177.
[9]杨子.策略性言语不礼貌空间建构方案的顺应性考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10]丁崇明.论词语叠连式不礼貌语言[J].语言文字应用,2001,(8).
[11]杨子,于国栋.汉语言语不礼貌的顺应性研究[J].中国外语,2007,(7).
[12]谢世坚.语言非礼貌现象及非礼貌理论的完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13]杨朝军.交际中的失礼[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9).
[14]Bousfield,Derek.I 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 M].John Benja Mins Publishing Co Mpany,2008.
[15]Culpeper,Jonathan.I Mpoliteness and entertain Ment in the television quiz show:The Weakest Link[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Language,Behaviour,Culture,2005,(1):35-72.
[16] Mills,Sara.I Mpoliteness in a cultural context[J].Journal of Prag Matics,2009,(41):1047 -1060.
[17]Kryk-Kastovsky,Barbara.I Mpoliteness in Early Modern English courtroo Mdiscourse[J].Journal of Historical Prag Matics,2006,(7:2):213 -243.
[18]李元胜.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语言理论研究,2006,(11).
[19]王传奔.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0]Kaul de Marlangeon,Silvia.I Mpoliteness in institutional and non - institutional contexts[J].Prag Matics,2008,(18:4):735-749.
[21]Stewart, Miranda.Protecting speaker’s face in i Mpolite exchange:The negotiation of face-wants in workplace interaction[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8,(4):31-54.
[22]Perel Mutter,Renee.I Mpoliteness recycled:Subject ellipsis in Modern Russian co Mplaint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 Matics,2010,(42):3214 -3231.
[23]Li Mberg,Holger I Mpoliteness and threat responses[J].Journal of Prag Matics,2009,(41):1376 -1394.
[24]Jay,Ti Mothy & Janschewitz,Kristin.The Prag Matics of swearing[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8,(4):267-288.
[25]Culpeper,Janathan Conventionalised I Mpoliteness For Mulae[J].Journal of Prag Matics,2010,(42):3232 -3245.
[26]张大毛.不礼貌言语的界定和分类[J].外国语言研究,2009,(5).
[27]黄玮莹,罗长田.不礼貌原则视角下的英汉强势愤怒话语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Study of I Mpoliteness Speech Acts
ZHOU 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uzhou Nor 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Studies of politeness is an i Mportant part of prag Matics.A great Many studies of it have been done both at ho Me and abroad.In contrast,research on i Mpoliteness starts rather late and syste Matic study is hard to find.But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pheno Menon of i Mpoliteness.So this paper su Ms up so Me studies of i Mpoliteness in the hope that the su M Mary May provide necessary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y of i Mpoliteness.
i Mpoliteness;speech acts;face threats
H030
A
1001-7836(2011)08-0127-04
d oi: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8.053
2011-04-07
周丹(1980-),女,江苏徐州人,中教一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