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悦芳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督导与评价问题研究
阮悦芳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对高职“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督导评价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教师队伍的成长及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督导与评价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生产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自“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之后,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探讨,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主要是将“双师型”教师等同于“双证型”教师、“双职称型”教师、“教师职称+实践技能”型教师等。这几种理解其实只是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外在形式的描述和外在特征的阐述,其共同的内涵与特征是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素质,即“双素质型”教师。这也是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双师型”教师是以教育素质和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师,以教师职称和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的高素质教育工作人员。[1]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标志。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与学术型人才不同,技术型人才从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工作,直接生产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第二,与工程型人才不同,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些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第三,与技能型人才不同,技术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些,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而不是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能胜任培养这种人才的教师,显然是学深技高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高职“双师型”队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不高、教师双师资格认定标准不完善等等问题无不影响着“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所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只有“双师型”教师的大量涌现,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上分析说明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如何有效加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大量涌现呢?方法有很多,诸如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笔者选取了高职教师督导与评价这一层面来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
美国的詹姆士·诺兰和琳达·胡佛合著的《教师督导与评价》中所倡导的教师督导与评价主要是指一种通过改进教师教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学校外部行政监管与引导体制。通过构建一个由学校行政的外部督导、教师群体的内部督导和教师自我督导共同组成的教师督导体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保障。[3]1
这一提法是对教师督导和评价工作的全新认识,避免了传统督导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局限性,比如在督导中,“督”多于“导”;在评价中,结果重于过程等等。这也将对改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高职院校中推行教师督导与评价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这对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实是毋庸置疑的。
(一)督导和评价的最基本目的是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建立合理的督导与评价体系,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二)领导者必须建立一个诚信、相互尊重、积极协作的组织氛围
教师督导与评价总是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的,如果没有合适的组织氛围,那么督导和评价很可能会变成一种机械的形式化过程,其效果也将受到影响。由于目前“双师型”教师尚欠缺,很多教师往往教学任务重,在理论课和实训课间应接不暇,许多教师会感觉到课业负担重,所以领导者要采取措施改变这种不积极的状态,利用各种反馈做出改进,营造和谐氛围,缓解教师压力,所有教师都应该被仁厚地、公平地、受人尊重地对待。
(三)督导和评价的功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
教师评价是通过对教师的行为与能力进行全面的判断,以决定人员的聘任和继续任用的一种组织功能;教师督导是通过改进教学行为和提升学生学业来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组织功能。[3]22尽管两者是分开实行的,但在学校组织中,它们却有重要的互补功能,它们各自的功能都不完善,因此应将两者综合起来发挥作用,使两者都得以有效利用。设计一个好的教师督导评价体系有利于建立一个促使教师获得持续发展的标准,有利于促进教师超越当前水平获得个人成长,从而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四)督导并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任务
教师督导工作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设计的,所以不仅管理者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开发出有导向性的督导评价体系,组织中的每一个教育者也要扮演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协作者。
(五)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注重教师的个性发展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而言,有着许多共性,但教师个体却有着不同的个性,他们的职业生涯、学习模式、认识能力、动机水平、个人生活等都各不相同。所以不能设计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督导评价方法,督导评价的程序是一定的,但方式却可以变换以满足教师的需要,这样根据教师的特点进行富有个性化的督导活动,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堂与实训督导
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主要由课堂与实训两部分构成,督导员进行课堂与实训督导时首先要建立相互信任和积极沟通的氛围,要尊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的发挥,鼓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个性创新,培养自我指导精神,最终能在学生的学习上形成积极影响。在这个督导过程中,同伴指导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督导作用,同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往往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建议。虽然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更注重技术的应用能力,但也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支撑,高职教师要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既能在讲台上游刃有余,又能在实训基地上挥洒自如,还能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
(二)自我导向的教师发展
在该督导过程中,教师作为个体或小组合作来设计一个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的计划,以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120这种教师自主地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师脱离课堂参加在职培训等不同,它本身就对教师有激励作用,赋予了教师个体成长的主动权和自我评价权。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这种鼓励教师自主发展的督导方法更有助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双师型”教师要更关注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最有价值的,如果将这些经验加以合理有效地利用和提升,并用于改善教学,不仅教师自身得到学习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也更有效率。
(三)行动研究
作为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中的行动研究是指行动研究的开展者把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然后系统地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以回答那些问题,继而采取行动来改进教学实践。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实训教学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过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职学生进入生产第一线,其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双师型”教师肩负的重任。“双师型”教师在平时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就要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这无形之中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变话能力的培养。
(四)构建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鉴定性评价为辅的教师督导评价新模式
在以上的几种督导模式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自我督导和自我发展,其实在这过程中,督导者(管理者)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督导者要追踪每一个环节确保正确性;了解进展情况,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有效性;引导教师改进方法,提出建议确保效率性。也就是说督导者还要对每一个环节和教师行为进行评价。我们倡导教师自主发展的督导模式,所以相应的督导者要努力构建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鉴定性评价为辅的教师督导评价新模式。“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形成性评价制度”;鉴定性教师评价制度是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作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制度。[4]114倡导发展性评价也是顺应教师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的,特别是对高职“双师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过多的使用鉴定性评价,通过奖惩等手段给教师施加压力只能使教师被动发展,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通过激发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发展性手段可以使教师保持内在的自我激励而实现教师的主动发展,这样才能使教师保持激情和活力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督导与评价体系,既通过评价来考核教师是否达到“双师”标准,有通过督导帮助教师各方面超越享有的水平而得到发展,从而提高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1]张继华,邱永成,郑学全.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杨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JamesNolan,Jr.LindaA.Hoover.教 师 督 导 与 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M].兰英,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G451.2
A
1671-8275(2011)04-0089-02
2011-05-28
阮悦芳(1986-),女,福建仙游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行为研究。
责任编辑:訾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