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发展综述

2011-08-15 00:45尹桂丽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研究少数民族

尹桂丽

(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新疆大学语言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8)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发展综述

尹桂丽

(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新疆大学语言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8)

本文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历史发展、教学体系改革、汉语教学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对新疆高校汉语教学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出目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育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也表现出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在教学研究上缺乏自身特色。在指出目前教学与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发展提出一些设想。

高校;少数民族;汉语习得;教学研究

引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区。在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塔塔尔、达斡尔和俄罗斯 13个世居民族中,除汉族、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汉文外,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不但有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优良传统。解放以后汉语教学发展成了新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历史发展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了汉语教学的方针,确立了从小学二年级到大学预科的汉语教学课程和汉语教学体系。我区汉语教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50-1976年是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和体系建立时期。1950年,新疆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目前新疆教育改革的指示》,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选修“国文”及俄文,汉族学生选修俄文或维吾尔文。随后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规定,从 1959年起,本、专科民族班都要先在预科学习一年汉语,然后再进入专业学习。20世纪 50年代至 60年代中期,制定、突出了以民文为主、民汉两种语言并用的原则,同时提出了民汉互学语言的双语政策,这一时期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处于初建和起步阶段。1977-1990年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期。1984年,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贯彻自治区党委(84)3号文件的几点意见》,把“民汉兼通”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方针。从1988年开始,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汉语按 100分计算成绩,区内中专、技工学校招生加试汉语。这一阶段双语教育的方方面面已初步开始建设,如设置管理机构、加强领导、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等。(王阿舒,孟凡丽,2006)20世纪 90年代以后,新疆的双语教育进入改革发展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引进及国内外成功的双语教育实验的影响,新疆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加快了汉语教育的步伐。自九十年代起,大规模的汉语教学实验推进了新疆双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疆高校汉语教学思想和体系已基本成形。主要表现在:打破了过去大精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听、说、读、写加大综合的“分技能教学模式”;“结构——功能”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普遍得到实施;HSK的引入改变过去新疆高校汉语教学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汉语水平、各高校汉语教学各自为政的状态。

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在初期发展比较缓慢,七十年代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迅猛发展,国外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不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逐渐发展和推进,也促进了新疆汉语教学的发展,对新疆汉语教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解放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处于起步阶段,五十年代,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主要使用翻译法。80年代中期听说法引入我区汉语教学,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听说法与传统的翻译法一样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而忽略语言的内容与意义,学生难以具备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90年代中期以后,引入了交际教学法,汉语教学改变了过去长期以结构教学为主的教学原则,结构——功能教学成为教学的主导思想。

随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改进,大学阶段的汉语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实践。80年代初新疆大学预科部开始酝酿改革,1986-1987年全面推行分散教学实验。由于院系各专业班汉语水平 0-8级均有分布,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习汉语时间分散,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的浪费。1988-1989年,新疆大学汉教部开始实施集中分级教学,并在高校推广开来。新疆医学院汉语教研室于1990年实施了汉语相对直接教学法的教改实验,在汉语教学法的研究上首先迈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一步。其教学改革在许多方面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比如,将视听、听力正式引入课堂,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模式;其次,摒弃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思想,使汉语教学从借助母语翻译转向基本使用汉语授课。教学实践方面,90年代中期 HSK新疆财经学院引进汉语水平考试(HSK),并开始在全疆高校推广。HSK的引入触发了人们对汉语教学的多方面的思考,“分技能教学”被普遍接受,打破了过去大精读的教学模式。

新疆高校的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各实行独立测试,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汉语到预科结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汉语掌握的情况。HSK的引入为衡量学生汉语水平提供了标准,也推进了对汉语教学的认识。但在推广过程中,人们渐渐也意识到它的不足。2001年4月正式启动研制的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简写为MHK)于 2011年开始实施。MHK进一步明确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目标,必然会促进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的转变。

三、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3.1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3.1.1 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宽。80年代以前,我区汉语教学主要受翻译法的影响,基本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课型是大综合。这一时期的教学研究是围绕着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特点进行的。

80年代初期到 90年代末期语言研究理论基础不断拓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语语言学基础上的对比分析是通过对比不同语言(如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语言偏误。80年代末期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介语”理论引入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通过分析学生自身的片面的语言系统来解释其学习过程。教学研究是围绕着对比分析和偏误进行的。

90年代末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交际能力”理论以及情景法、功能——意念法的输入,语言功能开始受到重视,结构——功能相结合教学法引入我区汉语教学。进入21世纪以来,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人们认识到语言教学应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为学服务,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了传统的中介语和偏误分析以为,语言功能和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策略的研究也成为研究的主要方面。

3.1.2 研究视角不断开阔。随着对二语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我区汉语教学研究逐渐从单一的研究视角中解放出来,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涉及面更加广阔。90年代以前,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认识性的问题上,比如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对教学法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关于 HSK及对课型教学的认识等,以经验性的认识和教学体会为主,多是泛泛而谈,微观深入的研究很少。90年代以后研究汉语研究内容开始细化、深入,如迁移、偏误、学习策略、汉字教学、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学生认知心理、教学模式、学习心理,多媒体教学、篇章研究、文化、测试、学习策略、不同课型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等等不同的角度。

第二,研究内容上,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微观的研究。

第三,由开始的教学研究为中心,逐步走向教学研究与学习者研究协调发展,出现了一些研究认知心理在教学中应用的文章。

3.1.3 研究方法上有了相对的提高。经验总结性的研究相对减少,调查研究、试验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的开始引入汉语研究。实验研究的引入改变了过去经验式、总结式研究一通天下的局面。目前我区汉语教学研究中调查、实验研究的数量虽然较少,涉及的领域也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语音研究等方面,但相对于传统的经验总结为主的研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3.2.1 研究的内容不平衡。教学方法、教学认识等的总结性和对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性的研究比较多,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探索性和实验性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

第一,目前,对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只有一些感性认识,并没有科学的,通过调查和试验研究得出的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析。

第二,共时静态的研究比较多,历时研究很少或几乎没有,在目前所看到资料中对新疆高校学生入校时的汉语状况及一年预科结束后汉语能力及毕业时学生汉语能力发展和变化的跟踪研究几乎没有。研究材料利用不足。无论是语音、词汇、语篇、语法,学生有大量的口语和书面语材料,而利用这些资源做材料研究明显不足,大多数研究只涉及一小部分语言材料,就某一问题做大规模语料梳理与研究的很少。

3.2.2 研究深度不够。随着认知和神经科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普遍接受这一观点,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应注重习得过程,而不是习得对结果的分析。汉语教学研究的重心逐步从“教”转向了“学”。“学”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对第二语言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目前我区对学生“学”的研究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心理的研究上。对学习者二语认知心理和语言心理的研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3.2.3 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明显滞后。研究方法上经验式研究、举例式研究、归纳式研究占主体,理论研究、定量统计分析、实验研究很少。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方面,其他方面尚未见相关的研究成果。定量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定量研究可以为质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使经验性的判断得到试验数据的验证,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而目前我区的汉语教学研究主要凭借的是研究者对材料的主观感受与判断,有一定的猜测性。因此在加强教与学的理论研究之外,应在研究方法上更充分应用定量统计分析和试验研究,加强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状况的认识。

四、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方向

4.1 加快国内外先进语言理论的吸收和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有40年的历史了。在发展过程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从早期比较单一的语言学扩展到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领域。基础领域研究的拓宽从深度和广度上修正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新兴学科认知科学与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人们对语言的研究由关注外在的语言形式转向对语言认知心理的研究。目前我区对认知和语言信息加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关注不够,新理论的吸收和应用滞后。

4.2 建立语音、语法、篇章语料库

对学生语言系统的研究,仅仅建立在感知的层面是不够的,必须在语料库中加强对学生语言系统的描述,使语料库能提供大量的实例并进行相关的统计。语料分析只有建立在一定量的基础上才能有定性分析,仅凭经验式的感觉无法对语言现象做出准确的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语料检索系统,可以实现对语料在字、词、句、篇等不同层次上各种单项的或综合的资料、数据和信息。语料库能够更加真实详尽地反映学生汉语中介语本来面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他们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过程,了解影响学习和习得的各种因素,它为中介语研究和偏误分析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源,是对学生语言系统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基础工作,而且所发现的规律反过来可以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依据。

4.3 以自身特点为基础,建立本区特色的研究体系,减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依赖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借鉴对外汉语教学成果。借鉴是需要的,但只借鉴吸收没有创新的汉语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合我区的汉语教学。而且目前的“结构——功能”教学体系,仍是结构教学为主,并不符合语言习得规律,而功能教学对概念和篇章功能较少涉及,对中高级学生来说,汉语学习仍处在扩大词汇量和句型教学阶段,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教学特点,构建本区特色的汉语教学是新疆高校汉语教学的方向。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在不断的自主研究和借鉴过程中虽然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不同,二者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新疆高校汉语教学借鉴较多而创新明显不足,导致了新疆高校汉语教学并为建立起自己的具有本区特色的模式和理念,未走上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而是烙上了明显的借鉴的痕迹。

[1]鞠文雁,鲁新民.从 HSK到 MHK—汉语水平考试在新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3][7]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儒忠.从传统到现代——新疆民族教育改革十年[M].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

[5]王振本等.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1.

[6]万世丰.预科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与理论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3).

[8]吴锡昌,武金峰.伊犁师范学院民族预科班首次汉语水平考试(HSK)探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4(1).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项目编号 09XJA740013)的成果之一;新疆大学 2008年校院联合项目的成果之一

尹桂丽(1971-),女,河南平舆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新疆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第二语言教学。

2011-07-15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研究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