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璇
(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重庆400047)
双语双文化理念在重庆聋人高等教育中的运用
郑 璇
(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重庆400047)
双语双文化聋教育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聋教育观,以往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我们认为,聋人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伸,在高等教育阶段贯彻此理念亦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2009年,重庆师范大学特教系设立由21名聋生组成的“双语双文化实验班”,从教学到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以双语双文化为核心的举措,次年又正式开设聋人师范专业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观察,我们发现:双语双文化聋教育理念不仅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聋校教学带来了变革契机,在聋人高等教育中也同样值得推广。
双语双文化教育; 手语; 聋教育; 高等教育
回顾五百年来的聋教育发展史,“口手之争”贯穿始终。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全面交流法”可谓是对口手之争的一种折中与调和。在手语语言学研究和对过往聋教育深刻反思的基础上,80年代,彻底颠覆传统聋教育观的双语双文化聋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爱德基金会与挪威聋人福利基金会合作的SigAm实验项目从2004年开始进行至今,对双语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居功至伟。在该项目的支持下,2009年,重庆师范大学特教系设立聋生“双语双文化实验班”,次年又正式开设聋人师范专业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观察,我们发现:双语双文化聋教育理念不仅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聋校教学带来了变革契机,在聋人高等教育中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我国通过单考单招方式招收聋人大学生的高校共有十多所,但各所学校面临的问题基本都是相似的。现仅以2009年以前的重师高等聋教育为例进行分析。
1.在单一的“以口语为主”的聋教育政策指导下,聋教育的教学质量普遍严重落后于普通教育,这一现状直接造成高等聋教育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导致高校在录取时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矮子中拔长子”。高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常识性知识欠缺,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给聋生上课必须一再降低授课难度,延缓学习进度。还有不少教师认为普校聋生(从文化上属于重听人)成绩出色、与听人沟通方便而直接任命其为主要班干部,从而间接使聋校生失去了展示自我能力与才华的机会。
2.其次,高校教师普遍不懂手语或仅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手语词,给聋生上课不得不以ppt投影、板书、电脑打字等方式为主。一部分教师不重视手语学习,认为手语并非大学阶段必要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工具,一味要求聋生去“适应”健听教师。这使本应生机盎然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不能顺畅沟通而产生了无形的隔阂,教师教起来不仅费时费力,还因得不到反馈而缺乏足够的教学积极性;学生因理解汉语有困难,看不懂ppt上的文字,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大打折扣,[1](P35)“混时间”、“混分数”、“不懂装懂”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也因教学效果持续不理想而对聋人的能力产生质疑,形成了“聋人接受能力差”、“聋人不善于学习”等成见。
3.片面注重专业教育而忽略了聋生的安身立命之本——聋人文化。聋人文化是以视觉性为出发点和主要特征的文化,基于聋人文化而形成的身份认同感是聋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实践证明,许多聋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都源自未正确认识与处理聋听文化的冲突。如能对学生及时进行聋人文化观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教育,就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但纵观国内各高校,聋人历史、聋人文化、聋人语言、聋人身份认同、聋听沟通策略等内容,在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都得不到体现。
4.最后,近年来盛行的“融合教育”观念使高校易于片面强调聋生要“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正常人”,从而忽略了聋人群体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独立性。[2](P91-94)不少高校在无障碍环境的营造和资源支持方面做得不尽理想,如未在教学中配备专职手语翻译,聋生在选课时无法取得和健听生一样的完全自主权等等。大部分师生依然以传统眼光看待聋生,将聋生视为需要帮助、关心和爱护的“残障者”,对聋人的语言和文化一无所知。事实上,融合教育本身并没有错,但融合必须是双向的融合,基于双方真正平等基础上的融合,否则,这种融合就只能是单向的、表面的,其结果必然导致融而不合。
我们认为,双语双文化聋教育理念是一种以聋人为本、尊重聋人自己的语言与文化、有利真正发挥聋人潜能的全新理念,它不仅适用于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教学层面,在高等教育中也理应得到宣扬与传承。双语双文化聋教育的各个基本观点,如主张将手语作为聋人的第一语言、主张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聋人、主张聋人平等参与教育等,在聋人高等教育中同样适用。但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均有其独特性,因此,双语双文化理念如何运用,具体措施需要作出哪些调整,尚是一个需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的问题。
2009年,笔者进入重庆师范大学特教系担任教师,兼副系主任。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同年9月,本系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2009级的21位新生组成了“双语双文化实验班”,由笔者担任班主任,全盘统筹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次年,对2010级入学的聋生教学管理也沿袭了同样的理念与原则。
针对09级双语双文化实验班及10级聋生的具体措施有:
1.在培养方案中修订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首次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手语或口语表达能力,能使用书面语与健听人无障碍沟通”。这一指导思想意味着增强学生的书面汉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手语(口语)表达沟通能力成为了本校聋人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意味着将手语和有声语言放到了同等的高度。2010年,本系正式增设聋人教师教育方向,开始了规范化培养聋人师资的尝试。
2.调整教学内容以更加符合聋人的实际情况。以笔者所教的《大学语文》一科为例:对教学大纲作出了彻底修订,变传统的文学欣赏课为汉语学习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为经典作品讲读、语法专题讲座和阅读写作训练三部分,增加了“聋人大学生如何学习汉语”、“聋人常见的语病”、“手语到汉语的转写”等教学内容。从2010年起,正式将“手语”与“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两门新课列入培养方案,并将原有的“人际沟通”课时量增加一倍,定位为向聋生教授聋人文化和沟通技巧的应用类课程。
3.全力宣传与推广手语,从语言上打造无障碍环境。在因体制所限暂时无法招聘专职手语翻译的前提下,从内部入手,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与健听学生的手语水平,如开展教师上岗手语培训、开设全校手语公选课、选拔健听生组建手语翻译团队、开展每周一次的手语角活动等。[3](P90)不论是何种方式进行的手语教学,其内容均以自然手语为主,鼓励聋人自己教学,尊重聋人手语表达的客观规律,强调实用性。
4.在班级管理上逐步实行聋生为主导的自我管理。重视在学生中富有威信的手语族聋人骨干,尽可能发挥他们的号召力,[4](P16)同时,也吸纳一至两名汉语水平较好的重听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处理评定奖助学金等班级大事时,打破班主任一言堂制度,鼓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走向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得比健听生更活跃,如组织手语辩论赛、举办趣味运动会等。他们还自行设计制作了班徽和宣传聋人语言文化的班级电子杂志。
5.大力开展聋人文化观教育。首先,将双语双文化理念融入人际沟通、手语、大学语文、大学生心理健康、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较系统地掌握关于聋人语言与聋人文化的种种知识;其次,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宣讲聋人文化,不定期邀请各个年龄层次的优秀聋人前来开讲座或与学生交流。一方面,学生作为聋人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感得到了确立,另一方面,也通过和健听生的密切接触(同吃、同住、同军训、有时同上课),增进沟通能力与技巧,熟悉和了解听人文化。
作为将双语双文化理念引入高等教育的尝试,在重庆师范大学进行的这一实验无疑是意义重大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成果非常显著,本系师生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双语双文化的理念普遍持欢迎态度,自2009级开始,教学秩序大为改观,学生知识结构、思考能力、处世礼仪等方面都较往届有了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卑的少了,自信的多了;抱怨的少了,努力的多了;不愿与听人打交道的少了,同时拥有聋听两种朋友的多了,整个班级内洋溢着积极参与、乐观向上的气氛。这正是双语双文化理念给他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改变。
回顾双语双文化实验班近两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
1.无论在聋人的哪个年龄阶段,充分的肯定与接纳都是至为重要的,也只有充分的肯定与接纳,才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才能令聋人这一语言和文化的少数群体得到应有的发展空间。对聋人大学生来说,由于语言的发展已经基本定型,教学法的变革也许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双语双文化理念确立,尤其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建立和对自身文化的接纳,在他们即将走入社会的人生转折期却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2.在基础聋教育阶段实行双语教学法,聋人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同样如此。笔者作为一名兼通手、汉双语的聋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了手语教学的上佳效果,也感受到了师生之间天然的亲和力,以及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力量。必须承认,只有聋人自己才最真切地明白聋人需要什么,聋人适合什么。尤其是在不了解聋人的健听教师占主导的高校中,聋人教师的参与更是不可或缺。
3.双语双文化聋教育如果仅停留在聋童教学法变革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聋童年龄的增长,迫切需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文化观,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尖锐的文化冲突,而双语双文化理念所倡导的多元文化观可以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它应当是长久伴随聋人、照亮聋人人生之路的一盏航标灯。同时,这一理念也是普通民众亟待了解与接纳的,如此方能达到文化双向融合共生的目的。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重师双语双文化实验班仅仅是将国际最新理念引入聋人高等教育的一个尝试,是起跑线上迈出的一小步。如何将双语双文化理念彻底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如何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创造出更多适用于聋生的方法,还尚待长远的实验观察和继续的深入探讨。我们相信,双语双文化理念无论在中国的哪一片土地上都能生根、发芽,我们更期待,在聋教育的每个阶段,都同样能看到它开花、结果。
[1]吴铃.聋人书面语学习困难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5):35.
[2]白瑞霞.高等聋教育呼唤融合教育[J].中州大学学报,2009,(1):91-94.
[3]孟繁玲.论创建普通大学校园里的聋人无障碍环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90.
[4]刘玉芳.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J].Patricia A.Mudgett-DeCaro,James J.DeCaro,中国特殊教育,2007,(8):16.
Application of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Concept to Deaf Higher Education in Chongqing
ZHENGXuan
(Spe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
Concept of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deaf education overturned thoroughly traditional deaf education.Previous research often focus on basic education,especially on preschool education.But we think that dea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xtension of basic education and it is essential to apply concept of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deaf education to this stage.In 2009,a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experimental class was set up i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which is composed of 21 deaf students.At the same time,a series of measures were adopted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to student management,taking bilingual double culture concept as the core.In the next year,a teacher-training specialityorientationfor the deaf was established inou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After a periodof practice andobservation,we found that:Concept of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deaf education not only bring!change moments to basic deaf education,but also worth popularization in higher deaf education as well.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education; sign language; deaf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H08
A
1671-9743(2011)10-0117-02
2011-09-22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接触对聋人手语发展演变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1CYY059。
郑 璇(1981-),女,湖北武汉人,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讲师,博士,从事手语语言学、聋教育、聋文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