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消极非言语行为探析

2011-08-15 00:47:13魏晓红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消极言语交际

魏晓红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大学生课堂消极非言语行为探析

魏晓红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大学生的课堂行为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态度、素质修养等,甚至影响个人形象以及跟他人的关系。关于课堂消极非言语行为,着重分析了五个方面: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时间概念、领地概念,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一步分析消极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大学生;消极非言语;行为

追求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但在突出个性的过程中,大学课堂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却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如,上课迟到、课堂手机铃声、弥漫的包子味、教室里的拖鞋现象、上课睡觉等,这些行为都属于课堂消极非言语行为。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行为,修正消极非言语行为,培养良好的形象和气质,这样才会有助于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和社交能力。大学课堂是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消极非言语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引起大学生对自我修养的重视。

一、大学课堂消极非言语行为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不使用言辞的交际方式,“根据信息载体来分类,主要分为:表情、动作、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1]。”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来作为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手段,在交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积极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消极的非言语行为却会阻碍交际,造成交际误解甚至失败。大学课堂也是一个微型的小社会,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一些消极非言语行为加以重视和克制,做一个文明、有礼、懂得尊重他人的文明大学生。

(一)课堂消极体态语

1.扒着耳朵耳语。耳语一般表示交际双方传递的信息是隐秘的内容,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磊落公开的,所以学生不宜使用这样的体态语。在授课时,教师随时处在学生的注视之下,教师的一举一动、衣着打扮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有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评头论足、指指点点,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作为学生,要尊重老师的人格和习惯。

2.低头不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很多学生都会低头不语。教师看到这种消极体态语,就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可能学生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故意采取不配合的态度;也有可能是学生心里知道,但是又缺乏一定的勇气,害怕答错了同学笑话,丢面子。教师要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3.频频看表、收拾书包、眼看门口、打盹、趴在桌子上睡觉。这些消极体态语表明学生对教学缺乏兴趣、感觉厌烦。教师看到这些体态语之后就要及时调整授课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课下跟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如果教师未能敏感地捕捉和重视这些信号,继续自顾自地上课,这些学生的抵触情绪就会进一步发展,影响师生关系。

4.缺乏眼神交流。不少大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或者跟同学做口语对话时,往往喜欢低着头,不习惯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在美国,人们在交流时要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是为人诚实的表现。美国人信奉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他们认为不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不诚实、蔑视、恐惧、冷淡、心不在焉、内疚、虚伪的表现[2]。在中国文化中,很多人不习惯看着对方眼睛说话,认为这是一种谦卑和顺从的表示。但是,在大学课堂,如果不看着对方,就无法读懂对方的反馈信息。另外,随着对外交际的发展,很多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认同交流时应该看着对方,这是交际中最起码的礼貌。

5.坐姿。有的学生就坐时身子斜靠在椅子上东摇西晃、脚架在椅背上或者趴在课桌上。这种坐姿非常不雅,看起来很颓废懒散,没有一点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大学生在课堂听课时,应该腰伸直、双膝自然并拢,不要过于分开,也不要伸得太长,腿也不要不停地抖动。正确的坐姿能给人一种安详、庄重、认真的印象。

6.上课随意进出。有的大学生在教师授课其间,随意地出去上卫生间、接打电话,也不给老师请示,这种行为既会干扰其他同学,也会影响教师的思路。同时,这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显示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欠缺。

通过对各个路由度量合理的权重分配a=(a1,a2,a3,…,am),得到所有候选父节点的综合评价值f(i)(i=1,2…n)。则具有最小(或最大)f(i)值对应的候选父节点可优先选为偏好父节点。而权重分配a=(a1,a2,a3,…,am)为一个单位矢量,aj表示第j个路由度量的权重系数,该单位矢量应满足如下约束条件:

(二)副语言

副语言是指伴随话语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有声现象,是一些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如说话时的音高、语调、音质等都属于此范畴[3]。人们平常的叹息、呻吟、咳嗽、打哈欠等等也都属于副语言。

1.教室内大声吵闹声和手机铃声。有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地嘻闹,一点也顾忌课堂这个正式场合。随着大学生群体与社会交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手机的使用也日渐普及,不少学生将手机带入到教室。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下面听歌、玩手机等现象。很多学生的手机并没有按要求关闭或调到震动,手机铃声频频响起。学生坐的位置离老师近的一般挂断,远的就低头接,小声地说。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消极非言语行为,影响课堂教学。既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思路,也困扰着老师的教学情绪。

对音高和音量的有意控制,英语国家的人与中国人有所不同。英语国家的人在公开演说时可以开怀大笑,但是在演讲、讲课、交谈或打电话时声音都比中国人低得多。大学生也要多学习一些礼仪,懂得尊重教师,克制自己的行为。

2.大声打哈欠、打喷嚏、咳嗽。英语国家的人对从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咳嗽、喷嚏、哈欠、打嗝等都极为避讳。他们要求对这些加以控制,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就应该表示歉意。中国人对此不太在意,认为这是无法控制的,表现得都很随意。在大学课堂,有的学生大声地打哈欠、打喷嚏、咳嗽等都会干扰其他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影响教学。同时,因为打哈欠很容易互相影响,哈欠声会让其他学生也感到疲惫不堪、精神不振。

(三)客体语

1.消极的仪表服饰。着装要符合“TPO”原则: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应与其年龄、职位身份相适应。大学生尚处在求学阶段,他们的仪容原则上应以端庄、自然、质朴为好,服饰应以朴素、大方、活泼为好[4]。大学生应该展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的大学生穿着奇装异服,很不符合学生的身份。而且在课堂上,新奇过艳的服饰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奋点无法集中在学习上。

2.刺激嗅觉的味道。为了早上多睡几分钟,有些大学生选择在教室解决早餐。在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包子中的葱、蒜、韭菜等刺激性气味,弥漫在整个教室。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公共场合不同于私人空间,个人的行为可能影响到其他人。大家都需要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所以要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

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有两种:单一性时间观和多样性时间观。单一性时间观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按照日程安排(如欧美等西方国家),多样性时间观的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时间观念不是很强,也不注意遵守时间(如亚非拉地区)[5]。中国人基本上属于单一性时间制。在大城市中,人们生活速度日益加快,工人、机关、教师等的时间观念都比较强。

然而,在大学里,早上8点钟该上课的时间,校园马路上的迟到大军却正慢悠悠地走进教学楼。大学生迟到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把迟到当回事。迟到是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尊重,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班级整体的纪律和作风,更会影响今后的做人和处事。

(五)领地概念缺乏,随便翻阅讲桌上老师的东西

领地范围是维护人的完整、自由、独处和安全所要求和必须的身体、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空间[6]。当代大学生要懂得尊重教师以及教师的隐私,这是最起码的礼仪。美国布罗斯纳安教授认为“没有教养的人喜欢随意地碰触他人的头发、手、衣服、私人财物、办公用品和家具,但有教养的人严格限制自己碰触他人的财物,或是小心地征得同意后才动他人的物品。物品越具有私人性,有教养的人就越不喜欢被人触摸或摆弄[7]。

二、对于大学生课堂消极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及建议

(一)大学生对自身修养的认识不够

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时尚、有个性的表现。他们只是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如何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

(二)高校对于非言语交际特别是相关的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大学开设的课程往往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没有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导致大学生交际常识缺乏。正确的交际礼仪应该从高校做起,从大学课堂做起。可以就课堂中的消极非言语行为开展辩论、演讲等帮助大学生提高交往和沟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三)修正消极非言语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走向社会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指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克服消极非言语行为,就会跟教师和其他同学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结束语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大学生要牢固树立文明意识,身体力行,修正大学课堂的消极非言语行为,学会尊重教师和同学,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1] 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64.

[3] 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32.

[4] 马显才,姚钢乾.大学生成人与成功[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6.

[5] 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4.

[6]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9.

[7] 莱杰·布罗斯纳安,蒋立珠(译).教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18.

2011-03-29

魏晓红(1973-),女,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消极言语交际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科学与社会(2023年4期)2024-01-11 08:08:44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4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4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