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军 李 茹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袁 军 李 茹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师资不足、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方式不恰当等问题,学校应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
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某种课程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也就是说,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类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课程教学中使用另一门语言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不断增多,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优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于2001年发布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10%”,明确要求在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国内许多院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探索,笔者所在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也积极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在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导论》等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进行了有益尝试。
加拿大、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家的双语教育实践证明,双语教育能够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语言的能力。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育课程的结果显示,那些以英语为母语参加课程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的学校教育,其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同专门把法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而学习的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法语水平远远超越后者。香港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实践也是成功的佐证。不少学校的教师多数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学生用英语来学习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由于长期沉浸在英语教学之中,学生对英语耳濡目染,因此一般都可习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教学语言对第二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民族地区在我国来说属于公认的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生源素质也是不能与发达地区的院校相比较的,在英语能力方面尤为如此。既然“双语教育能够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开展双语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就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众多学科中,计算机专业与其它人文、社科专业比较而言,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现代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都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性通用语言开发的,它的新知识主要是以英语作为令业技术载体的,实施双语教学能够为学生以后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另外,计算机是国际上最具通用性学科的典型代表,基于英文的原文教材和原版软件获取相对容易,在计算机的程序类课程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指令和命令都是英文。所以,计算机学科适合采用英汉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利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外语水平。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建设时间较短,加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
1.双语教学师资问题。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专业知识,而且还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目的。对于民族地区新建高校来说,这样的师资是很欠缺的,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基本都是外语教师,对于其它专业并不熟悉,希望由他们来进行双语教学明显是勉为其难。所以,解决师资问题,主要还是要从本专业的教师队伍里想办法。可以从近几年到校工作的硕士研究生里挑选外语水平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合格的双语教师。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让部分外语教师跨专业攻读研究生,如:英语专业的攻读中文、历史、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这些教师毕业后承担相应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是较为理想的人选。
2.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问题。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大于其它的母语教学的课程,因为学生在课程中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习惯并适应课堂中使用外语教学,这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课程没有选择好,如所选课程内容本身较难,便会进一步增加学习的难度,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地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可见,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选择什么课程、在什么阶段选择那些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才合理呢?笔者认为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逐步地适应的原则。在课程类别上,应该先基础课,再到专业基础课,最后专业课,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双语课程链条,使学生逐步地适应双语教学,避免学生在开始阶段对双语课程产生畏难心理、厌学情绪。同时,这样的设置可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阶段都能得到双语课程的训练,以创建“连贯的、浸润式的双语教学环境”,实现“学生的外语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就计算机专业而言,笔者认为对低年级的学生可选择《计算机导论》或《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因为学生历经了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会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计算机导论》教材中图片较多,这样也有利于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的方式。经过初级阶段的适应过程后,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表现为专业词汇量的增加,课堂日常用语的熟悉,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听懂教师用慢速外语所提的问题,下一阶段则可选择如《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最后一个阶段,则可选择《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了。
3.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中教材的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国内许多大学都开展了双语教学活动,但教材建设却严重滞后,出版社能提供的外文教材很少,若由教师编写讲义,因计算机这门学科是前沿性知识比较强的学科,而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最终造成“学科损伤”,因此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是合理的选择,因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原版外语教材上的外语就是‘原汁原味’的外语。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沿主要在美国,因此选用英文原版的计算机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拓展知识面。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外语水平不高,所以选用的教材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要易于学生阅读。另一方面,国内、国外的教学目标有差异,所以教师对教材内容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对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4.教学方式的选择问题。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不能原样照抄其它学校的教学模式,应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较差,教师可以制定比较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由于双语教学不是母语教学,学生在开始阶段势必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阶段,可采用英文教材,对专业术语和内容浅显的地方用外文介绍,而重点和难点知识则应该用中文讲解的方式使学生逐步适应。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可渐渐提高外语讲授的比重,最后过渡到以外文教学为主,甚至是全外文教学。课间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以及课堂讨论,教师可尽量鼓励学生使用外语发言。此外,学生的作业和考核也尽量要求学生使用外文完成,以达到外语训练的目的。
为了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营造有利于外语教学的良好氛围,计算机课程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双语教学。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等形象地融为一体,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双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了解大量的信息,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这又进一步地节省出一定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对计算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培养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外语水平,对民族地区高教事业和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育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只要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就一定能使民族地区高校实现这一长期的教育目标。
[1] 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2] 阮冰琐.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台州学院学报,2005,(8).
[3] 段君玮.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吉林土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9).
2011-03-23
袁军,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