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昕燕
(菏泽学院中文系,山东菏泽 274015)
建国前《荷塘月色》研究述评*
侯昕燕
(菏泽学院中文系,山东菏泽 274015)
《小说月报》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为《荷塘月色》搭建了广阔的阅读平台。二三十年代对《荷塘月色》的阅读是一种印象式阅读,阅读者不约而同地把朱自清放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以此来把握其散文的整体特征。1948年朱自清的去世催发了一个阅读高潮,阅读者主要关注其散文的整体艺术风格和语言的使用,仍然是普遍把其散文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具体针对《荷塘月色》的文字很少。
《荷塘月色》;研究;述评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剧烈的历史转变时期,社会的变革召唤着文化的改变,于是一场彻底的、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这次运动彻底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学传统,吹向文坛一股自由革新之风。《荷塘月色》就诞生在自由之风盛行的二十年代,最早发表在第18卷第7号的《小说月报》上。《小说月报》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介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绩。《小说月报》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为《荷塘月色》搭建了广阔的阅读平台,使它获得较大范围的读者群变得可能。
最早浮出水面的是钟敬文的阅读,从他写于1928年12月的《背影》上可以捕捉到其阅读感想,他从整体上把握了《荷塘月色》的情致,认为:“《荷塘月色》,只顾从题目上看,已先令人感到画意的丰满了。……人间还有描写荷塘夜景比这更来得美妙的图画么?”虽寥寥数语,却抓住了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把《荷塘月色》看作美妙丰满的图画。我国历来有把作品中体现出的图画美看作评价作品优劣的尺度之一的传统,因此钟敬文认为《荷塘月色》体现出“画意的丰满”可谓是极高的评价了。可以说,钟敬文的这些文字开创了《荷塘月色》阅读的先河,也奠定了这一时期对《荷塘月色》评论的基调和框架。钟敬文是同时期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他对于《荷塘月色》的阅读与评介也促使更多人去关注《荷塘月色》。
李素伯在《小品文研究》里则将朱自清和同时代的另一位小品文高手俞平伯对比:“同是细腻的描写,俞先生的是细腻而委婉,朱先生的是细腻而深秀;同是缠绵的情致,俞先生的是缠绵里满蕴着温熙浓郁的氛围,朱先生的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形容,俞先生的是‘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而朱先生的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1](P58)李素伯细致地抓住了他们两位创作风格的同中之异,并且用《荷塘月色》中描写花香的比喻来形容朱自清不同于俞平伯的缠绵情致。这些读者在阅读的基础上,已经将《荷塘月色》内化并升华为一种认识作家风格的手段。同时代另一位大家阿英循着李素伯的阅读轨迹也将朱俞两人对比,不过他觉得无论在成果、内容还是对读者的影响上,俞平伯要高于朱自清,但他认为朱自清高于俞平伯之处在于“情绪的更丰富、奔放,以及文字的更朴素通俗上”[1](P58)。
郁达夫对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也极为喜爱,他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下)》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然满贮满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不同于钟敬文阅读的“画意”,郁达夫以“诗意”定位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风格。
以上列举的几位作家的阅读颇具代表性,他们从整体到部分,从作品神韵到语言风格,从艺术运用的“画意”到“诗意”,表达了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在大众读者对《荷塘月色》尚无较深印象时,他们的阅读凭借着他们在文坛独特的身份地位为大众阅读指引着方向。
除了这些精英阅读外,也有典型的大众阅读,比如有位叫陈少白的读者在看了《荷塘月色》后,认为朱自清在文章中写到“月夜蝉声”与现实不符,他认为蝉并不会在月夜鸣叫,于是给朱自清写信讨论这个问题。[2](P349)尽管这位读者的阅读视角是非艺术的,但是从他的阅读上,我们可以隐约看出后世所提倡的“细读”的端倪。
二三十年代对《荷塘月色》的应时阅读是在零起点基础上的,之前并无可借鉴参考的评论文字,因此这个时期的阅读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朱自清横向地放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把他和其他作家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风格和创作特点,以此来把握朱自清散文的整体特征。这种方法对于初期的阅读很有帮助。通过上述资料,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对《荷塘月色》的阅读虽有粗读也有细读,但这两种阅读模式都仍然停留在表层,且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印象式的捕捉,虽然大体把握住了特征,但是这种理解还不够具体深入。尽管存在不足,但这些评论文字对于后世研究朱自清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也看到在后来的很多评论文章中它们被一再引用。
四十年代的炮火使得民生凋敝,但是却没有阻挡《荷塘月色》第一个阅读高潮的来临。1948年8月,一代文宗朱自清与世长辞,他的离去让各界人士都觉得悲痛和惋惜,大家纷纷写文章哀悼这位把全部心血和热情奉献给中国文学和教育事业的文化战士,许多杂志都辟出专栏追念他,《文讯》于第一时间在9卷3期上刊出了《朱自清先生追念特辑》,共收入悼念文章22篇,《中学生》也出了悼念专刊,《中建》、《观察》等许多知名刊物都刊登了纪念文章,它们都成为研究朱自清的宝贵资料。这些悼念文章主要着眼于朱自清生前事迹以及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谈到朱自清的艺术成就时无可避免地会说到他的散文创作情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悼念文章推进了朱自清散文的阅读和接受。大致看来,大家对其散文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点上。
读者仍然从宏观上把握《荷塘月色》的艺术风格,不少人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得因于朱自清的个人品格。
杨振声的《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是第一篇较系统地评价朱自清散文风格的文章。作者以高屋建瓴的气度概括了现代散文的特质以及朱自清对现代散文开拓性的贡献,他说“在散文上成就甚早并且提倡小品文使它成为一时风气的,朱自清先生便是重要的一个”,肯定了朱自清在散文领域的领导和实践风范,最后说到朱自清散文风格形成的原因:“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就了他散文的风格。……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2](P8)钟敬文在《悼念朱佩弦先生》中说:在同时代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家中,他“相当偏爱朱先生的散文。他这方面的文字,没有奇情异想的内容,更没装腔作势的表现。他是真挚的、淡朴的,这正合于西洋人所谓‘亲密散文’的风格。它深入的感人的力量,就在于这种‘真气’和‘本色’上面。这不是容易学习到的一种风格。在才能、功力之外,还有作者性情关系。”[3](P649)许杰也认为朱自清的作品通过自己一些身边琐事的题材,负荷了一切人间的苦辛,也表现了一切人间的悲哀与快乐。这些读者大都是朱自清生前的好友或同事,对朱自清本人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能结合朱自清的性情诠释他的艺术风格。王统照承接了二三十年代李素伯和阿英的阅读经验,也把俞平伯和朱自清放在一起谈,他说朱自清的特点是“文笔的别致,细腻,字句的讲究,妥帖,与平伯的文字各见所长”[4](P17)。当时的文坛曾把朱自清誉为“狷者”,把闻一多称为“狂者”,吴晗就把他们的风格放在一起比较,他认为“(朱自清)文如其人,文字上的表现是细腻、稳到、心平气和。拿酒来譬喻,一多是烈性的,佩弦是陈年陈绍,可口而力量大。”[4](P37)和闻一多的“烈性”相对,朱自清是温和雅致的,但是这种温和又满蓄着力量。而郑振铎的评价似乎显得更高:“他的文章,也是那么的不蔓不枝,恰到好处,增加不了一句,也删节不掉一句。”[4](P41)王瑶认为朱自清创作实践呼应了鲁迅对小品文的论述,他在《念朱自清先生》里说:“朱先生早期的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这些正是像鲁迅先生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的。”[2](P28)
在朱自清散文的阅读上,更多人表现出对他语言的关注。杨振声认为:“朱先生自始就注重北平的方言……在他的文章中,许多语句都那末活生生地捉到纸上去。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和亲切。同时他用起来很有分寸。”[2](P8)钟敬文在谈到朱自清散文语言时说:“他在同时人的作品中,虽没有周作人先生的隽永,俞平伯先生的绵密,徐志摩先生的艳丽,冰心女士的清逸,却于这些而外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5](P599)许杰谈到朱自清的成就时认为,朱自清之所以能称得上“文体家”,除了他诚挚的态度以外,就是他所用的语言了,“佩弦先生的文章,从活的语言上说,他吸收了这活的语言,又提炼了活的语言,这可以说是语言的提炼”,“但是从文字与文学典范上说,他又推陈出新……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创造。”[4](P82)朱光潜说:“佩弦先生……摸上了真正语体文的大路。他的文章简洁精炼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他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他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以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4](P243)这些评论表述各异,但都认为朴实却深含韵味是朱自清语言的特点。除了肯定和赞美外,也有人指出了《荷塘月色》等文章语言的不足,叶圣陶在悼念文章《朱佩弦先生》中说:“他(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主张用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2](P4)在追悼会上,朱自清生前的很多友好人士写了挽联和挽词表达哀思,有不少挽词就别出心裁地把朱自清的文学作品暗含其中,郑敬之记录下当时追悼会的情景,他说“四壁挂满了朱师生前友好及同学们所送的挽联……甚多就《背影》与《荷塘》着眼,然大都皆寄沉痛与感慨……有首诗歌体《挽歌辞》里写到……你‘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峭楞楞的灌木,丝丝的柳/撑天的松树,满塘的莲/二十年了,这里还是那么幽静/”[4](P93),注释上解释“二十年”,是指朱先生的《荷塘月色》是1927年7月作,距离作者写挽词的时间,正好二十年。挽词里的“灌木”、“柳”、“松树”、“莲子”都是《荷塘月色》里的特征景物,这首《挽歌辞》的作者借此来重绘《荷塘月色》里的画面,而且还套用了《荷塘月色》里的一句话“一个人背着手踱着”。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荷塘月色》在当时知识分子心中的影响,它已经和《背影》一起成为朱自清的“招牌作品”。
朱自清曾和吴晗等人为了抵制美国的扶日政策,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和司徒雷登对中国人的污蔑,共同发表了一则声明,拒绝购买美平价面粉。毛泽东于朱自清逝世后的第二年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极高地赞誉了朱自清,认为他表现了中国人民崇高的气节,毛泽东的评价把朱自清的影响从文学的象牙塔中拉向更广阔的政治视野里,这也是朱自清首次获得的政治性评价,至此,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在毛泽东搭建的政治平台上获得了更大的提升。
四十年代悼念朱自清的文章中,很多人都提到其散文创作的成绩,并且对其散文的风格作了评价和探讨。这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已经深入到一些知识分子的脑海里,并且对其散文的阅读已经从精英阅读转为平民阅读。但是这个时期更多的是把朱自清的散文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具体针对《荷塘月色》的文字很少。不过可喜的是,这些评价和讨论沿着上个时期开拓性阅读的脚步正一步步深入,朱自清散文的阅读已经孕育成一个饱满的蓓蕾,正要择时而发。
[1]阿英.无花的蔷薇——现代十六家小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2]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钟敬文.悼念朱佩弦先生[M]//钟敬文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广田,等.最完整的人格——朱自清先生哀念集[G].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5]钟敬文.背影[M]//钟敬文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Th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f the Moonlight on the Lotus Pond before 1949
HOU Xin-yan
(Chinese Dept.,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The magazine Novel Monthly with wide social influence laid a vast platform of reading for the prose the Moonlight on the Lotus Pond.In the 20s and 30s reading the Moonlight on the Lotus Pond was only kind of impressive reading with readers placing the writer Zhu Ziq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n order to grasp the features of the prose.The death of the writer in 1948 encouraged the climax of reading the prose.Readers concentrated mainly on the whole artistic style and use of words,taking the prose as a whole unit.
the Moonlight on the Lotus Pond;research;review
I 207.65
A
1673-2103(2011)03-0026-03
2010-12-31
侯昕燕(1982-),女,山东菏泽人,菏泽学院中文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责任编辑:王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