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紫色》

2011-08-15 00:48:47程丽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沃克

程丽宏

(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8)

一、作家作品介绍

美国后现代作家的生活多具有传奇甚至怪异的色彩,主要来源于他们对世人生活的状态的不满。《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从军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但这更令他时刻感到恐惧。许多人将塞林格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归咎于他所生活的那个二战刚刚结束的环境。《紫色》的作者爱丽丝·沃克是一位颇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权主义作家。从小对南方黑人的贫困与疾苦有着切身的体验,爱丽丝生活中有许多不幸的经历。8岁时她的右眼不幸被玩具枪击中,因无钱及时手术,造成失明;曾一度因偶然失身怀孕痛苦到想要自杀;她因与白人跨种族的婚姻而遭受到暴力威胁。爱丽丝所经历的人生磨难,坚定了她将文学创作的根深深地扎在黑人生活,争取黑人女性自由平等和尊严的信念。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与爱丽丝·沃克,他们来自不同世界与社会的写作视角,而小说在内容的选取、安排,展现人物心理的描写及意象的代表意义等方面虽存在差异又殊途同归。无论是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还是沃克笔下的希莉,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物形象,他们是有缺陷的人,不是完整的不变的某种思想的代言人,他们需要不断地发展。他们的故事可看成是典型的生长过程。霍尔顿的精神危机来自他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但又不会脱离其中的苦恼。《麦田里的守望者》[1~2]呈现了一代青年人在物欲横流时代的困惑,提出了关于社会与人的成长的思索。希莉这个黑人女性的成长则向我们有力地证明了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妇女主义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著名的著作《第二性》中的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3]。

二、心理描写

塞格林与沃克的作品中所进行的心理描写均属于意识流范畴,他们大胆地继承和发展了意识流的写法。直接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叙述者或作者的分析或评论,心理分析方所表述的人物意识活动是在例行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显得井然有序,有逻辑性。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个精神疯癫的男孩霍尔顿在心理医生的面前是正常的思维,因为他面对自己抛开了世上所有人而产生的真切的心理对白。这意味着他的选择是以自我拯救的形式才能重构生活的根基,意识流的手段展现了塞林格式人物的性格。在主人公的世界中,他只喜欢和一群孩子在一起,只有他的弟弟、妹妹是他最好的听者。日常的校园生活中,霍尔顿表现了很强的叛逆性,他说着不合语言逻辑的粗俗无比的话,更不喜欢学习。所有这一切的性格与心理活动,作者都交代给因精神失常住进医院、精神含糊的霍尔顿的心理独白,这更是一种倾诉。美国二战后成长的青年,生活在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则空虚贫乏。一些人浑浑噩噩过日子,也有一些人保持沉默作消极的反抗,霍尔顿正是这一年代的代表人物[4]。其中他与妹妹菲比的对话最直接地表现他的心声,即他想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愿。

《紫色》是史上罕见的全部由书信组成的小说,由 92封信组成,小说的前半部是希莉写给上帝的 55封书信,然后开始给妹妹聂蒂通信 (姐姐写给妹妹 14封,妹妹写给姐姐 22封),以希莉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上帝写信结束小说全文。希莉写信、收信人的变化,说明了她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作品的 92封书信是主人公 92个日常生活画面,记载得流水账一般地诉说给读者。每个片断之间没有表面的情节的衔接与联系,而是从整体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为受压抑的妇女树立了一个逐步摆脱各种束缚的典型。正如艾恩·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一书中曾指出:“书信这种结构形式,凝练记录下了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一切。读者由此可以贴近小说人物隐秘的个人历程地裸露出自己的心理活动。”通过这种独特的心理描写,沃克用最真实的手法,描写了黑人妇女在夫权专制下的种种不幸,同时也反映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完善过程。正如希莉所自述的,在莎格的影响下,她的自信心在恢复,女性意识在苏醒,她在等待时机。沃克曾言:“我个人喜欢《紫色》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人的发展成长、妇女之间的团结。”[5]

三、意象与超验主义结合

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在成长中突然有一天找不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属。于是他想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但脆弱的性格使他停止不前,最终精神崩溃是必然的结果。当霍尔顿坦然地接受心理疗法而进行诉说时,正是要在现实的世界里找到自己,而崩溃的本身还是要孕育新生,超越主义的思想可见一斑。他向往的是自然的回归,所需要的也是一个拥有自然常规的世界。他的愿望是做一个田里的守望者,以拯救数以千计有可能跌下悬崖的无辜的孩子们。悬崖的一侧是麦田,麦田象征着生命、希望所在。悬崖的另一侧是万丈深渊,象征着危险与死亡。这一意象象征了霍尔顿是无辜生命的拯救者,是纯真无邪的守护神。主人公自己站在了悬崖的边际,正是处在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交界处。看似一个少年的白日梦,实则表明了霍尔顿企图维护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境界。霍尔顿的事业是伟大的,它的受益人不仅是孩子们,而且是整个人类社会,同时也是对成年人对儿童世界不负责任的批评。

沃克所作的小说书名《紫色》,在西方文化中,属于皇室和帝王,象征高贵尊严和权利。可见作者希望赋予妇女权力,让社会认同女性的高贵。小说中的上帝在文本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不仅仅是一位收信人,透过上帝在主人公头脑中意象的变化,可以看到希莉这一受尽男人欺压的悲苦女子的成长历程。起初,希莉对上帝的万能坚信不疑。当母亲去世,留下她照顾成群的弟妹和禽兽不如的继父时,当她被男人们当牲口一样处理和虐待时,当她的妹妹聂蒂被赶出家门,独自流浪,而后杳无音信时,对上帝的信念一直支撑着她。对丈夫的恣意打骂,尽情蹂躏,希莉从不反抗,没有半句怨言,靠着给上帝写信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索菲亚被白人拷打监禁,生命垂危时,别人都在商讨如何搭救时,希莉却仍在幻想中期待着上帝的降临:“天使们一身白色,白头发,白眼睛……上帝也一身洁白,就像那个在银行工作的高大白人。”此时的上帝在她眼中具体化为一位男性而且还是一位白人,这一形象充分代表了黑人女性头上的两座大山:性别不平等和种族歧视。而她却依然在黑人男人的欺压和白人的歧视面前祈求,反映黑人妇女的生存状况的可怜可叹。主人公的觉醒是伴随着一次次呼救上帝得不到回应,伴随着好友莎格对她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开导与启发而来的。最终一向逆来顺受的希莉开始对曾经在心中这位至高无上的权威发出了挑战,“上帝为我做了什么?——他是个大魔鬼——(他的)举止就像我认得的其他男人一样:轻薄、健忘而卑鄙。”她停止了给上帝写信,开始把改变自身命运的着眼点从外境转移到自身,开始向真正的人性转化。上帝的形象只是一种符号,而自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妇女要摆脱不平等的命运,必然要去抗争。上帝只是帮助那些能够自助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的思想的体现。在书的最后一封信中,大家都平心静气地坐到了一起,弥漫在希莉家里的是团结、友爱、同情、宽容与幸福,而这些正是上帝之爱的表现形式,正是基督精神的基本原则。万物平等、人人平等是希莉的理想,也是作者的理想。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创作,在行文结构上不拘成法,表现思维的多元化、感情的多层次化。本文所介绍的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与爱丽丝·沃克,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通过对 20世纪具有典型代表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及《紫色》的写作手法的解析,展现严酷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受到忽视的弱势群体的抗争。欣赏和学习细腻而又独树一帜的后现代作品的同时唤醒更多的人关注当代社会的弱势群体,让社会形成一个自由、平等、互助互爱、团结奋斗的美丽家园。

[1]Jerome,D.Slinger.The Catcher in the Rye[M].Penguin Books Edition,1997.

[2]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M].施威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3]张烨,张春玲,汤淼.北美女性文学研究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潘丽,张碧竹.战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历程——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2).

[5][美 ]艾莉斯 ·沃克.紫颜色 [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2.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沃克
未来科幻城
科学之谜(2020年11期)2020-01-13 05:14:32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快递爱情
女士(2017年6期)2017-08-02 08:09:19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文学教育(2016年3期)2016-03-18 12:25:45
美国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世上最美丽的吻
世上最美丽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