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硕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
邵文硕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拉康的镜像理论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来源,通过分析二者同拉康镜像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理清拉康镜像理论的发展轨迹。拉康的镜像理论有其自身的内部张力,基于对拉康镜像理论的内部分析,能够明确该理论的理论构建。
镜像理论;镜子阶段;“ISR”理论
雅克·拉康是二战后法国最具独立见解也是最有争议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在当时的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他的镜像理论则是他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起点。对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张一兵在他的《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像》中指出,镜像理论的主要出发点是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改造,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1]。这实际上就是从哲学的角度切入,从根源上解读了拉康镜像理论中的他者。在张一兵看来,拉康的镜像理论中自我是以一系列的异化认同为基本框架的伪自我。黄丽娟在《从拉康的“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一文中进一步地对拉康的“无意识即他者的语言”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了语言对于个体人格形成的重要意义。此外,刘文还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建构》中指出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笛卡尔哲学的超越,等等。
笔者立足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并对其理论构建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掘。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对诸多前代理论的颠覆与创新,其理论来源很难完全辨析出来。然而,从学界对拉康镜像理论的研究重点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拉康镜像理论的重要影响,弗氏对自我和本我、意识与无意识的辩证认识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索绪尔语言学中的能指与所指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提供了内在的理论支持,使个体认识到语言作为他者的必要性。
(一)拉康镜像理论来源之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来源之一。弗洛伊德在《意识的结构》中将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即“无意识”、“意识”、“前意识”。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弗洛伊德本人还特意提到了无意识向意识的转化,即“无意识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努力会变成有意识,虽然在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会有这种印象:要不断克服常常是很强的抗拒力”[2]。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向意识的转化过程是要经过主体努力克服无意识的阻力才能逐渐完成的。
拉康以6~18个月左右的婴儿在镜前的实验来解读人在意识形成过程中的自欺。在镜前的婴儿并没有因为认出镜中的自己而停止动作,相反,他却努力迎合镜中的影像。这就说明了婴儿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他误将镜中的影像认作真实的“我”。这就意味着这一阶段的婴儿的主体“我”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在镜中看到的“我”的影像。虽然镜前的婴儿在认识上有偏差,导致了我与“我”的影像的自欺,但是他毕竟已经拥有了“我”的概念。作为主体“我”的意识已经存在。婴儿在这一阶段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无意识向意识的转化这一概念,婴儿努力在镜前形成“我”的概念,努力构筑自我就是要逐步脱离无意识的状态,构筑自身的意识结构。
拉康喊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他做到了,但是“回到弗洛伊德”并不等于照搬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是要回到弗洛伊德研究的道路上来,去创造、去革新。正如福柯所说:“精神分析涉及的并不是心理学,而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3]拉康在继承弗洛伊德的某些理念之外,对弗洛伊德的一些其他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解读甚至革新,如他把弗氏的无意识理论解读为一种他者的语言结构,完全地废除了弗氏“自我”的概念等等,丰富和发展了他自身的理论。
(二)拉康理论来源之二:索绪尔能指与所指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也有着很深的关联。索绪尔认为思想先于语言。语言的介入使得混沌的思想有法可依,在语言的约定俗成下形成能指与所指的一一对应。索氏认为:“所指、能指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对应的,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个符号实体中。”[4]在索绪尔的基础之上,拉康提出了著名的“S/s”问题,其中“S”代表能指,“s”代表所指。在他看来,能指对所指是一种压抑的关系,所指永远不能跳出能指的束缚;能指永远要大于所指。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一个能指可以对应多个所指。比如我们做梦,梦中的能指并不与现实中的所指向对应。
拉康认为,“无意识和语言同时出现,是语言对欲望进行结构化的结果。”[5]新生的婴儿他也用“婴儿的语言”(哭声)来诉说他自身的欲望。在语义学的层面上,能指作为单词的语音和形象系统,它的意义即所指并不是固定的。镜子阶段的婴儿本身就证明了拉康的理论,婴儿在镜前的影像成了婴儿自身所认同的“我”,作为所指的婴儿自身被镜中的影像所替代,同一个能指“我”其所指对于婴儿自身来讲是影像,对于他者来讲则是婴儿的身体。“我”作为单一能指由于主体的不同而显示为不同的所指。
另一方面,索绪尔认为起初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应是随意的,两者之间的对应并没有任何规律可言。拉康吸收了这个观点,认为个体心理内部的无意识状态正是个体欲望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随意对应的状态。为了使这种状态得到控制则需要一个他者,而这个他者就是语言,只有语言自身作为一种规则的介入才能够使得个体欲望发展步入正轨,使得原本处于无意识层面上的能指拥有明确的所指意义。婴儿步入语言阶段,自我意识也就宣告完成,镜像阶段也就结束了。
在对拉康的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进行梳理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镜像理论的内部进行探讨。拉康的镜像理论是由他的“镜子阶段”的提出与“ISR”三界域说的推动而逐渐加以完善的。
(一)镜像理论的内在意义:主体的形成与他者的制约
拉康的“镜子阶段”构成了镜像理论的主体部分。拉康的“镜子阶段”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际上却是镜像理论的一个基础。没有镜前的孩童也就不会有镜像理论。
“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的影像归属于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之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6]
处于这一阶段的婴儿几乎没有自理能力,凡事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与照顾,此阶段的婴儿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而他却能够将镜中的影像与自我相联系,即拉康所谓的“典型情境之中”的“象征性模式”,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驱使婴儿在镜前的典型情境中把自己象征性地等同于镜中的影像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他者的作用。“自我的形成必然来源于对于异己的他人形象的误认”[7]。镜子与婴儿的典型情境中,婴儿的他者正是镜子中的影像,这时婴儿与镜中的影像融为一体,从而也就造成了婴儿对于影像的误认。而如果去掉这个典型的环境,将镜子替换为他人(父母、亲人),那么婴儿的误认一样有效,而这层误认则是将欲望本身误认为施与实现欲望的行为者,即将母亲视为欲望本身。然而,母亲却并没有将全部的精力都给予孩子,以致孩子的欲望受挫,“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地明朗化,个体也才逐渐地形成自我。至于后来的语言的介入,则标志着镜子阶段的最终结束,“我”的主体性完全地建立起来,即能够通过语言来表现欲望之物。
至于在镜子阶段的最终完成阶段,即在语言的运用中,拉康指出:“主体在这儿经历的欺凌性与因欲望受挫而产生的欺凌性完全不同。这个说法令人高兴,可它还掩盖了另一个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那么令人愉快的说法:奴隶的欺凌性,奴隶对工作中的挫败回应以死亡的欲望。”[8]363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主体学会运用语言之后,主体就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欲望,也可以通过语言而得知欲望是否能够达成,主体因为欲望受挫而感到的欺凌性也就淡化了。也就是说,语言作为代替了镜子的他者使主体性完全地建立了起来,从而克服了前期镜子阶段主客不分的混沌状态。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语言使得欲望的结果立即明朗化,这也就使得前期镜子阶段的自恋瞬间转为了对于现实屈服的欺凌,语言也就“拆毁了主体构建的用以满足这些意愿的对象”[8]363。“意愿”也就是主体的欲望。只要有主体、有他者就一定存在欺凌性,在这里,语言作为他者对在现实中的挫败回应以“死亡的欲望”。这里“死亡的欲望”可以与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相对应,也就是指人的欺凌性和破坏欲。鲁迅笔下的阿Q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失败而在语言上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破坏欲与欺凌性,这从他被打后还喊着“祖宗”之类的话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镜子阶段”解释了拉康镜像理论的内核,即他者理论。从传统的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来看,他者即是父亲,正是父亲的出现使得男孩产生了母亲被夺走了的压抑感,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对于“阉割”的恐惧。在拉康的镜子阶段中的他者指的也是父亲,只是这里的父亲指代的是一种语言的权威,在拉康看来,“语言结构和规则是父系的”[9],正是语言在起着父亲他者的作用,语言严格地限制着人类的欲望情感,将人类个体的内在欲望完全地掩饰了起来。也就是说,语言既构成了人的主体性,同时也使主体与他者的分离成为了不可能,主体将永远受制于他者(即语言)。
(二)镜像理论意义的延伸:“ISR”三界域的跨越
拉康在提出了他的“镜子阶段”理论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提出了“ISR”三界域说:“I”即想象界(immaginary)、“S”即象征界(symbolic)、“R”即现实界(real)。此三界域理论的提出与拉康的镜像理论呈互为印证之势,使得拉康的镜像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现实界”在三界域之中处于最底层。在拉康看来,现实界是一团原始的混沌,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本我、康德的物自体,它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混乱,根本不能被清晰地表达出来。现实界虽然不能被言说且无规律可循,但它确是真实的存在的。“现实界”与婴儿刚出生的状态是相对应的,这一阶段婴儿的主体性还没有确立,这也就是镜子阶段确立之前的主体的“空白”状态。在后来的梦境中,在无意识的行动中都能看到现实界的影子,它伴随着人的一生。
“想象界”在三界域中处于中间的位置。所谓想象界则属于人的主观意识领域。它自“镜子阶段”的初期即现实界发展到象征界,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始终。想象界是个体实现“理想自我”的阶段,“理想自我”即我曾经所是。然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认知,这是个人心理认知过程中不能弥补的缺憾。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更新与视阈的不断扩大,个体越来越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渺小,从而不再自恋般地关注“理想自我”,而更多的是与外部的融合,从而走向象征界,由“理想自我”向“自我理想”过渡。
象征界在三界域中处于上层。象征界实际上是主体被凝视的阶段。而所谓的被凝视并不一定是现实中他人对主体的凝视,而是一种主体的感觉,也就是说主体认为自己被凝视。在这里,他与弗洛伊德的超我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弗洛伊德的“超我”是个体受到社会伦理的附加压抑(相对于现实原则而言)而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妥协;而拉康的“象征界”虽然也属于无意识结构,但是它并没有受到外部力量的压制,而是主体在无意识中被他者认定的阶段。在这里语言实际上起到了沟通想象界与象征界的作用。
这三界域说之间虽有层次上的差别,但是它们之间在时空上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现实界、想象界与象征界之间是一种相互包容的关系,一环扣一环,每一环的错位都会导致个体人格形成混乱。此三界域说实际上是对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将其所触及的范围从个体的人拓展为整个人类集体,人类的整体发展轨迹不能脱离此三界域而独立存在。
拉康的镜像理论表明:第一,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正是对应着镜子阶段,镜子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主体心理发生了任何的偏差或者缺少作为他者的参照物,那么主体的自我意识将不能实现。第二,语言的运用作为镜子阶段的完成阶段,并不代表主体的欺凌性得以化解,相反,主体在学会了语音之后,现实的欺凌性马上就占领了原来处于混沌状态的自我意识,使得自我由于欲望的无穷而总是处于欺凌者与被欺凌的地位。第三,主客对立哲学下的主体已经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作为个体的主体要受制于自身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无论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启蒙时期的那种以为人的理性可以统领一切、完善一切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面对个体欲望不断断裂的现实以及语言作为他者对个体欲望进行限制的整体环境。第四,拉康的镜像理论将个体心理分析同整体人类社会相联系,进一步拓宽了精神分析学科的研究领域,使得精神分析同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10).
[2][奥]弗洛伊德.意识的结构[G]∥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6.
[3][法]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82.
[4]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27.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0.
[6][法]拉康.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G]∥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7.
[7]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53.
[8][法]拉康.精神分析中的言语和语言的作用和领域[G]∥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黄丽娟.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含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The Source of Lacan's Theory of the Mirror Phase and It's Construction
SHAO Wen-shuo
(College of literature,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 157012,China)
The main theoretical sources of Lacan's theory of the Mirror Phase come froMFreud's unconscious theory and saussure's linguistics,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s and Lacan's theory of the Mirror Phase.We can clearly known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is theory.And Lacan's theory of the Mirror Phase has its own internal tension,we can though the internal analysis of this theory to make it's construction clearly.
theory of the Mirror Phase;Mirror Phase;ISR
B565.6
A
1001-7836(2011)03-0095-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39
2010-08-03
邵文硕(1986-),男(回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