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内容的价值探究

2011-08-15 00:48艾红梅程明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利益观社会公德学校德育

艾红梅,程明莉

(1.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长春130025;2.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长春130117)

儒家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内容的价值探究

艾红梅1,2,程明莉2

(1.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长春130025;2.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长春130117)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的内容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必须适应迎接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对人的挑战,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学校德育的内容要充实新观念却不能摒弃传统,要体现时代趋势也要“溯本追源”。只有这样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才能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儒家思想;德育;价值

儒家思想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永恒的星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譬如,重义轻利、人格修养、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道德观念。这些优秀传统道德的现代诠释与运用,对丰富我国现代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不无裨益。

一、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功利化的利益观教育

现在的学校德育内容中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要体现出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奉献社会、大公无私。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却也把市场规则引入人们的思想领域。受影响最大的是现在的青少年,由于他们价值观正处于观念形成与观念混乱相交织的阶段,在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之下,许多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功利、讲求实惠、缺乏理想、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利益观,防止社会生活商品化、市场化,这也是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2.淡漠的社会公德教育

在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中,社会公德教育一直被“冷处理”。许多年来,我们教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具备完善的人格,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可是却忽略了良好的社会公德才是一个“社会人”必须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走在校园中碎纸杂物随处可见,“请勿践踏草坪”的标牌形同虚设,而男女学生搂搂抱抱的不文明行为常常出现。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都没有,又怎么能有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又怎么能奉献于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学校的德育内容中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3.缺失的环保意识教育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也基本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自觉地把其纳入到德育内容中、渗透进学校的各个环节里,更谈不上对塑造“理性生态人”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习惯养成及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是说,环保意识教育流于形式,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意和行”。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不仅是现代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而且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行为,认识到人类生活与大自然协调发展以求“天人合一”是道德修养的一种高尚境界的表现。

二、儒家德育思想德育内容方面可借鉴的价值

1.儒家“重义轻利”的原则

儒家思想中对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讨论曾提出过各种不同的主张和观点,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反对因求利而失义,因追求个人私利而做出对别人、对公家不义的事情。他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对于“利”要有一种理性的约制,不苟取,不妄得,不受不义之财。

儒家并非一概反对追求物质利益,只是把道德人格的价值放在远远高于世俗物质利益价值之上,认为决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这种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和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它对于批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种道德意识对于我们当代学校德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有着重要的价值[1]。

2.儒家的人格修养的价值

在儒家看来,“仁”是一个理想的人格,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高目标。人们只要按照“仁”的要求办事,就会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仁者“爱人”(《论语·颜源》),这是“仁”的核心范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论语·颜源》)强调礼仪;又要求弟子:“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雍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些思想具有明确的关心社会群体、尊重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公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3.儒家的天人合一观的价值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就是提倡一种天人和谐的观点,认为天与人是同一世界的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部分。《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孟子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违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吃不完,伐木砍树依自然生长的时间规律,木材也会用不完,所以万物得到敬养就没有不生长的,不违万物生长之时节,就对万物做到了敬爱[2]。

这些论述正说明儒家的宇宙学即天人之学是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它与当代生态学相一致,同时又表现出热爱生命、泛爱万物的淳朴情感,在中国生态环境虽然局部有所改善、整体却在继续恶化的情况下,我们应当依照儒家天人一体的思想,搞好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三、实现优秀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换

1.借鉴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利益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相协调。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利益观,就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儒家的义利观所主张的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私利服从公利,在今天仍有其现实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是同时存在的,是统一的,如果二者发生矛盾,应该遵循重义轻利,以义求利。所谓以义求利,就是要求各个市场主体在追求利润时要合乎道义,要通过正当手段和诚实劳动来取得个人利益,不能见利忘义,谋求不义之财。同时,正确协调、整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是我们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正确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协调整合的基础上达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重义轻利,以义求利”,更高一层意思就是尊重国家、民族的利益,对国家、民族行“道德之事”。提倡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合理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当个人的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奉行“大公无私”的精神,当国家、民族的利益受到危害时要勇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只有这样,个人利益才能得以保护和实现。

儒家的重义轻利原则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利益观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启示人们去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并且把做人的追求提升到报国的志向。

2.借鉴儒家的人格修养,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为调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

当代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不但影响当前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而且更主要的是将影响到未来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兴衰。我们应当按照儒家“仁”的要求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借鉴儒家的人格修养,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基本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文明礼貌教育。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尊重人、谦虚、诚恳、彬彬有礼,对人处事以礼相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相互尊重、与人为善,有节制、讲分寸才能避免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二,助人为乐教育。人们之间要爱护、体谅并建立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第三,爱护公物教育。它直接涉及国家、集体、社会、民族的整体利益。爱护公物就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要廉洁奉公、积极奉献。第四,遵纪守法教育。纪律和法律是一个单位和国家秩序稳定,维持正常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根本保障,也是确保每个公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条件。

3.借鉴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搞好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借鉴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进行环境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学生做起,把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推进环境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要以“责任”为支柱,将“生态环境教育”有机渗透到德育中,强调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人类今天的发展对明天后代生存环境的责任,人类科技进步对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责任,并将这种责任内化为每个人日常的行为规范。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环境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未来环境的主人,他们的环保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环境状况,所以,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状况积极有效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切实地作出贡献。

[1]罗国杰.面向新世纪的品德素质教育——中外学者纵论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品德培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56.

[2]葛荣晋.当代社会与儒道智慧——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8.

B222;G410

A

1001-7836(2011)03-0089-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37

2010-08-31

艾红梅(1976-),女,吉林四平人,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程明莉(1973-),吉林梅河口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利益观社会公德学校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列宁教育强国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利益观教育路径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利益观的历史进程、核心内容和未来进路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程序正义之利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