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长吟
(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 418008)
旧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养转深沉
——评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
龙长吟
(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 418008)
运用一条从个案开始的,融文化学、诗歌学、阐释学、心理学、时空观念、社会学等新旧理论于一体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思路,从欧、梅、苏等诗人的相互唱和中,列出并详细分析他们诗歌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的相同、相近和相似之处,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北宋时期存在着一个“欧梅诗歌流派”,而且系统地总结了该流派写实、美刺、娱乐三大思想艺术特征,梳理出了该流派发生、发展、成长、鼎盛、直至衰微的历史过程。继而总揽宋代诗歌和散文的全局,论述欧梅诗派对宋代诗文的影响,缜密地完成了整个论述,将自己的学术旗帜插进了古往今来宋诗研究的营地中。
旧学; 新知; 欧梅唱和; 欧梅诗派
Abstract:Based on the old Chinese learning and new theories concerning culturology,poetics,hemeneutics,psychology,sociology and concepts of time and space and by using a case study as beginning,the author analyzes in detail their similaritiesof their literaryworks in cultural background,techniques and methods in literary creation and for the first time argues that there exists a poetic school of Ouyang Xiu and Mei Yao-chen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Mr.Wu also summarizes systematically their literary features and stages in development.Ouyang Xiu and Mei Yao-chen's influence on poems writing during Song dynasty is also touched on.
Key words:old Chinese learning; new knowledge; responsory poems; poetic school of Ou yang Xiu and MeiYao-chen
笔者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大顺博士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我们稍有隔行,却不隔山。他所著的《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1](以下简称《欧梅诗派》),就是一部通今证古之作。笔者读着它,不禁想起朱老夫子的几句诗:“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朱熹是个学问家,仕途并不得意,为官九载,在任总共约有40来天,可见官场上的他活得并不痛快;但一旦与学人张木式、陆子寿等朋友相聚,便神采飞扬。办书院,授门徒,做学问,是他一生的主业和精神的寄托。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当时就被人斥为“伪学”,今天更不合时宜,但他重视伦理道德修养的思想仍有现实意义,他一辈子做学问积累下来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人认真践行的。他“不信人间有古今”,做学问主张今古融会,对已经掌握的学问应继续切磋研讨,使之更加精密充实,对于新的知识必须努力接受,不断积累丰富,以期逐步精深完善。在如何处理知识的新与旧、古与今的关系上,朱熹以旧生新,以新改造旧,推陈出新的主张是开放的,辩证的、科学的。
大顺博士效法古贤,他的《欧梅诗派研究》,从特定的文学现象出发,从诗歌文本出发,开拓思路,善于在旧学问中发现新知识和新知识的生长空间,即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做出新的学问来。此书研究的是宋代文学。宋代统治者的重物欲、好享受、求安乐,尚奢靡,使得国力疲弱,但也为庶族士人奋发向上提供了不少机会和较大的空间。北宋思想文化与文学因之出现有趣的既简单又复杂的矛盾局面:适应奢靡之风的需要,浮靡的“西昆体”诗歌一度盛行;感应着庶族士人向上的精神,“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主张以理入诗,以议论入诗,“美善刺恶”的诗歌逐步取代“西昆体”。同时,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打产品。人云:“诗庄词媚”,庄而重理,媚而主情,宋词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活泼多彩的普适性的人类情感,深得人们的喜好;宋诗因理胜情远不如唐诗有魅力。故以往研究宋代文学的,多关注宋词而少关注宋诗。虽也知道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三人诗歌产量多,质量高,风格相近,但就是没有人把他们的创作看成一个完整的诗歌流派。北宋初期“三体”(白体、西昆、晚唐)诗作,特别是西昆体的艺术缺陷,早有定论,作者对此并没有多花笔墨,而是将北宋诗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作者从欧、梅、苏的诗歌创作活动——相互唱和中,列出他们诸多诗歌作品,详细分析其文化背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的相同、相似和相近之处,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北宋时期的诗歌中存在着一个“欧梅诗歌流派”,而且系统地总结了该流派写实、美刺、娱乐三大思想艺术特征,“梳理出了该流派发生、发展、成长、鼎盛、直至衰微的历史过程。”[2](P1)这对宋诗研究是个了不起的贡献。由于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基本不变而研究者世世代代层出不穷,每块领地、每个对象不知反反复复地被耕耘了多少遍,要有新的发现是何等的困难啊!有人曾夸张地说“:在古文研究中发现一个新的文字如同发现一颗新的行星。”而大顺博士居然发现了、论定了一个前人没有论说过的北宋时期欧梅诗歌流派的存在,这个贡献还能小吗?当代诗人臧克家也曾批评过北宋诗歌流派中的“西昆体”,他说“:李商隐在晚唐独树一帜,模仿者辈出,形成晦涩难解、‘只恨无人作郑笺’的‘西昆’体。”[3]诗人的论说就此止步了,他当然不可能像学者那样进一步具体论述北宋诗歌由此发生的变迁和新流派的诞生。这个工作大顺博士完成了。西昆体雅则雅矣,但诗风浮华,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情感过于士大夫化,招来非议,甚至让读者心生反感。欧梅诗派就是在对西昆体缺陷的扬弃中开始润育,于天圣九年至景二年(1031—1035)五年间发生,景三年至庆历四年(1036—1044)九年中发展壮大,庆历五年至嘉五年(1045—1060)的十六年中鼎盛,尔后苏舜钦丢官,梅尧臣谢世,最后到熙宁五年(1072)欧阳修辞世,后继无人,该诗派在尽扫西昆余风,形成宋诗基本面目后走向衰亡。作者的论述脉络清晰,逻辑严密,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字斟句酌,结论中肯,很有说服力。
最需功力的是第五、六两章。此前作者论定了欧梅诗派存在的理由及其特征,基本的论述应该说已经完成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因为那只是完成了论说的一半,当然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的一半。凡流派都要影响文坛,越大的流派越能给整个文坛以很大的影响。只有透辟地论定欧梅诗派对宋代诗文的影响,才算真正完成了整个论述,才能将自己的学术旗帜牢牢地插进古往今来的宋诗研究的营地中。于是,作者把欧、苏、梅三位诗人的诗作摆进宋代诗坛和宋代散文创作的大本营里,进一步论述欧梅诗派如何促进了宋诗美学特质的形成,又是怎样带动了宋代诗文从思想到艺术的革新。显然,这两章的论述已经远远超出了欧梅诗派的诗作,而是在全面地、精密地掌握整个宋代诗歌创作和宋代诗风以及宋代散文的流变,这就大不易了。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是很大的“母题”,至少必须回答好如下“子系统”的问题:宋诗的美学特质是什么,“超常规的新奇”的特质的形成,欧梅诗派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诗作,包括受影响的宋代诗人的诗作可以证明?又如何由诗歌而进一步影响到宋代散文的革新?等等。也只有回答好了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才能真正证明欧梅诗派的存在。这既需要总揽宋代诗歌和散文创作的全局,又要落实到具体的诗人诗作和散文家创作的比较分析中,还要理清欧、苏、梅三位诗人的诗作与当时有影响的诗文家作品的关系。《欧梅诗派》基本上清楚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其工作量之大,披沙拣金之细,眼光之锐利老到,至少必须达到王国维所说的“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治学境界才能有如此作为。而所有的举例和分析又不能有丝毫的牵强附会,这就更需要硬功夫、真实力,尤其还需要研究者实事求是的学术品德。当然,宋代文学中欧梅诗歌流派的存在,毕竟是一个新见,属于朱熹所说的“新知”,尽管这方面的论述已经完备,还应该继续“培养”,继续扩大研究,使之更加充实、完善,方能由新见成为定论。
本书的成就应得益于新的研究思路。虽说学业有专攻,但学融古今,思接中外乃今之学者治学之通则大法。大顺走的正是这条路子。他从湘西大山中出来,在怀化学院读专科,北师大读本科,广西师大读硕士,扬州大学读博士,武汉大学读“博士后”。一路走来,师从的谭伟平、韩兆琦、沈家庄、李昌集、许建中、尚永亮等,都是雅好古今的知名学者。转益多师,大顺博士不但学问日深,而且铸就了古今通观的治学之法。他所研究的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公认的领袖,欧阳修的诗歌主张与诗文创作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诗文革新,促进了宋代诗文的发展,这都是已有的定论。从这个大前提出发论欧阳修和欧梅诗派,轻车熟路,应是非常便利的。但作者没有用“演绎法”,没有从现成的材料和老套的结论入手,而是另辟蹊径,从特殊的创作活动开始,从大量具体的诗歌作品的搜罗分析中,获得新发现,新结论。新的思路决定了本书研究切入点的新鲜。全书从“欧梅唱和”的文学活动进入,由此拓展到“皇四年的颖州聚星堂唱和、嘉二年的京城礼部唱和、嘉四年对王安石《明妃曲》的集体唱和”等大规模的文学活动,从而把“创作机制”与“心理机制”的新概念引进到古典文学的研究中。诗人们争胜斗奇、逞才显能、融娱乐与论世知人于一体的唱和活动,推动了北宋诗歌创作的发展,改变了西昆体浮华的诗歌风气,也助长了诗人们“示才以过人”的“自身优越感”。作者对北宋诗人心理动机的把握是别具只眼的。它不禁让我们想起坐在火车上的芸芸众生:“坐车三件事——吃饭、睡觉、吹牛皮”。俗人们通过胡吹海扯显示自身的优越,满足那点虚荣心,诗人雅士则通过赋诗来显示自己智高一筹。途径不同,目的一样,显示出来的都是“优越感”这一人性的弱点和特点。作者对诗人唱和心理动机的发现把诗歌创作从神圣的圣坛拉回到普通的人生。作者在此显然运用了文艺心理学等新的研究方法。自现代、后现代文化观念登陆中国以来,在演绎、归纳、综合、比较、实地考察等基本方法外,学界盛行的新的研究方法名目繁多,什么原型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社会学,精神分析,语义学分析,系统论方法……,不一而足,几乎有多少种理论就有多少种研究方法。1985年的中国还形成了“方法论年”。其实,任何方法都只是工具的运用,唯思路才是智慧的结晶。好的思路是以学养深厚作根底,智商高超为开路先锋,方法正确为工具,资料掌握为基础的无形的巨大的研究实力的集合,从而显示巨大的研究能量。显然,作者在书中运用了一条从个案开始的,融文化学、诗歌学、阐释学、心理学、时空观念、社会学等新旧理论于一体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由于运用了新的研究思路,本书的学理性很纯粹。它的学理性主要体现在指导理论的科学、历史感强和论说的邃密、严谨。除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和一般美学理论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上述文化学等多种新旧理论来指导分析当时的诗歌唱和现象和诗歌作品。诗人之间相互唱和,以作品为依托,有时还现出场面和情节,使学术著作也获得了感性意义上的历史感。在论定欧梅诗派存在的种种理由时,说理充分、细密、坚实有力。由于全书的重心落在欧梅诗歌流派的论定上,主要论述的作家只有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三人,实际上牵涉到如何论定一个作家的问题。又由于作者翻阅、勘察、研究的是宋代文学历史上的诗歌创作活动,于是还涉及到一个如何重构、显现文学历史的状态和规律的问题。作者至少时刻贯彻了两条原则:坚持文学本位和文本中心,一切用作品说话。曾经一段,过于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研究中的政治色彩太浓。又曾经的一段,言必称西方,牵强附会,文学研究呈显玄诞的怪色。作者研究的欧梅诗派的作家,都是北宋国家统治集团中的高层人士,行文却很少关注对象的政治身份,研究本身也很少导向政治意识形态,更没有玩弄概念,故弄玄虚,而是严格地把他们限制在文学的圈子里,老老实实的分析阐释诗歌作品,展示的也仅是他们的文学活动与诗歌创作成果,这就保证了研究的不脱轨,不逾矩,不变性,保证了文学研究学理性的纯粹。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作者坚持了以文本为中心,杜绝了空话、套话和无根据的话,一切论点都以诗歌作品为依托,这又保证了研究的深入肌理和研究结论的稳妥、可靠。
在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古今融通的研究思路极为重要。因为网络的普遍使用,一时间可以走遍世界无数个图书馆,与论题相关的点点滴滴的“情况”知识,已变成简单的信息,随时可以通过网络集结起来,学科的界限相对被打破。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时空的学术研究路数自然形成。这时候,一个学人的成就大小,一种研究成果的优劣高低,主要不是材料积累的功夫,而是学人的知识结构的科学水平和思维创新,以及学科基本建构的先进程度与完善程度。知识结构的优劣,就变得极为重要。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科学研究取得的进步主要不靠收集实证研究的结果,而主要靠对各个领域的基本建构提出疑问,这些疑问往往能“从那种关于事实的日积月累的熟知中脱颖而出。”[4](P11)正是这新的学术态势,促使作者自觉运用了多种理论观念而又不趋时讨巧,勤于思考,善于梳理,才有了令人信服的新成果。顺便提及,作者善歌咏,通音乐,现正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中研究古代韵文与散文,那将会有更加骄人的成绩。
毋庸讳言,笔者毕竟不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平日的喜好与专门的研究完全是两码事。我的置喙,大约正应了鲁迅的一句话:“恐怕终不过是一个门外闲人的空话罢了。”[5](P827)既然是清谈一类的空话,则谬误难免,还请方家教正。
[1]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沈家庄.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J].中国韵文学刊,2009,(4):1.
[3]臧克家.论流派[N].人民日报,1980-06-20.
[4]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 1999.
[5]鲁迅.门外文谈[A].鲁迅著作全编(第二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An In-depth Study of Old Chinese Learning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Acquired——Review of Mr1Wu's A Study of Ouyang Xiu and Mei Yao-chen's Responsory Poems and Their Literary Styles
LONG Chang-y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8)
G256
A
1671-9743(2011)01-0127-02
2010-12-20
龙长吟(1944-),男,湖南邵东人,怀化学院中文系教授,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荣誉主席,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