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誉中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公园环境与行为的研究
——以昆明翠湖公园为例
谌誉中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从公园环境与行为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环境心理对人们的行为活动的影响,以对翠湖公园进行的调研分析为例反映了设计应以人为本,并从设计者的反思和对使用者的引导等方面探讨了公园中环境与行为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都应维护身边的公共环境,只有自身的心理健康,才能让周边的环境更加生态。
公园; 环境; 行为; 心理
Abstract:In this article,we expoundon the necessityof the research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k and action,and we analyse how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y affect the behaviors.Take the Kunming Cuihu Park for an example,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design of the park should be based on human.Then we have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behavior from the reflection of the designer and the conduct fot the clients.At the same time,we put forward that both the designers and the clients have to protect the public environment which can only be realized through mental heath of the people.
Key words:park; environment; behavior; psychology
近年来,许多公园的环境越发令人担忧,是使用者的不当行为所致,还是设计者的自我表现的缺失,这都应当是每个人需要去思考的一件事。倘若在今天的公园设计中再有人怀疑或忽视人的行为因素,那么他将被人认为是浅薄无知的。
1.设计者的主观缺失 公共环境空间无时无刻不包围并充斥着每一个人,其中伴随着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需求,正是这种行为需求反应出了人们对环境要素在意识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环境空间除了影响人的心理外,还影响人的知觉和行为。[1]在公园中当然也是如此,公园中的各要素的组合形成了封闭、半封闭、开放的户外空间,而各种类型的空间又会对人们的心理形成各种不同的反应,有舒缓的、焦躁的等等。当人们在陌生的、公开的环境中时,这种心理需求往往就会无意识地表现成为多种多样的行为举动。所以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分析并考察该公园的使用行为类型,群体行为特性以及人们对环境的需求,然后再来发挥其独到的设计魅力。
现阶段而言,公园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较大的局限,那就是设计者往往一味倾心于主观的美感意识,追求神韵和风格,抒发诗情画意,却往往对使用者的空间行为缺乏考虑。他们醉心于自己畅想的蓝图中,自信使用者将循其意图去体验、感受和享用空间,然而牵强附会的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这种舍本逐末的孤芳自赏,无疑更加疏远了设计者和使用者本应默契的关系。
2.使用者的行为过失 公园的设计一旦落成,游客也将陆续参与使用,可是儿童们会不会忽视娱乐设施的存在,而在座椅周围淘气,并且用手或木棍之类的工具在座位底下翻弄土壤或观赏植物;年轻人会不会在树干上或者围墙上随手用钢笔或小刀乱写乱画;成年人是不是见到年轻人这样的一些举止而深表感叹,只能站在一边角落牢骚一番,然后退避到一些清静处;他们究竟能从阳光和空气中获益多少呢?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实际的生活中不难发现。无人问津的杂乱、遭人破坏的残痕、令人不满的抱怨,所有这些都可能追溯到与设计相冲突的行为活动。有人争辩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使用者——那些乐与自行其是的人。
然而,要反问一下,这些问题有多少能被设计者预见到呢?尽管行为活动明显地带有人们意志的自由选择,但是对某些常发生的行为来说,确是能在事先预料,并在具体设计时加以考虑,因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反过来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2]如果设计者在设计中能够预料使用者的行为趋向,他就能够避免设计与现实发生冲突;反之,如果设计者违背或忽视了人的行为,那么,失败的责任就不应归咎于用者,而应归咎于设计者本身。
1.公园环境的组成要素 在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中,首先在地形上不会做很大的起伏,较大起伏的山坡反而会降低使用者的活动空间范围,因为在山坡上人们的活动往往只局限于观赏或者小坐,而在稍平缓的地形空间中就可做很多地面娱乐活动。
公园中的设施远比步行街和广场上丰富,公园设施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3]就拿“坐”来说:广场上可坐的地方一般只有几个座椅、台阶、花坛边和水池边缘上,而公园中则更加丰富,条椅、多人围坐式桌椅、草地上、景观石、各种形式的园林小品中等。在植物配置上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水生为主,且配置方式多种多样,孤植、群植、散植都有,这就在空间上形成了很多封闭、半封闭空间。水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溪流、瀑布、水池、喷泉等。再者是公园功能分区的明确性,以至于公园活动满足了大多数人的使用要求,这就引申出人们为什么要去公园,其目的、心理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也体现出了人们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一致性。
2.公园环境应具备的行为条件 外界的刺激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往往这些方式又是下意识的,非刻意的。在公园中由于功能分区明确,游客总是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求其过程要方便、安全,也就是交通系统的顺畅非常重要。而使之有效、有序进行的一个必然要素就是环境的空间导向性设计的合理。良好的空间导向性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到指导性作用,而空间导向性主要有视觉导向,如:明确的交通走向,一目了然的地形,适用于规则式园林,或以大型乔木、灌木等种植所做出交通导向。其次是文字导向,如文字、图形等标识可引导游客快速到达目的地。行为时常伴随着目的性,因此,“行为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和欲望,而采取的过渡行为状态。”
3.游客对公园环境的需求 游客来公园大多数是为了休息放松,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要求公共环境应在满足人们对舒适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施工,这种舒适度分为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身体上的舒适度应多靠触感来实现,如:公园中高大的乔木给人遮阴效果好的感觉;地面铺砖给人硬朗的感觉,踩上去很踏实;木质座椅给人亲近自然细腻的舒适感;石板座椅给人坚硬、粗糙的质感和冰冷的感觉。心理上的舒适度则基本靠眼睛来获取,整体的色彩和空间感等都要靠视觉来体现,而人望人的最合适观察距离则为12 m,超过这个范围的话看不清动作表情,而低于这个范围则可能让人生畏。人们总希望减少环境刺激,保护“个人空间”及“人际距离”不受侵犯。[4]
1.活动人群分析 翠湖公园作为一个开放式公园,里面主要人群集中在老年人以及老年人所带幼年儿童,在天气好的时候,很多老年游客会来公园里休息,他们大都有固定的娱乐项目,例如:唱歌、跳舞、下棋、打牌等;场所一般都在有休息设施的地点,一般会从早上一直呆到晚上,还有部分老年游客会带着小孩来公园里散步和娱乐,这部分人一般会在公园外围的儿童游乐区和翠湖边,时间上不是固定的。
除了老人以及幼年儿童之外,还有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学生一般会在课后或者是傍晚来公园里散步或聊天,他们没有固定的娱乐项目和场所。通常会几个人坐在一起读书或交谈,周围居民因为居住在附近,基本上每天都会在公园休闲,早上会有人在公园锻炼身体(慢跑,做操等),傍晚大部分居民会出来散步,有的还带着狗出来遛狗等。
其次就是外地的游客,这些人多会选择适合拍照的佳地,一般是僻静的小路上或者是湖边的翠柳下,一边享受着徐徐的微风一边构想着拍摄的蓝图,他们要的是美好的记忆和对生活的品位。
翠湖公园的地理位置和其完全开放式的性质,带来了它服务对象的阶层丰富以及人数的众多,就此不同的分区显得十分的重要,而翠湖公园在各个年龄阶层的分区不是很明显,混合的太杂乱,无障碍设施不健全,人性化强度不够。
2.绿化配置对行为活动的影响 景观园林中,绿化配置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象征,有人们渴望的自然气息,可以给人们带来清新的感觉。在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当根据各项活动的功能不同,因地制宜进行绿化,以适地适树为原则考虑景观的需要,与景点的色彩感觉和季相变化。
文化娱乐区,地形要求平坦开阔,绿化以花坛、草坪为主,以此便于游人集散。还可在适当位置点缀几株常绿大乔木,不宜多种灌木,以免妨碍游人视线,影响交通。在此区域中,翠湖公园给出的空间是可以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但是周围的树木偏矮,让人们在活动中(唱歌、跳舞、表演)有些别扭,但是种植的密度还是让人们可以接受的;儿童活动区可选用生长健壮、冠大浓荫的乔木来绿化,忌用有刺、有毒或有刺激性反应的植物,四周应栽植浓密的乔灌木,与其他区域隔离。活动场地中要适当疏植大乔木,供夏季遮阳。在出入口可设置雕塑、花坛、山石或小喷泉等,配以体型优美、色彩鲜艳的灌木和花卉,以增加儿童活动的兴趣。游览休息区的绿化种植以生长健壮的树种为骨干,突出周围环境季相变化的特色,在植物配植上根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和天际线的变化,采用自然式配植树木。在林间空地中可设置草坪、亭、廊、花架、坐凳等,在路边或转弯处可设置牡丹园、月季园等专类园,并设置适当的私密空间。在休息区的绿化,翠湖中的选择比较单一,除去可以接触的草坪和少数的亭子外,大部分的休息区域是在栽满垂柳的湖边,经常在水中可以看到树上飘落的树叶和树枝,况且一些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还没有设置护栏,这些还有待改进。
每逢冬季,还有大量的红嘴鸥自西伯利亚来此越冬,增加了翠湖的灵性,但随之而来的是湖里的水质问题,人们与海鸥的互动也增加了湖水的污染程度,因此,合理的在可以种植的地方大量种植水生植物,使水的自净能力和污染能力相平衡,并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翠湖中绿化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不错的,湖面露着婷婷的荷花,茂密的芦苇和菖蒲;岸边青青的水杉和茂盛的垂柳,道路两旁挺立着粗壮的云桦、高大的古树和成群的棕榈……但在现代社会里,植物景观仅仅只局限于经济使用功能还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必须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例如:单株植物有它的形体美、色彩美、季相变化等。而丛植和群植的植物通过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的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的搭配,既可美化环境,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让人在未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5]
3.道路系统与行为引导 道路系统能够引导人们方便的到达各个景区,座位区或者观看区;道路组织能够为游客提供抄近路穿过公园的机会以及能够让行人经过而不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去;公园中设计考虑到了老年人及幼年儿童,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或多条坡度变化不大的坡道或步行道;步道的铺装用了防滑,防目眩的材质。
但是,公园的硬质铺装过多而且单一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利用铺装的变化来显示高度的变化,道路的交叉口及用途的改变。
比如上述的图片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桥上的台阶还是湖边的步道或者园中小道,其铺装材质和色调的差异都不大,没有较好的体现出区域感,以及道路周边的路标指示不是很明确,只有在进入园区的各个门口有大致的方向标示,虽然有的道路能够引导人群到达指定的区域,但是过于单一,缺乏散步线路,缺乏一条能够贯穿整座公园的道路。人在游览公园时,不能够轻易地把整座公园看完,常常会晕头转向,感觉不知道到哪了,从而让游客在逛公园的时候感到十分茫然,心理上也会产生一些躁动。
1.设计者需反思 一旦跨入设计这个行业,其身的责任是要扮演预言家的角色,而一个无愧于预言家职责的设计者,至少应该对工程竣工后所发生的事情感兴趣,不能无动于衷。设计者应该充分发挥直觉,尽管一些人似乎天生就富有直觉才赋,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这种才赋却获之不易,它需要持久的培养。直觉信息的获取不需要神秘的仪器,也不需要像拍电影那样排场,尤其不需要昂贵的花费,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只调好焦距和快门的眼睛。
而现在许多对于环境的设计都无视使用者的需求,致使许多外表精美绝伦的环境也不过是流于表面,使用起来十分不便,从而很多新建筑、新设施不得不摧毁重建,引起了使用者的强烈不满和社会的指责。设计师们逐渐意识到,设计出具有高适应性和生机勃勃的环境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除了要对传统的设计方法和原则进行反思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地了解使用者的心理和需求,充分地尊重人性,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所设计的环境能够得到使用者的信任,形成共鸣,真正地实现设计的意图。
2.使用者需引导 对使用者明显的不良行为,设计者除了坚决杜绝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有效的办法,比如提供某些设施来满足使用者更为紧迫的需要,从而让他们放弃原来的行为方式。每当设计者采取拒绝提供方便,或者是设置障碍的方式去阻止一个习以为常的行为时,实际上设计者就是在引导使用者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设计者若想顺利地引导使用者改变行为方式,那么,他就必须把物质环境设计作为整体策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
利用实质性的暗示手段,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物质激励和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公共场所的不道德行为就可以受到抑制。人们可能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认为用金钱收买人心的做法是贬低了人的价值,然而你得承认:金钱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刺激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园已从原有的孤岛模式向分散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人们需要合理完善的户外休闲空间系统与其不同层次的休闲活动相适应。将公园的概念不断地建立在系统的观念和为人设计观念的基础上。
长此以往,以人为本的未来也许是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本它事关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希望以人为本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但在以人为本的年代,生态环境和绿色设计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何塞·卢岑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认为,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类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整个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
[1]魏志芬,王玉洁.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因素[J].中国园林, 2000,(4):35-36.
[2]刘建新,高岚.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J].学术研究, 2005,(11):10-12.
[3]石洋,闫红伟.浅谈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1):21.
[4]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园林,2004,(5):22-23.
Research of Environments and Behaviors in Park——Take the Park of Green Lake in Kunming for Example
CHEN Yu-zhong
(Design College,Yunnan Arts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
X32
A
1671-9743(2011)01-0020-03
2010-12-08
谌誉中(1985-),男,湖南溆浦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生,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