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系,江苏 常州 213164)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许平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系,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实习学生突然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环境等,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的咨询、教育大多仅限于在校生,校外实习学生的心理指导则相对欠缺。因此,帮助缓解和解除实习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
实习学生;心理;企业;高职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半年到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方式,它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时间相对缩短,突然转向社会,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环境等,他们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经常离岗、脱岗、转岗现象,人际关系差,厌倦工作,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等[1]。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妨碍了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教育大多仅限于在校生,校外实习学生的心理指导则相对欠缺。
因此,调查、分析、研究校外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帮助缓解和解除实习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企业适应问题
一些大学生过惯了学校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突然走向社会、走进企业,面对全新的企业环境、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新的人际群体、新的任务分配等,茫然不知所措,出现焦虑、烦躁、情绪波动大、压力大等心理现象。部分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能逐渐适应和接受,一些同学则会离岗、脱岗、转岗,经常的离岗、脱岗、转岗导致企业对实习学生的信任度下降,学生自己也无法学到实际的知识与技能。
(二)顶岗实习本身的认识问题
部分同学把顶岗实习与正式就业混为一团,不知道顶岗实习是完成学业、提高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实习即工作,把岗位分配、工资待遇、环境好坏放在第一位,非大城市不去、非大企业不去、非高工资待遇不去等,“三非”使部分学生心理过于浮躁,一旦“工作”不理想就急于“跳槽”换岗,工作无法稳定等;有些学生认为实习不实习无所谓,正好利用实习期间好好放松一下,等有了毕业证再好好工作,他们甚至在实习期间赋闲在家或躲在出租房、网吧整天上网,消磨时光等,致使学校实习指导老师无法与其联系和指导,学生也不可能学到系统、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无法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三)企业与专业的认识不足
现实的企业制度、工作任务,所学专业知识不能立即完全应用于实践,让一些学生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容易产生失落、自卑心理。一方面,由于之前对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任务了解较少,遇到技术性等难题又不知如何请教解决,致使部分同学出现自卑、消极心理;另一方面,企业与专业的落差让一些同学产生失落心理,如:学汽车维修的同学去洗车、打蜡等,学机械自动化的去做销售等,涉及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甚少,且任务重待遇少,有些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了怀疑,有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实习结束后又该做什么,处于一种失落、迷茫状态。
(四)依赖心强,独立性差,攀比心重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学生、独生子女,家庭关照呵护较多,自我独立性较差,伴随一大批90后学生不断走进企业,一些学生实习无需自己联系、应聘,家长已经为其安排好,工作后一旦发现不理想或比不上其他同学工作好,就会自动放弃眼前工作,等待家里重新“安排”。这些学生往往心高气傲,自高自大,既希望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自己又无能力去找,一味地依赖家庭,形成一种惰性心理,需要学校、家庭及时关注引导。
(五)工作压力大,心理辅导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教育大多仅限于在校生,校外实习学生的心理指导则相对欠缺[2]。企业实习学生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问题,无法进行沟通和及时宣泄,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则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效果;有些学生因个人性格、企业管理欠缺等原因,与企业发生矛盾或纠纷,产生对企业、甚至实习本身的厌恶、仇恨心理,需要及时协调与引导。
(一)主观因素
在校外实习期间,学生由在校期间单纯的学生角色突然转换为企业员工、服务者、学徒、学生等多种角色,致使许多实习学生非常不适应。同时,由于实习生自身个性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对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不认同,对自己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认知缺陷等,当突然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时,难免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二)客观因素
1.学校教育。目前一些大学生到高职院校后就存在自卑心理等多种心理问题,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制短、技能训练任务重,随着学习生活由校园突然向社会转变,难免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目前高职校外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教育则相对较少,致使部分校外实习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
2.企业管理。一些企业对实习生缺乏完善具体的管理体制,除了简单、重复的工作任务外,学生学习、生活等其他方面不管不问,让实习生有种被遗忘、不重视的感觉,同时,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思路、方法、态度各异,往往不顾及实习生的心理感受,容易产生各种抵触现象;另一方面,为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有的企业存在用工问题,如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不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个别企业当实习生在企业出现了人身伤害等事故后,相互推诿,深深伤害了实习学生的心理,直接影响了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3.家庭教育。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影响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家庭因为经济困难希望孩子尽早找一个报酬高、待遇好的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有的家庭条件较好,担心孩子在外吃苦受罪,主动为孩子寻求环境好、专业不对口的岗位等,顶岗实习也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有的家庭则功利主义严重,强调工资待遇,忽视了专业对口、技能的锻炼等,因此,高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引发多种心理问题。
顶岗实习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3]110。因此,我们要在掌握学生实习的各种特点,调查、分析、研究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帮助缓解和解除实习生的心理困惑,使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模式中培养职业技能,增强职业适应性,保证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顺利接轨,实现顺利就业。
(一)宣传动员教育,搭建心理桥梁
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就业创业引导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习心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就业、创业指导、优秀毕业生交流、法制讲座等系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提前了解实习的相关内容,做好实习的心理准备。同时,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安排学生参观附近企业、公司、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实景,熟悉企业环境;鼓励、推荐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对口企业做兼职,接收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加企业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等,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二)增设沟通渠道,及时心理指导
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要不断加强实习学生的心理指导,学校校企办、实习指导老师、专业教师等要定期深入企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座谈,了解实习学生的各种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在学生实习相对集中的城市或区域,每个班级相应设立一名信息联络员[4],帮助了解本班本城市或区域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与班级信息联络员的经常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动态,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实习指导老师、辅导员等积极组织指导实习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本区域的党员、团员开展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如同学聚会、郊游、棋类比赛等,在活动中放松溶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与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设实习学生心理咨询与联络专线,通过QQ、短信、电话、来校现场咨询等,增加学生心理咨询的渠道等,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短信平台、网络平台,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教育,通过信息沟通、友情提示、幽默小故事等及时向学生传递学校的问候和声音,提高了学生的归属感,也增加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障心理稳定
实习指导老师要经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训,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同时,加强实习指导教师过程考核、实效考核(如企业反馈、学生问卷与座谈等),让老师真正走进学生中去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处理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根据企业实习学生多少聘请经验丰富的优秀企业员工当实习指导教师,帮助实习学生解决工作、学习、人际等方面的各种问题,真正使实习成为学生掌握技能、适应社会、提高素质的校外课堂。
(四)建立应急机制,防范心理危机
刚踏入企业,对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了解不足,学生在企业实习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人身伤害、交通安全、与企业产生的各种纠纷等,都需要及时了解、解释与处理;远离家庭、学校、同学,面对纷繁的外部世界与繁重的工作压力,部分同学容易产生各种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学生刚踏入社会,法律知识淡薄、容易产生冲动,使问题处理麻烦等,需要得到学校的及时帮助,使他们各种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实习任务顺利完成。
[1]王莹华,许文彬.高等职业学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分析[J].校园心理,2011(4).
[2]裴智民.高职院校实习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3]吴建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学业管理问题探讨[J].职业圈,2007,5(20).
[4]陈友放.高职新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矫正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G47
A
1671-8275(2011)06-0039-02
2011-10-04
许平友(1973-),男,河南商城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訾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