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2011-08-15 00:43:07鹿荣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导师研究生

鹿荣建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鹿荣建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根据所列举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来分析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成因分析;治理对策

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好的学术能力、较高的学术道德素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使命。然而,近年来,部分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伪造实验数据,论文一稿多投和论文署名中的“搭便车”等。发生在少数研究生身上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严重损害了研究生队伍形象。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1.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用以规范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制度的现状来看,既缺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监控的监督制度,也缺乏对已发现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有效整治的惩处机制。[1]73当前,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上普遍缺乏全方位的监督机制,使得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能被及时察觉、揭发和惩戒,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鉴别和处理,导致部分研究生“混水摸鱼”、投机取巧的心理膨胀,使得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有增无减;即使对一些已被发现的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有时候学校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不仅不对其进行惩戒,还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忽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科学方法的培养,缺学术道德教育的现象。这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可得到明显体现。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视远远超过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重视。如我国的学位条例明确规定了研究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什么样的研究能力,却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质要求只字未提;所幸的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已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分别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但是,要想在研究生教育中得到贯彻落实,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

其次,从研究生培养单位来看,无论是研究生培养方案还是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大都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学术道德规范。同时,学术道德教育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往往只重理论说教,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特点脱节。使得学术道德教育成了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低下,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频发。

3.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薄弱,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

道德自律的缺乏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根源。对在学术活动中不准抄袭、剽窃、伪造实验数据等学术道德规范,绝大多数研究生是清楚的。[1]73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功利至上、弄虚作假等消极观念的影响下,这些学术道德规范并没有被他们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必遵之法,遵行与否完全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制约。一旦外部制约条件丧失,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他们会将这些学术道德规范置之脑后,毫不犹豫地选择学术道德失范。

另外,我国的知识产权现代保护机制起步较晚,广大研究生知识产权观念不强。部分研究生只是把剽窃抄袭行为认为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并未上升到侵犯别人财产的法律高度。在学术活动中奉行“拿来主义”,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4.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提供了“技术保障”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实现了信息复制的便捷化。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获得各种最新资料,充分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传统途径无法获取的信息,通过网络可轻松获取。研究生从互联网下载论文,进行简单地复制、粘贴,再略加修饰,一篇学术论文就此产生。不细心研究,这样的文章很容易骗过导师及编辑的眼睛,堂而皇之地发表。因此,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与建议

对待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既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也要努力建立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约束机制,为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笔者认为,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营造良好学术道德氛围

美国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对于大学在学生的道德形成过程作用有过精辟的论断,“新科学家的培养,要包括比仅仅传授理论和技巧更多的东西,培养新科学家也是一个有关科学价值的精细的道德灌输过程。因此,大学又是道德共同体,它不仅实施科学标准,而且吸收新成员进入道德共同体。”[2]170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认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学术道德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入学教育、课程学习、中期筛选、学位论文开题到论文答辩等全过程,与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相互渗透,确保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从研究生入学时就为其树立正确良好的学术道德理念;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进课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把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列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结合研究生日常教育工作,通过专家讲座、集体学习、倡议书和开展学术诚信和科技论文写作经验交流等活动教育研究生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自律,形成浓郁的遵守学术道德的氛围。

2.加强研究生自我修养,提高道德自律能力

外部的学术道德规范,只有通过研究生主动自我强化,自我修养,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学术道德品质。只有研究生本人才是“他们自己的伦理道德准则的监护人。”[3]这就要强化研究生自我道德教育,使之不仅主动接受和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而且自觉地将这种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内化为信念和意向,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外化为高度自觉、自律、自主的学术道德行为和习惯,促进自身品德的完善,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

3.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各项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预防、引导、监督和惩戒。当前,应着力抓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制度建设。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学术道德监督机构,制定对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罚规定。据调查,75%以上的部属高校设立了学风建设专门机构,制定了专门规章制度,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建设得到了切实加强。由中国知网研发的反剽窃软件——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全国520余家高校(包括所有211高校)采用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遏制学术道德失范具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大力拓宽投诉和举报的渠道,加大曝光力度,让导师和同学乃至社会便于监督,易于揭露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同时,对于确实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研究生,视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处理和处罚,让学术道德失范的研究生付出高昂的违规代价。例如,康奈尔大学要求其师生在进行学术活动时,必须绝对遵循学术诚信的原则。违背学术诚信规定的当事人要经过起诉、听证、答辩和裁决等程序而得到应有的惩处。2002年,美国有些大学查出其业已毕业的学生中,有人在毕业前的学术活动中有作弊行为时,当即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其行径,并宣布取消有关人员的学位资格[4]45。建立完善学术失范惩处机制将会有效地预防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蔓延。

总之,在制度的建设上,要具有较强的超前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有利于堵塞一切漏洞,力争把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或解决在萌芽状态中。

4.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作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要把学术道德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渊博的学识风范教育和影响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和管理规范,选拔学术造诣深厚、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导师坚决将其清理出导师队伍,以保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纯洁性。

[1]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

[2]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

[3]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

[4]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5]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2-06 - 10)http://www.eol.cn/20020610/3058123.shtml.

G644.4

A

1671-8275(2011)06-0023-02

2011-11-20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技伦理规范研究”(项目编号:2010sk2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鹿荣建(1977-),男,江苏徐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学。

责任编辑:张彩云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导师研究生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