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锋 吴仲敏
(浙江台州学院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台州318000)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临床相关课程的基础。解剖学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课时偏多,实验课时偏少,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少,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实验课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理论课的内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解剖实验教学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是今后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1]。近几年来,我们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诸环节对解剖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垄断着教学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学习,其主体性受到严重压制。通过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从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的方面和最集中的体现。教学实践证明,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为此,我们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要和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固有规律,重新定位实验教学目标,从验证理论、培训操作能力提高到突出科学思维训练,加强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上,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要求通过解剖实验教学的系统训练,达到以下三个基本培养目标:(1)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获取知识的科学途径;(2)培养学生对待解剖学实验严肃的态度、严格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提高学生利用人体解剖学知识进行客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所谓的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没有一定的学习需要,学生就不会通过学习活动去追求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培养学习需要的有效途径[3]。我们在实验课之前,适当联系临床,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在学习腹部结构时,提出诸如:阑尾切除术可选择什么切口?经过哪些层次可到达阑尾?若行胃大部切除术,需处理哪些腹膜形成物,需结扎哪些血管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学习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学以致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解决具体问题,处理实际任务”的中心思想,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感,完善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在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拓宽临床应用的外延,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
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我们对解剖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原来陈旧、单一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合并、压缩、更新,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主题,建立新的解剖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解剖实验教学中减少4个基本验证性实验项目(运动系统、内脏器官、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1个),增设4个综合性实验项目(阑尾切除术的应用解剖、气管切开术的应用解剖、家兔胸腹盆腔脏器解剖观察实验、猪心结构解剖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形态与功能的实验有机地结合,基础与临床课之间的内容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人体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增设了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题,自己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准备和进行实验。通过自主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此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科研活动,设置了一些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如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环磷酰胺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宫内缺氧对新生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等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形态学科学研究实践,学习科研设计思路,了解高新精密仪器使用,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与学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导学习制度,提倡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自主实验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以往“教师示教—学生观察—教师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并实施以“主体—主导”模式为核心理念的“五环教学法”,即教师引导、自主观察、教师示范、指导观察、抽查考核等五个环节[4]。教师以病例作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某些结构与临床的联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而不是被动接受或“填鸭式”灌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开拓视野,实现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实验效果。此外,积极研究应用CA I、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更加形象化、规范化。对一些现实教学中不易体现和实施的实验,则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避免实验课只是简单重复理论课的内容,我们还尝试让每位学生结合所学习内容或自己所解剖的局部,首先阅读讲义,查阅资料,熟悉教材,然后进行解剖操作,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完成从学习知识到怎样学习知识的转变。同时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课件,派代表上台演讲,以数码照片或录像的形式展示自己所解剖的标本,由学生进行示教指出相应结构,鼓励适当联系临床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讲解,教师一旁适当引导并及时地总结和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加深对所学解剖知识的印象。此外,我们还邀请一些临床经验的医生给学生授课,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讲解解剖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解剖学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考核的主要目的应定位在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上。应立足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测定[5]。为此,我们建立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使考试更能反映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和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考试内容包括理论考核、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平时成绩评定四个部分。理论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解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比重占40分左右;文献综述的目的为考查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性论文等科研基本程序的掌握程度,激励学生学习、探索和求知欲望,比重占30分,要求学生在限定期限内个人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的目的为考查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的精神,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基础,该部分占比重10~20分,采取在教师指导下由全体同学分小组设计完成;平时成绩评定重在考查学生对解剖基本实验操作的准确和熟练程度以及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由教师根据平时观察进行印象评定,该部分占比重占10~20分。
通过对解剖实验教学进行系统改革和整体优化,我们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通过积极倡导并实施以“主导—主体”模式为核心理念的“五环教学法”,使解剖实验教学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思路、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过程。该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能力,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力促进了解剖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1] 兰阳军,黄建军,郭光金,等.高等医学教育增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37-38.
[2] 庞维国.从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着力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2,5:26-31.
[3]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吴仲敏.“五环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3):58-61.
[5] 罗滨.创建解剖实验课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的模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5):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