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梅山文化,构筑校本课程

2011-08-15 00:53王舜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梅山乡土校本

王舜国

(安化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湖南安化 413500)

利用梅山文化,构筑校本课程

王舜国

(安化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湖南安化 413500)

梅山文化具有原始性、区域性、历史性、先进性、群众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学习和利用乡土文化,不仅使得乡土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成为可能,也有利于乡土文化——梅山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课程改革;梅山文化;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几年以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人类新知识体系高速发展的今天,校本课程正是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一时代要求。校本课程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和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以乡土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各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乡土文化,走进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就是汇集本乡、本地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资料的课程,是校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文化,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很多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而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乡土校本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乡土的人文、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树立起大教育观,将教育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乡土校本课程开发,顺应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好胜”心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潜能得到开发,人格得到完善,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快速、和谐的发展。

二、梅山文化,先进的乡土文化

课程改革为学生探究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又为乡土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浑厚的资源。学习和利用乡土文化,不仅使得乡土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成为可能,而且也有利于乡土文化——梅山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至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

梅山历史的形成受到了梅山特异的地理条件的制约,梅山文化的产生是梅山地理和梅山历史的特异性作用的结果。具有地域性、悠久性、先进性、群众性、多样性和继承性的特点。

(一)文化范围的区域性

我们已知的古梅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安化、新化等地区,其中心在安化的梅城。古梅山是一个极其闭塞的地区,环绕梅山的高山峻岭布满原始森林,在没有船筏的时代,由周边地区进入梅山,是不可能的。只有当水枯季节,从现在安化的善溪口沿江岸而行方可进入。梅山这种特异的封闭式地理条件,使梅山文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性文化的独特性。

(二)文化渊源的历史性

根据考证大约在一万五千年前,长江中游南岸一些原始人群,沿洞庭湖南下,有的在益阳资江沿岸停留下来,小部分沿资江继续西上,通过善溪口进入梅山,成为梅山的第一代居民。他们在这些森林茂密、气候温和、依山傍水的地方,打制石器工具,从事渔猎、采集,一代代地繁衍下去。据《安化县志》记载:“自1980年起,县境内陆续发现文化遗址34处:原始文化遗址3处,商周文化遗址5处,汉晋文化遗址4处,唐宋文化遗址22处。今小淹镇青桑村红霍溪原始文化遗址,有砍伐器、刮削器、石片、石核等遗物,均为沙砾岩石打制而成的旧石器,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现场鉴定,距今约1万5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80年代初马路公社易家庄大队潺溪河边出土磨制石器19件:石斧9件、石镞7件、石凿2件、石钻1件。据考证,产生时间距今6000年左右,与仰韶文化同期。

(三)文化内容的先进性

梅山人具有浓厚的平等、民主意识,具有忠义、团结的政治思想。梅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梅山人上山捕猎,爬山采药。这里是真正的“山高皇帝远”。他们讨厌甚至痛恨那些来破坏他们和平宁静生活的人。“耕者勤于力,虽无甚富亦无甚贫”(同治《安化县志》卷十)。这里没有穷富的阶级对立,没有民族的相互歧视,人人平等,瑶汉一家:梅山人崇尚忠义、团结。“忠”在这里,就是人人以诚想见,“义”在这里,就是讲究节操,扶危济困。《宋史·梅山峒》说“朝廷累遣使诏谕”,而扶汉阳、顿汉凌“不听”,讲的就是忠义,扶汉阳、顿汉凌共事几十年,从无猜忌,讲的就是团结。同治《安化县志》卷十还引用了历代论者对梅山人的赞誉:“士风纯古,恬于世利,其俗多慷慨,尚节俭而耻为不义”,“励气节守忠义,急于排难以请托为耻”,“僻在万山,其民团聚”。梅山人为人厚道,宽和大度,互助友爱,乐善好施,与邻里和睦相处,农忙季节互帮互助,建房筑路、出资出力。梅山人历以诚信为处世之本,在经济活动中,重名誉,讲信用,童叟无欺。梅山人性之美,无处不存;民风淳朴,无外不在。

(四)文化形式的原始性

梅山人信仰佛教和道教,崇教的鬼神表现为一种古老的巫傩文化。同治《安化县志》说,梅山人“信佛老,尚鬼神”。佛教大约是唐初传入梅山的。下梅山建于唐代的五座佛寺,其中最早的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道教传入梅山可能是西晋以后的事。通过调查发现,现今安化、新化民间从业道士,都是江西龙虎山正一老祖天师张大真人门下。“布袋戏”、“傩戏”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现在安化、新化民间使用的语言,仍是九百多年前的梅山方言,今安化、新化还保留和流传着大量的能够反映千多年前梅山的历史真实和民情风俗的民歌、诗词、谚语。

(五)文化基础的群众性

梅山的风俗习惯,健康淳朴,积极向上,将政治思想、哲学观点、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熔于一炉,寓教育于生活、娱乐之中。安化新化的民间风俗,如春节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叶菖蒲、划龙船,中元节烧包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腊月二十四祭灶,除夕守岁与广大汉族地区一样。但有一些奇风异俗,能反映出当年梅山人的生活,梅山人对岁时节令十分重视,多以农历纪年为标准,盼丰收,祈吉祥,反映了农耕文化的传统习俗。如:祀“春牛”、“六月呷新”,“打福神”,“烧宝塔”、“庆河神”等。梅山人尚武之风气沿袭甚久,一般的梅山人都有几手功夫,如梅山拳、梅山棍等。

(六)文化传统的继承性

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到今天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梅山文化对湖湘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属于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梅山人的禀赋是热情、率直、豪爽。湖湘士子直接继承了梅山人的天然禀赋,特别是尚武之风带来的个性特征与共性特征,形成了湖湘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利用梅山文化,丰富校本课程

梅山文化是楚巫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其影响之大,辐射海内外。以梅山文化为基础的乡土教材的开发,一方面有利于梅山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增强年轻一代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校本课程,弥补国家统编教材的不足。

在课程开发中,为突出梅山文化的特色,发挥梅山文化的教育作用,可从三个方面来组织和编写教材:

一是梅山古韵:把县史、村史、家史编入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把古建筑、文物、四季景物,家乡风光,家乡特产编入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如“蚩尤故里”:“思游”原名“蚩尤”,后蚩尤兵败,九黎族虽被追剿镇压,但为表思念之情更名为“思尤”,直到1953年境内大乐村还叫“思尤村”,建乡后正式更名为“思游乡”,现仍有“蚩尤江”“蚩尤桥”。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子艾在新化大熊山发现“蚩尤屋场”石碑证明蚩尤是新化大熊山人。“梅城孔庙”:梅城,原是安化的县城,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孔夫子是国人崇拜的至圣先师,古代每个县城都要为孔子立庙祭祀,所以安化的文庙建在梅城,原名崇圣祠,又称文庙,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因宋代皇帝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故把孔庙主殿尊称为大成殿。大殿正中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两旁供着孔子的弟子贤人,堂上高悬着清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万世师表”金字匾额,供后人顶礼膜拜。大成殿后为后院,是亚圣孟子的殿堂。梅城文庙所以引人景仰,还有一点是伟人毛泽东在1925年前后,曾两次光临文庙,并夜宿文庙,向农民宣传马列主义和农民运动,在文庙里点燃了安化山乡的星星之火。所以如今游人游孔庙,一是纪念孔夫子,二是怀念毛泽东。

另外安化文物馆珍藏了不少国家级文物,还有有著名的茶马古道、红军长征路等等。

二是梅山风俗:把家乡风俗编入教材,陶冶学生的个性。把家乡的民歌、诗词、楹联、谚语编入教材,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如梅山猎俗,就能反映出千年以前梅山人的生活和他们那种与自然斗争的性格,以及他们的凝聚力。梅山人在大规模围猎时,对猎物的分配,保存了原始平均分配的制度。他们在捕获猎物后,除了对功劳最大的猎手给予一定的奖励之外,其余接参加人数平均分配,就连参与打猎的狗也有一份。至于猎物的内脏,处理干净后煮熟,当场分吃,皆大喜欢。

安化的《采花调》是一种风俗歌,它是梅山民歌中运用“赋”的典型。安化盛产茶叶,“唐代,渠江出产的薄牌已颇有名气。宋置县时,茶叶产量已甲于诸州县”(《安化县志》)。每至清明,春茶发芽,万绿丛中,身穿家织毛蓝布大襟衫,头顶挑花手巾的采茶女,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心中的茶歌,各自在茶歌中唱着她们自己。此外,梅山武术、地花鼓、竹类文化工艺、龙舞、狮舞、蚌壳舞、茶文化等梅山民俗风尚,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内涵,色彩缤纷,淳朴奇特。

三是梅山名人:把家乡古今名人编入教材,激发学生对家乡亲切感、自豪感。安化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清朝时有陶澍、罗饶典、龙锡庆、黄自元等安化名宦;清末民初,有辛亥革命著名烈士李唐、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有卢天放、姚炳南、刘肇经等革命前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中共党员熊启凡、周建侯、熊邵安等先后以梅城为据地,开展抗日救亡和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斗争。其中熊邵安就以安师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做地下党的工作,为安化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也有不少享誉全国的骄子,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龙驭球,湖南省著名农业专家周新安,少将李作成,世界“羽毛球皇后”唐九红、奥运会冠军龚智超等。

愈是民族的文化,愈是世界的文化。古老的梅山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这正是我们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源泉。在课程改革大的背景下,乡土知识经过改编成为乡土校本课程,她将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进入课堂,有着新的课程价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发挥新的作用。

[1]安化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Construct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Meishan Culture

WANG Shun-Guo
(Center for Teacher Learning and Resource in Anhua County,Anhua,Hunan 413500)

Meishanculture isoriginal,regional,historical,advanced and of a masscharacter.Learning and exploiting native culture not only make it possible to open and implement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but also expand and develop the native culture——Meishanculture.

curriculum reform;Meishanculture;native culture;school-based curriculum

G632.3

A

1674-831X(2011)04-0036-03

2011-04-1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6CJJ117)

王舜国(1963-),男,湖南安化人,安化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梅山乡土校本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乡土中国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梅山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