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芬,王继承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长沙 410205)
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特征的研究
丁小芬,王继承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长沙 410205)
艺术体操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在我国的发展比较年轻,随着规则的不断改变,技术发展对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的特征,可为艺术体操项目的体能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艺术体操;体能;训练手段
艺术体操是一项在自然动作基础上,通过更精确的身体和器械动作及高难度的技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个人和团体的一种竞技性运动,属于典型的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1]。现代艺术体操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新规则对运动员动作完成质量、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的紧密结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难度动作数量明显增加,单个身体难度动作结构趋于复杂化;特殊艺术性加分力度加大;难、新、美、稳、准成为了艺术体操的发展方向[2]。因此,随着规则的不断变化,对优秀运动员体能的训练在艺术体操实践训练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有关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的展开,包括体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体能训练与运动机能水平的关系等方面,对我们深入认识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更多的研究是集中在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单个身体素质的提高方法手段上,没有对运动员运动素质进行全面研究,我国艺术体操近年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训练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体能训练经验,训练手段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体能训练的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对我一线教练访谈和自己的调研,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采用的不同手段,以期能够丰富体能训练理论,为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对象
以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以现役国家艺术体操队运动员以及浙江、四川、辽宁、江苏、上海、陕西、山西、广西八个省市代表队的专业艺术体操运动员(国际健将6名、一级运动员15名,包括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亚军的运动员)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现场观察法
对我国国家艺术体操队的体能训练进行跟踪调查,对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时间安排、内容、方法和手段、负荷以及器械的使用方面做了详细的记录,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
2.问卷调查法
以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为调查内容,对我国国家艺术体操队和部分省市艺术体操专业队中拥有丰富实战训练训练经验的资深教练员和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份,回收23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3份,有效率100%。
3.专家访谈法
走访运动训练学的专家;走访从事多年艺术体操训练和教学工作的专家,就有关艺术体操体能训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谈,从各个不同方面了解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和特征,访谈专家构成如表1:
表1 专家访谈名单
体能训练手段是指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3],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是运动素质训练,包括柔韧素质训练、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和灵敏素质训练。
(一)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手段
表2 柔韧素质训练手段及其选择频率一览表(N=23)
训练部位 训练手段 选择频数髋部和下肢1、加高腿的高度的纵、横劈叉 22 2、压腿 21 3、踢腿 20 4、腿的绕环 19 5、扳腿 18 6、控腿 15
如表2,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柔韧素质按身体部位划分,主要有肩部和上肢柔韧、胸腰柔韧、髋部和下肢柔韧。通过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肩部和上肢的柔韧主要通过压肩、转肩、两臂的摆、振和绕环来提高,吊肩很少被应用;胸腰的柔韧主要采用腰部绕环、压胸、下桥、软翻和甩腰等手段;髋部和下肢的柔韧多采用加高腿的高度的纵横劈叉、压腿、踢腿、腿的绕环、扳腿和控腿等手段。以上手段的应用可以徒手进行,也可以结合艺术体操专项器械进行。而值得注意的是,两臂的摆、振和踢腿属于弹性拉伸方法,此方法具有很强的冲击性,不利于柔韧素质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手段
通过观察国家艺术体操队的训练以及对23位教练员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按照身体部位分类,主要有腰腹背肌的力量和腿部力量。具体可分为腰腹背肌的力量和控制力量、腿部的爆发力和控制力量。
表3 力量素质训练手段及其选择频率一览表(N=23)
训练部位 训练手段 选择频数6、举腿 17 7、分腿跳 15 8、收腹跳 15 9、高抬腿 12下肢肌群10、与专项相关的跨跳、鹿跳、哥萨克跳、接环跳 11 11、跳类组合练习 10 12、借助瑞士球和平衡垫的的小肌肉群控制力量训练 9 13、跳台阶 7 14、跳体操垫 6 15、单(双)腿蹲起 5 16、后蹬腿跳 5 17、蛙跳 5
如表3,腰腹背肌的力量训练手段主要有仰卧和俯卧两头起、静止腹背肌、仰卧顶髋等。这些具体手段应用既可以是静力性训练,也可以是动力性训练;既可以徒手进行,也可以手持艺术体操器械进行。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腿部爆发力训练主要是通过各种徒手跳类练习(包括原地和行径间)和借助辅助器械的跳类练习,徒手跳类练习如芭蕾小跳和中跳、纵跳、高抬腿、收腹跳等;借助器械的练习有跳绳(高抬腿过绳跳、双折绳跳、单脚过绳跳等)、跳体操垫和跳台阶等。
躯干和腿部小肌肉群控制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动力性和静力性训练,随着国内外体能训练专家对力量训练深入的研究,核心区稳定性训练的概念走进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其原理就是身体在不平衡的状态中寻求平衡,较以往单纯的动力性和静力性训练难度更大。国家艺术体操队常用瑞士球和平衡垫进行控制力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以徒手的形式练习,也可以手持艺术体操器械做出各种器械动作练习,极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手段主要是通过克服自身重量或部分重量的练习,而在俄罗斯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除了利用克服自身重量和部分重量,而且还有些轻负重的练习,如克服哑铃、杠铃、和实心球施加的阻力来发展力量;以及克服橡皮筋和扩胸器等拉长器械阻力的练习,这些手段在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很少应用。控制力量训练能紧跟力量发展潮流,符合艺术体操项目特征。
(三)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手段
表4 速度素质训练手段及其选择频率一览表(N=23)
如表4,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动作速度训练手段主要是以结合专项技术,规定动作数量计时的方式来进行,如单个滚动类、抛接类、转体类动作完成计时;已掌握的难度动作或器械动作组合的计时等。而反应速度主要是采用听信号做快速停止、抛、接、拍击或移动器械的练习手段进行,一般在准备活动中出现。位移速度在艺术体操速度素质中的影响比重不是很大,因此在实际训练中的手段相对少些。
(四)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手段
表5 耐力素质训练手段及其选择频率一览表(N=23)
艺术体操项目中,一般耐力是基础。如表5,我国优秀艺术体操发展一般耐力的手段主要是10-12分钟的变速跑和10-12分钟跳绳。据苏联《艺术体操》教科书介绍,这两种手段对发展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一般耐力效果是非常好的。其重点是:运动员以全速的四分之三做1-2分钟的跳绳,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3组,共做3组,每组休息3分钟,可在间歇时做伸展性动作。在一般耐力训练中,只有国家艺术体操队有条件利用现有的耐力训练器械跑步机和健骑机进行训练,而滑雪、游泳这些非专项的练习手段在我国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没有应用。而俄罗斯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一般耐力训练包括了丰富的非专项运动,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大多数艺术体操教练员在实施专项耐力训练时能尽可能地结合艺术体操技术,主要体现在基本动作的多次重复、基本分段的多段重复、基本难度动作联合串的多套练习以及赛前成套或超成套的练习。
(五)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
表6 灵敏素质训练手段及其选择频率一览表(N=23)
在艺术体操项目中,灵敏素质是不可缺的重要素质。在训练中,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多采用各种变换形式的跳绳和不同风格的舞蹈练习。一些翻滚练习和不协调动作的练习在体能训练中也有所体现(如表6)。而专项灵敏还必须与艺术体操技术训练结合在一起,在调查中,此部分属于技术训练,因此未作具体统计。
1.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肩部和上肢的柔韧主要通过压肩、转肩、两臂的摆、振和绕环来提高,吊肩很少被应用;胸腰的柔韧主要采用腰部绕环、压胸、下桥、软翻和甩腰等手段;髋部和下肢的柔韧多采用加高腿的高度的纵横劈叉、压腿、踢腿、腿的绕环、扳腿和控腿等手段。
2.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手段主要是通过克服自身重量或部分重量的练习,建议俄罗斯国家艺术体操队常用的轻负重的练习能在我国得到广泛运用。
3.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速度训练的手段主要是以结合专项技术,规定动作数量计时的方式来进行。建议进一步丰富一般速度训练的手段。
4.我国优秀艺术体操发展一般耐力的手段主要是10-12分钟的变速跑和10-12分钟跳绳,此方法对提高一般耐力效果好;而专项耐力训练主要体现在基本动作的多次重复、基本分段的多段重复、基本难度动作联合串的多套练习以及赛前成套或超成套的练习。
5.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多采用各种变换形式的跳绳和不同风格的舞蹈练习。
6.建议我国结合现艺术体操现有的训练手段,进行整合,互补优势。在选择手段时,应充分考虑艺术体操项目特征,要注意某些手段应用的利与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与专项器械的结合。
[1]段宝斌,肖琴.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初探[J].中国学校体育,2006,(4):37.
[2]单亚萍.中国艺术体操队面临新周期国际评分规则变化的挑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694.
[3]田麦,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A Study of Stam ina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for Rhythm ic Gymnastic Athletes in China
DING Xiao-fen,WANG Ji-cheng
(Hunan 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Rhythm ic gymnasticsbelongs to such a sportsgroup in which it isskill-dom inated and hard to perform.With the change of rules,the developmentof the skilldemandsan athlete’sstaminaa lot.Thispaperattemptsto take the stam ina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for rhythmic gymnastic athletesasa study subject aim ing to provide a valuable example for training rhythmic gymnastic athletesin the future.
rhythm ic gymnastics;stam ina;training skill
G834
A
1674-831X(2011)04-0133-04
2011-04-02
丁小芬(1981—),女,湖北潜江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舞蹈和艺术体操的研究;王继承(1979—),男,湖南娄底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艺术体操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胡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