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散论

2011-08-15 00:46潘定武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史文学

潘定武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古代文学教学散论

潘定武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作为典型的传统学科,古代文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可以而且应当不断融入现代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好平衡点,使之既不脱离传统文化特色,又不失当代意义。同时,适当融入地域文学成分,不但可以丰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其人文素质。略述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即如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文学史的多元性,如何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如何融入地域文学文化,敬祈方家教正。

古代文学;教学研究;文学史;时代性;地域性

古代文学及其相关课程属于典型的传统学科,然而传统学科教学绝不意味着内容的陈旧与方法的保守。古代文学教学可以而且应当不断融入现代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好平衡点,使之既不脱离传统文化特色,又不失当代意义。同时,适当融入地域文学与文化成分,不但可以丰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不避献芹之嫌,特述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即如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文学史的多元性,如何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学与文化。谬误之处,敬祈方家教正。

一、如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文本解读无疑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一方面,作品构成了古代文学的核心内容,没有文本,一切关于古代文学的其他内容都将荡然无存;另一方面,只有通过研读文本,才能够切实感悟和把握古代文学,不研读文本,一切关于古代文学知识的了解都不过是水月镜花;不读懂文本,一切美妙的解说都不过是梦呓般的自说自话。如何研读文本?程千帆先生说:“必须长期地、艰苦地锻炼自己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要使自己的眼睛成为审美的眼睛,耳朵成为知音的耳朵,而心灵呢,则成为善于捕捉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的心灵。”[1]3诚为的论。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历史文化意蕴深厚,值得探讨的问题自然很多。在《关雎》一诗的教学中,判别主人公身份是平民还是贵族问题,是理解诗歌创作文化背景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细读并精研文本,则不但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化理解,而且锻炼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可能从各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很有意义的探讨:有坚持主人公为平民的,根据是《关雎》的创作情景亲切,如非平民,不会如此,而且也不会追求一采荇菜之女子;反对者则认为“参差荇菜”之类的描写仅仅只是一种象征。①坚持主人公为贵族的,则以 “琴瑟”、“钟鼓”及音乐修养非一般平民所有为据,反对者又以为“钟鼓乐之”等不过是主人公超现实的幻想之词,以表明对女子忘情之爱。通过探讨,我们没有遽然得出结论,但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初步锻炼了学生的文本感悟与探研能力。

对于曹丕七言名篇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中“忧来思君不敢忘”之“不敢忘”的理解,同样有助于深入把握诗歌内含。引导学生在适当了解中古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探讨“不敢忘”与“不能忘”的区别,体会前者所传达的深层思想。除了对“不能忘”为表达主人公一己的主观意愿、“不敢忘”则表达了对外在的客观情势有普遍认同外,有学生认为“不敢忘”还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自己身份地位的自觉认识和当时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之深;而又有学生认为它只是作者站在男性角度对女性心理的一种揣测,甚或为作者强加于主人公的一种意念,潜意识里体现了男权主义。通过研讨,在欣赏诗歌深婉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对诗歌思想内涵又有了另一层认识。

王维的《息夫人》作为一首很有特色的小诗,其中“看花满眼泪”一句未必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其实,细读此句对准确把握主人公形象、深化诗歌主题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引导学生细读和研讨,检索古代描写花、人关系的名篇佳句,体会从《诗经·桃夭》以鲜艳的桃花比喻美丽的新娘,到刘希夷《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深沉感喟,再到《红楼梦》林黛玉《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无限悲伤,学生从各个角度充分感知了文人笔下的花、人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读“看花满眼泪”一句,自然就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含:花与人本应相映生辉,所谓“名花倾国两相欢”,②然而,被强夺所爱的息夫人,③对花之时却只有莹莹泪水,是因伤花而伤己,还是因伤己而伤花?是哀伤花、人的命运都是如此的不幸,还是自悼其命运更不如花?是感慨花之被轻贱而无知无觉,还是因花无情而人有情而更加伤怀?重新涵泳此句,不但使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的心灵有了更加紧密的碰撞,而且对诗歌表达的对不幸女子的无限同情主旨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引导学生细读精研文本之时,一要注意让其了解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二要引导学生培养审美眼光,让学生细致揣摩文字,既不断章取义,又要深刻把握文字内涵及其传达的言外之意,充分发掘古代文学作品之美。要之,一方面要有史的意识与深度,另一方面要有字斟句酌的功夫,要锻炼审美思维,更要培养创新思维。研读文本,重在感悟古人,启迪今人。

二、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文学史的多元性

学习古代文学,尤其要让学生具有史的意识,但文学史并非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历史。首先,文学史既是各种文体文学创作、发展、流变的历史,又是各种文体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呈现藤蔓式发展的历史。没有不受其他文体影响而独立发展的文体,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长盛不衰的文体。整个文学史就是一个各种文体既盘根错节又此消彼长、无法割断的历史。引导学生对文学史既要有总体式的、理性的认识,更要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体文学作品的阅读,真正感知文学史的整体性和流动性。

其次,引导学生把握文学史背后的历史,即所谓看不见的文学史,这不但可以加深对文学史的认识,而且更能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以诗歌为例,诗歌由二言发展为四言、五言、七言,除了诗歌本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同时也伴随着对音乐节奏认识的加深过程和情感表现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另一方面,节奏、情感表现越复杂,诗歌往往也就越失去古朴与率真之美。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就不会以为原始歌谣和《诗经》只是简朴和欠成熟。

再次,尽管文学发展有其本身的客观历史,但人们对文学史的认识总是具有时代性的。一方面,人们总是努力探求认识文学发展本身的客观历史脉络,另一方面,各个历史时期对文学史都带有特殊的认识、特殊的视角和特殊的价值取向。因而,文学史既具有客观历史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恰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某种意义上说,一切文学史也都是当代史。文学史即是为当代服务的,文学史的学习也就无法脱离当代性。

认识文学史的多元性,对准确定位和重新审视作家和文学作品无疑具有指导意义。宋玉作为继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且为辞赋的真正开山者,一直为历代文人学者所重,大诗人杜甫每每以“屈宋”并称,但自现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宋玉却长期为文学史所忽视乃至贬低。新时期以降,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拨乱反正,学术界逐渐清除了蒙在宋玉身上的厚厚尘雾,还宋玉以文学史上的本来面目。世纪之交的几部重要文学史著作对宋玉的评述较前期著作均有较大的改变,辞赋文学发展史从一定程度上也得以改写。让学生了解宋玉在变化的文学史中的显隐沉浮,无疑会带来很多的启迪。优秀的叙事乐府《孔雀东南飞》,故事产生于汉末,写作时间则存在较多的争议,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诸说均有。我们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和诗歌本身发展的角度,尝试探索诗歌的写作年代,尽管仍然意见纷呈,但却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而关于本诗主题及刘、焦悲剧原因问题,我们既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又引导学生以当代的视角重新审视,经过讨论,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性有了一定的体悟,对刘兰芝、焦仲卿等形象更有了新的认知。学生在充分肯定刘兰芝形象的同时,也试图从刘兰芝性格弱点等方面挖掘悲剧形成的原因;对于焦仲卿,则有学生从其家庭和社会双重矛盾处境中探寻其悲剧之因,而不是单纯归因于其性格弱点。

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好学生对古代作家和作品既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具有“了解的同情”,又要具有当代视野和批评精神。

三、如何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将论文与论人(作者)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优良传统。孔子要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2]951孟子则更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3]726的“知人论世”主张。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尽量还原历史,走进历史,尤其要感知作家的思想脉搏,捕捉作家的心灵世界。

阅读《离骚》,必须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人格精神,诚如刘勰所言:“不有屈原,岂见 《离骚》?”[4]168《离骚》是屈原生命的凝聚,是屈原的心灵史诗。没有屈原人生的大不幸,就诞生不了可与日月争光的《离骚》,斯人斯文既融为一体,更相得益彰。

李斯的《谏逐客书》堪称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但其上书的直接用意,不过是为避免自己被逐,以保住其在秦的既得利益而已。另一方面看,尽管其写作用意并不高尚,甚至可以说很卑下,但给人感觉却是格调高昂,这完全在于他能揣摩秦王吞并六国的心理,因而掌握了致胜的法宝,文章也就显得居高临下,气盛言宜。无论如何,它确是一篇出色而优美的散文,其写法常为后世文人所借鉴。学习本篇,既要准确把握特殊的写作背景,了解李斯的为人与历史功过,更要做到不因人废言。

西晋文坛的陆机、潘岳等人,身处乱世之中,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尤其是潘岳,谄附权要,干没不已,最终自食苦果。作为文学家,潘岳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品与人品的分离,因而引起后世轻重不一的批评。潘岳、陆机以至李斯等人及其创作,使我们对“文如其人”的传统观念有了重新审视,也使我们对知人论世说有了更加理智的态度。我们既要坚持知人论世的观点,又要避免简单的以人品定文品,或以文品代人品的缪误。总之,既不因言论人,也不因人废言。比较而言,我们看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充满了豪气和自信,然而实际上李白有无当年谢安的军事才能,完全值得怀疑,不过我们还是很自然地就被诗人的迈世豪气和用世精神所感染。苏轼的策论有很多也不切实际,但蕴涵其中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真切的救世热肠,却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最好表现。因为我们毕竟希望文品与人品一致,毕竟知道文学不能仅凭其自身而伟大。太白、东坡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较之潘岳等人失真的“心画心声”总是更加令人感动,也更加给我们以文学与人生的启迪。

总之,学习古代文学,研读其中的名篇佳作,努力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既深刻了解了古人的际遇,触摸了古人的心灵,更挖掘了古代文学生命精神对当代的影响,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到陶冶,人文精神得到培养。

四、如何融入地域文学与文化成分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作为典型的传统学科,古代文学及其相关课程只有不断融入新鲜血液和新的生命力,面对鲜活的当代人,才能摆脱困境。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无疑同样重要。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不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适当融入地域文学与文化成分同样是积极的尝试。目前,部分地方高校都已先行一步,有的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就安徽省内而言,安庆师范学院不但在文学类专业中开设黄梅戏、桐城派文学等专题研究课程,而且开始了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合肥学院则在中文专业中开设皖籍名人研究、皖籍作家作品研究等课程。黄山学院坐落于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渊源地,具有传承和弘扬徽州乃至安徽地域文化和文学的独特优势,同时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尝试在我校古代文学及相关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徽文化和徽州文学成分。一是在课程教学中适当突出徽州和安徽作家作品的地位与分量,比如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朱熹我们都很熟悉,而文学史上的朱熹我们则相当陌生。流行的文学史对朱熹基本毫无涉及,作品选也极少选入他的作品。其实,朱熹不但有丰富的文学思想,而且有足以引人注目的诗文创作。其文学创作实践与其理学思想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朱熹在文学史上无疑具有特殊意义而且不可忽视。再如现代的胡适,在开创现代学术的同时,也对开创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现代文学史同样对他重视不足。而作为现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其古典文学研究实绩尚需全面总结并转化于古代文学教学之中。二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设徽州地域文学专题研究课程,如朱熹及其文学研究、徽州小说研究、徽州戏曲研究等等。三是创造条件让师生共同调查与整理徽州地域文学及其相关文献,将教学与科研进一步结合并相互促进。丰富多姿的徽州民间文学艺术,众多突出的徽州文人创作,不但为安徽文学艺术长廊增添了浓墨重彩,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不可忽缺的一部分。积极利用地域文学文化优势,对丰富、创新古代文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华民族地域广阔,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古代作家众多而且复杂,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又都充满了魅力,如何使古代文学教学同样变得内容丰富而且富于艺术性和生命力,如何进一步突显传统文学与文化的当下意义,笔者“非曰能之,愿学焉”。

注释:

①象征对淑女的反复追求。

②李白《清平调》。

③诗中喻指被宁王强夺过来的饼师妻。

[1]程千帆.程千帆诗论选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A Discussion about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Pan Dingwu
(School of Liberal Art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As a typical traditional subject,both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s correlated subject teaching not only can but also ought to integrate present contents and seek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keep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and meanwhile demonstrating modern features.If it can properly fuse some regional culture,the conten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can be enriched and the students'affection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nurtured as well.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such as how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study the text,and how to guide them to understand pluralism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etc.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study on teaching;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temporal spirit;locality

G642

A

1672-447X(2011)02-0115-004

2010-11-22

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00999)

潘定武(1967-),安徽舒城人,黄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曲晓红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文学史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我们需要文学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