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畔全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
高校辅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畔全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
高校辅导员培训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已经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培训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培训模式单一、内容陈旧、个性化不强等问题。本文针对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高校;辅导员;培训;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举办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加强辅导员培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教育部《2006年-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实施后,辅导员培训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从培训体系来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已经建立。以教育部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辅导员骨干高级研修班为龙头,以各省、直辖市教育部门下属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自己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与学习考察、学位进修、科学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组织体系已经建立。
从培训内容来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目前辅导员培训以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化培训为主,内容涵盖了岗位技能、能力素质提升等,涉及学生事务管理、思想理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帮困助学政策、危机处理、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体辅导、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基本满足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需要。[1]
从培训规模来看:多数辅导员已经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培训。教育部《2006年-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出台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也制订了相应的培训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岗前和在岗培训,经过五年多时间,在岗辅导员基本上轮训了一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培训在培训理念、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训形式单一,事务重于方法。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是当前辅导员培训的主要方式,培训者在培训中处于支配地位,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听专家讲解。这种培训形式存在明显缺陷:一是整齐划一的“满堂灌”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这些传统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是讲授或灌输,缺少专业训练的形式,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利;三是培训内容注重知识层面,而对思想精神层面训练不够。[2]
培训内容陈旧,理论重于实践。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大多涉及心理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方法、技巧等,内容以理论为主,虽然很多高校也根据辅导员心理、团队意识等开展拓展训练。但大多数培训仍停留在纯理论的灌输和浅层次的强制性塑造,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严重脱节,这样的培训内容过于注重对辅导员的理论培训,忽视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观念、实践能力、职业技巧等方面的培养。[3]
面上培训多,个性化培训少。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形式以满足多数人相同的培训要求而设计,讲究培训的规模和效益,缺乏对辅导员个性需求的考虑。较为常见的方法是总结或汇报大会,这种培训模式虽然标准统一,方便操作,但缺乏交流的氛围和一对一的有效指导。这种大课堂、大讲座、大讨论的培训方式,不能适应辅导员培训多样性、个性化的要求。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告诫教师说:“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扎扎实实的印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印证。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其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服务是辅导员工作的本质,辅导员才能有更高的思想认识、精神状态,才能主动地更新观念,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强化爱岗敬业教育。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倡爱岗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爱岗敬业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弘扬奉献精神,要树立榜样意识,做到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有较大提高,但多数辅导员缺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因此,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加强专业化培养,是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素质的关键。[4]
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辅导员培训的内容不仅限于辅导员实务工作,更要注重拓宽辅导员的视野。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就业指导及学生事务管理等多个领域,而且各个辅导员所负责的工作也有很大差别。培训部门在选择培训内容时,要结合辅导员个人所从事工作的具体性质来确定培训内容。
重视培训师资建设。《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指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科教师梯队的构建,着力建设一支稳定的、业务水平较高的从事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教师队伍。并特别提出要注重从一线学生工作者中选拔培训师资。因为辅导员培训既有理论性的教学,也有实务性的培训,因此,培训师资既要有来源于学科的专业教师,也需要来自于学生工作一线的管理干部,两者各有所长,相互交流和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5]
将微格教学法应用于辅导员培训。教育部 《2006年-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指出,专题培训一般每期不少于300人,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每期不少于200人。面对我国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的现状,广泛开展辅导员培训,进行大班化教学无可厚非。但是动辄上百人的培训规模限制了培训形式,也影响了培训效果。[6]微格教学法又称小型化教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阿伦教授于1963年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师资培训方法。微格教学具有授课时间短,训练单元小,反馈及时准确,有利于创新等特点。将微格教学法应用于辅导员培训,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既有利于学员之间的交流,也为教师个性化指导创造了条件。
注重网络培训。利用网络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素质的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具有便利性特点,辅导员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利用工作之余可在办公室、家中等随时随地参加培训;网络培训具有资源的广泛性特点,培训主管部门可专门开通辅导员培训网站,将各级各类辅导员培训的优质资源,特别是专家的辅导讲座挂到网上供辅导员学习;网络培训还可以满足辅导员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强培训效果,辅导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既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培训效果。
分专业进行培训。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主要是针对辅导员的常规工作需要展开的,基本限于岗前培训和零星的工作培训,培训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的工作方法总结以及政策、规定的诠释上。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的分工越来越细,有负责心理的、有负责就业的、有负责奖勤补贷的等等,各人负责的工作不一样,所需要的业务培训也有区别,如果在辅导员培训时搞“一锅煮”,而不是分专业进行,这种培训方式难以适应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组织辅导员培训时,要结合辅导员工作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制订灵活的培训计划,按照不同的培训对象分专业进行培训,通过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辅导员自身的知识,提升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
[1]卢吉超,张乃琴,徐义圣.高校辅导员培训路径拓展研究[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5):85.
[2]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42.
[3]钟建雄.职业精神: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核心内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73.
[4]李卫红.抓住根本,立德树人,切实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6.
[5]马建青.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十个关系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9):49.
[6]陈洁.关于辅导员基地高级研修培训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4):55.
G641
A
1008—3340(2011)01—0031—02
2010-12-08
济南大学法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培训与实践研究”(FX0908)
张畔全(1973-),男,山东安丘人,济南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