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英语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研究

2011-08-15 00:5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资源思想

韩 莉

(西安财经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陕西西安 710100)

新闻英语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研究

韩 莉

(西安财经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陕西西安 710100)

分析了隐性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等综合素质教育的原因,主张利用新闻英语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等综合素质教育。

新闻英语;隐性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

一、新闻英语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新闻英语(journalistic English)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大学英语教育的一种丰富与补充。随着我国与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大学英语教育不能仅仅将目标定位于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助力,新闻英语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新闻英语集现代英语之大成,无所不包:总统庄严的声明,民众轻松的闲聊,各学科的术语,各领域的行话,风土人情乃至市井俚语[2]。它是现代英语中常见的实用文体之一,适用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的新闻报道;它也是规范英语语言的标准之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收听新闻英语,能够及时了解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训练,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而通过更多地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使学生逐步具备国际化视野,构建复合式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新闻英语的语篇本质

我们注意到,不同的媒体报道同一个事件时,会产出不同的映像和信息。新闻媒体提供的并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而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品[3]。麦克卢汉曾经讲到:“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文本建构规则,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梳理和呈现事实”。事实上,媒体作为最活跃的意识机构,其本质是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传播服务;同时,意识形态能够介入语言形式的各个层面,新闻语篇因而只是社会化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新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才是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和目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西方媒体以真实的社会动态为背景,针对中国改革和建设中的某些不适应和出现的腐败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并无限夸张和放大,将出现的问题归结为中国现行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的必然结果,有意动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通过宣扬西方的民主、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否定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企图使大学生失去精神支柱,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4]。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对于社会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通过所谓的“真实事件”散播出来的否定事实的言论对他们会有一定的误导,“盲目崇洋”的心理趋势有可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自卑,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之深已经演化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我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及时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三、隐性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时期我国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现实需要,使高校传统的集中统一的以两课(马列课与思政课)教学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了制约和挑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明显增强使他们对传统的灌输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虽然学校两课正规课程教育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种强制性的反复灌输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深入学生内心,更难以达到实践效果。因而有必要借鉴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应用。

隐性教育这一观点是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P.Jackson)在其著作《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正式提出的,对“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即正规课程而言的,就其本意来说,“隐性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教育中所存有的反映社会与学校全面教育内容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文化影响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包括学校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校园文化、学习风气和师生关系等。隐性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隐性教育的方式具有潜在性。隐性教育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它通过人们易受暗示和强烈的归属动机发生作用。这种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不易觉察的,因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2)隐性教育的内容存在隐蔽性。以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来说,任何正规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从相关领域中选择和组织出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特色理论,在选择和组织过程中,必然会融进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思想价值观念等。这些隐性教育资源可以隐藏于正规课程学习的各个阶段和细节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及价值观念。

(3)隐性教育的效果具有持久性。隐性教育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创造了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成为平等、独立、自主的个体,淡化了其被教育的角色意识,赋予了他们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激发了参与意识,有效消除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逐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积淀下来。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隐性教育的效果要稳固得多。

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应用尤以美国最为突出,也最富有特色。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全面教育课程,但大学里所有课程都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等综合素质教育的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5]这就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注重在正规显性课程中渗透其育人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效。但相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研究者对于隐性课程或教育资源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学校文化氛围、制度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对除两课外的正规课程教材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6]。

四、利用新闻英语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等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工具性,也具备科学及人文等综合素质教育的双重功能。新闻英语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在常规教学的同时及时提醒学生思考新闻中同一个问题,但不同的报道观点和内容差异产生背后的深层原因,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分析新闻语篇的内容本质,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例如,20世纪末以来,狂犬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连续数年居中国国内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人数之首,成为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中国许多省市因而展开了对当地无证狗和流浪狗的扑杀行动。对此,国内外各媒体都作了相关报道,我们将这几篇新闻的标题作一下比对分析。《泰晤士报》标题为《500,000 dogs must die in rabies scare》(《狂犬病恐慌令五十万条狗毙命》);《纽约时报》一篇题为《China:500,000 dogs killed in rabies scare》(《中国:狂犬病恐慌中五十万条狗被杀》),另一篇为《China:Another dog slaughter》(《中国:又一次对狗的屠杀》);而《中国日报》的标题则为《湖南61人死于狂犬病导致灭狗》(《Rabies kills 61 inHunan leading to a dog cull》)[7]。第一,从用词上看,西方媒体新闻报道标题所用的“恐慌”(scare)、“屠杀”(slaughter)等词明显透露出对这一做法的愤懑,而中方标题中“导致”(1eading)一词则强调在狂犬病突增的特殊情况下,杀狗实属无奈之举。第二,从数据看,西方媒体强调狗被杀的数量,却忽视了死于狂犬病的人数。而中国的新闻报道本着人的生命至上的原则,突出了受害者人数,强调灭狗行动的必要性。第三,从语法结构看:中方标题用主谓宾结构清楚地表明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狂犬病导致杀狗;而《泰晤士报》用情态动词“must”(必须、一定),强调了狗必死无疑只是源于人们的“恐慌”;《纽约时报》同样无视人的安宁与生死,使用英语被动语态,强调狗的被动与无助[7]。

标题作为新闻信息的浓缩和概括,充分显示着媒体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西方的文化中,狗无可置疑是“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以至于英语中有“Love me,love my dog”的表达。而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护院的动物。虽然西方媒体对狗的命运如此敏感情有可原,但由此引发的国际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又一次质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主流媒体的夸大和渲染其实别有用心。

由此,通过诸如此类的新闻英语语篇,我们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媒体语言从来都不是客观中立的,它代表了特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如果在教学、学习中接触英语广播、报刊和网络媒介时不加辨别地接受媒体粘贴在话语中的特定意图和观点,很容易被媒体所左右。

五、结 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新闻英语不仅能使学生接触纯正的现代英语,从中领悟英语语言的无穷魅力,培养其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而且,通过有效利用新闻英语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自己,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媒介内容,提高防范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教师本身作为隐性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要注重自身在师德、师风等方面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同时作为教育者还要重视大学英语的多重教育功能,对培养我国新时期创新型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刘妍静.新闻英语的重要性[J].新闻爱好者,2009(6:下半月):123.

[2]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3]张雪梅,阎国华.大学外语教育视阈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向[J].前沿,2010(7):194-197.

[4]李儒峰.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2):99-100.

[5]梅萍,林更茂.论当代公民道德教育显性与隐性的整合[J].探索,2003(2):89-91.

[6]韩莉.人才培养与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57-58.

[7]胡骑兵.西方英语新闻中的对华报道[J].新闻爱好者, 2009(7):49-50.

Implicit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Journalistic English

HAN Li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Division,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China)

The reasons why the implicit education is good for students’comprehensible abilities and quality2oriented education,particularl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It is also advocated that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implicit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journalistic English to improve the students’overall abilities especiall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ournalisticEnglish;impliciteducationalresource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overall quality

G 402012

A

1008-3863(2011)05-0031-03

2011-03-26

201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SGH10092);2010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L001)。

韩 莉(197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晓鸥】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资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