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高职特色通识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011-08-15 00:45:11陈连锦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通识院校高职

陈连锦

(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系,福建泉州362000)

高职院校实施高职特色通识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陈连锦

(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系,福建泉州362000)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顺应当今社会终身化学习的要求,顺应大类招生、大专业培养的综合需求,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开展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应转变观念,确立通识教育的地位,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构建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机制,加强通识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评价机制;氛围营造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由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提出的。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学者,在“通识教育”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也屡见不鲜,有对通识教育的内涵、性质、特点、背景等的理论研究,也有对通识教育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案例方面的研究的实践研究。尽管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研究更是少。已有的高职通识教育研究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等与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没有太多差别。因此,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特色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曼丽博士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李曼丽博士强调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抓住了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地域的学校对通识教育的开展应有各自的特色。

“通识教育”按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要求学生各方面知识都能通晓一些,能“通观洞识”,要让学生博学多才,但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很难把学生培养成通才。高职教育由于培养目标决定了更侧重专业和技能的教育,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适应社会除了掌握基本的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因此,高职教育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着力于学生“人的完善”的教育,要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职通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非职业性、技能性、功利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应注重道德、情感、理性等完善人格的教育;应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高职通识教育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但要让高职通识教育开展得富有高职特色,每个学校应该根据学校专业特点、行业特点、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等来构建起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开展高职特色通识教育的价值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功利思想严重、技术至上,高职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对那些人文素质的培育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和创造精神,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沦为“工具人、职业人”[2]的角色十分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通识教育,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开展高职特色通识教育具有如下意义:

(一)顺应当今社会终身化学习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学生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要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更为明显。在我国,高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心理、职业类型、工作报酬等原因决定了他们会更频繁地更换工作,因此,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必须注重学习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变动的要求。而通识教育的加强,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其可持续的终身学习的能力,顺应社会终身化学习的要求。

(二)顺应大类招生大专业培养的综合需求

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实行了大类招生培养,学生在入校后可以重新选择专业。大类招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通识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可以让学校针对学生的专业调整情况修订教学计划、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按照通识教育的“宽出口”要求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因此,开展高职特色通识教育可以更好地顺应大类招生的需求,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选择。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通识教育中的人文学科可启发心智,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社会学科可帮助学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自然科学可使学生了解科技与自然知识,培养严谨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高职学生视野开阔,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开展高职特色通识教育的困境

高职教育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的目标是企业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其功利化倾向较普通高等教育在以往的实际操作中,表现得更为严重。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看,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问题较普通高等教育更突出、更迫切,更需要加强。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时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通识课程的认识模糊、重视不够

“有些高职院校笼统地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专业教育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之外的补充,其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3]。有的人认为“高职通识教育就是人文教育”[4],排斥了科学教育的成分。有的人认为“通识教育就是通才教育”[4],侧重加强专业素质,忽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上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种种模糊认识,不利于开展确实有效的通识教育。

另外,高职教育强调就业性目标,学校相关部门和老师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和投入程度不足,他们更关注学生对工具性和技能性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选修形式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选课标准是“新鲜、实用、有趣”,缺乏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深入学习的效果。

(二)课程开设质量不高

高职教育学习时间少(一般在校学习时间两年半左右)、学生学习任务重,这种状况导致了无法安排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出现所占课时很少的现象。即使有的学校设置了一些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往往也存在着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开设单一、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适合高职通识教育教学的教材等现象。以上现象的存在直接制约着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质量。

(三)课程管理制度不到位、教学效果差

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课程一般是选修形式的,教学时数少、形式单一,开课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强。教学管理明显不如专业教育的严格规范,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规范中,教务部门一般对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主要停留在印发选修课程申报通知、接受开课申请、审核教师的授课资格、抽查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对课程的宏观开设的体系缺乏有效引导。而系级部门对通识教育的开设也基本上停留于简单的传达作用,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另外,教师由于观念认识的不够,只是肤浅地灌输一些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组织松散,学生多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教学效果差。

(四)通识教育师资不足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大部分老师是专业课老师,专业课的老师知识结构普遍比较单一,没有足够的“通识底蕴”,而这直接制约了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使有些老师有较丰富的“通识底蕴”,但由于学校的教师考核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的科研方面量比较好量化、而教学不好量化。因此,许多教师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而不愿从事教学尤其是通识教育课程。

四、高职院校开展高职特色通识教育的对策

高职特色通识教育的开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积极了解高职教育新理念,确实转变观念,把通识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改革中,同时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通力合作,真正把通识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让通识教育做得更富有成效。

(一)转变观念确立通识教育的地位

要想在高职教育领域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师生通识教育意识的提高是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高职通识教育的成功开展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学生的社会声誉。因此,重视通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负责教学的领导和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和未来职场竞争力提升的意义,把通识教育选修课纳入到学校发展战略和教学规划中,以彻底改变以往对通识教育关注不足的现象。同时,对从事通识教育的老师加强宣传,让他们把加强通识教育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而对于学生也有必要通过专业教育、班会等形式加强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需要全校师生共同推动。为此,必须采取自上而下的措施,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没有条件的学校可考虑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聘请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充实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识教育力量,由他们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发展目标的统筹、扶持政策与激励措施的制定、教学质量的检查、教材编写的组织等方面的工作。

(三)以育人为目标构建高职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域文化、行业优势、专业特点、师资条件等恰当选择与组合,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体系一般应包括“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审美素养、能力素养四大要素”[5]。人文素养的课程一般应包括文学、大学语文、法律、社会学、应用写作类等的课程。品德素养一般应包括程应包括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形势与政策等。审美素养体系包括地方音乐、地方美术、地方舞蹈、地方戏剧等课程。能力素养一般应包括与专业岗位能力相结合的校内仿真实训、校园文化活动、校外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在确立通识人文教育课程时,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探寻具有地方特色的通识教育资源。如以地处在泉州的黎明职业大学为例,泉州有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在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课程中可以加入泉州文学、泉州民俗、南音、木偶戏、惠安石雕、惠女服饰等地方文化资源,在品德素养体系中可以充分利用泉州红色文化资源、泉州地方精神文化以及粱披云等海外侨亲捐资办学的校本文化资源来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能力素养体系中,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当前高职院校广泛开展的校企合作相结合,学校和企业通过整合开发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学校和企业共建学生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企业文化展示中心、职场形象培训中心和职场沟通体验中心等,构建起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体系,进行与专业岗位能力相匹配的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实践能力的实际训练;另外,也可考虑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等相结合。

(四)加强教学管理和服务

现有的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往往缺乏制度的约束,没有考核体系与标准,导致教师开课的质量不高。因此,从制度上去约束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校教务部门可考虑出台《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公共选修课操作指南》等通识教育教学的相关管理文件,大力加强全校公共选修课的规范管理。由于高职院校重视课程教学的实训环节,因此,通识课程在教学的实训环节也应该得到加强。学校教务部门应该加强对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实训环节的引导和监管。

学校的通识课程开课不仅要经学校教务部门审核批准,而且要加强对通识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建立考核标准、量化细节。同时根据学生评教情况和同行评教情况来确定选修课的开设权限:如果学生和同行满意度低的,将失去下学期开课的资格;对于教学效果不佳和连续多年选修学生数偏少的课程,实行淘汰,保证通识课程的质量;要对教师上课迟到,随意调停课、课时不足等现象予以约束,避免教师调停课的随意性。

此外,学校的网络管理部门必须完善服务,为学生选课创设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学校要加大技术服务的力度,为学校通选课的开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以免学生选课期间因为网络技术的原因而导致选课秩序混乱或者是痛失选课机会的现象。

(五)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通识教育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评价时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往注重学生对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现在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往注重结果,现在应注重结果重视过程,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

至于期末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方面对评价内容要求多元化:既要考核显性课程,又要考核隐性课程;既要考核能力又要考核素质。另一方面评价方式多元化: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个人独立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总而言之,要注重评价方式的综合性、发展性、差异性,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六)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比一般专业课更难。而具有较高水平,能够胜任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通识教育水平的关键。高职院校由于偏重技能教育,因此,通识教育的队伍明显不足。为此,高职院校须重视通识课程教师的选拔工作以提高通识课程的地位,通过经费支持、资助教材出版,加强师资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支持,调动教师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成为通识型复合人才,才能胜任通识教育工作。同时,改变通识教育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加强从事高职通识教育的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等方面的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七)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通识教育也是非常必须的。学生良好的“通识”离不开学校的人文环境。学校应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进一步提炼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营造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为学生的通识教育的加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特别要强调的是要通过举办各种专业发展和职业知识讲座、校内建设模拟仿真的实训场所、校外建立实训基地等形式,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以便让学生可以提前体验职业环境,了解、熟悉职场规则,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增强职场竞争力。

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其实也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学校除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形式来进行,例如让高雅艺术进校园,积极引导地方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高雅艺术进入校园,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另外,可考虑通过各种讲座、各种比赛、主题活动、社会服务、学生社团等来补充,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1]刘想元.对构建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14.

[2]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0):169~170.

[3]万平.高职通识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高职教育研究,2010(2):8 ~11.

[4]吴智泉.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应体现高职特色[J].职教论坛,2010(21):69 ~72.

[5]邢运凯.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构建[J].丽水学院学报,2010(4):116~119.

G710

A

1672-1047(2011)06-0024-05

10.3969/j.issn.1672-1047.2011.06.06

2011-11-12

福建省教育厅2011年B类社科课题(JB1104085)

陈连锦,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郭杏芳]

猜你喜欢
通识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