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2011-08-15 00:51王佳玲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观念

王佳玲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王佳玲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历史功绩。这场革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觉醒和曙光,从此,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革命浪潮势不可挡,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孙中山;辛亥革命;里程碑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为目的的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历史功绩,它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是中国救亡之路的新探索。从此,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革命浪潮不可阻挡。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经验和教训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很好的借鉴。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21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清王朝的吏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封建君主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封建统治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开创了空前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1]成为了一种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发端和起点。从秦始皇开始至清朝宣统皇帝为止,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在孙中山喊出“三民主义”之前,还没有人提出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起义,是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但由于农民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无法提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改造方案,甚至不能脱掉宗教的外衣;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变法救国、变法图强,介绍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政治制度,为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巨大的启蒙作用,“但他们幻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依靠皇上的权威,达到让上层资产阶级参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而没有意识到革命的必然性。”他们都不敢彻底否定君主存在的必要性。辛亥革命则是以暴力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他们不再是改朝换代,而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升起一面民主共和的旗帜。

在领导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同盟会成立后,他又亲自组织了6次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但“久蜇之人心,仍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最终,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颁布了三十几道改革法令。如改用阳历、剪辫子、禁缠足、废跪拜、禁鸦片、禁行刑、易服饰、倡女权,以及“振兴实业,改良商贸”的通告等,都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印迹。“从武装斗争方面说,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这条道路的继续和发展,使人民群众的革命传统得到了发扬光大”;从革命的目标来说,“是一条符合发展潮流的进步之路。”[2]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人谋幸福。因不要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3]由此来看,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更清晰,更明确。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对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专制政治以及附着于其上的种种观念,进行了一次革命的冲击,对革命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辛亥革命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对当时的整个亚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鼓舞下,亚洲出现了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正是有了辛亥革命的影响,亚洲的觉醒和欧洲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开端,标志了20世纪初所揭开的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有各文明国家里的无产阶级做他们的可靠的同盟者,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无产阶级的胜利,他们一定把欧洲各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一同解放出来![4]这是列宁对中国辛亥革命世界意义的最高评价。

二、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解放和观念的飞跃

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波及传统根基最深的社会变革,必然对社会观念各领域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辛亥革命后,旧的社会价值体系开始全面解体,新的社会观念开始形成。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观念的巨大飞跃。“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启蒙运动”的发展和深化。[5]

辛亥革命后,一批接受西方思想意识影响的知识分子,率先否定了封建式的生活方式,对旧礼教、旧观念有理有据地展开批评,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试图创立一种崭新的社会观念。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改革派向传统的社会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在婚姻、礼仪、女性解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如何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主张。至20世纪初,在全社会掀起了一个批判旧观念、创立新社会、树立新生活观念的热潮。人民对种种事物均冠以“新”字,以显示其有别于旧时代、旧社会。社会面貌出现许多新气象:“君主之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6]辛亥革命造成了传统制度与旧思想的解体。临时政府“扫除了中国旧官场讲排场、摆架子的恶习,也减除了一些官僚式的繁文缛节,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代替了清政府的黄龙,以八星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从此改用阳历。孙中山还在命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的公函中指出:“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他在这一命令中主张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号,并提出:“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8]这些都是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变化,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辛亥革命后,新式教育的提倡与实行,也带来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变更和社会启蒙的深化。翻开那时的报刊,几乎到处可见对“三纲五常”的猛烈抨击,对新生活新观念的热烈追求。辛亥革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冲击着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及旧有的伦理纲常。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用“西服”来代替长袍马褂蔚然成为一种风气。自由尽是时尚。1911年12月27日,孙中山在会见各省代表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9]。在他看来,风俗(服饰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的改良进步也是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还大力提倡“平等观念、人权观念、自由观念”等,反对封建主义的宗法、宗族和家庭观,提倡个人自主和自由独立,家庭成员间人人平等。政府的种种法令政策的公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地政府纷纷制定计划,要求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实施。同时,广出告示,晓谕人民。资产阶级革命派、进步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也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广泛宣传。这些足以显示辛亥革命后社会观念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辛亥革命彻底动摇了封建的道德观念,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走向现代社会的曙光和思想上的大解放,开启了寻求崭新道路的契机,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乃至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石。

三、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小农经济及其政治统治阻碍了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前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造成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空间狭小,处于弱势。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革命激发的爱国热情,也鼓舞了人们投资办厂、兴办实业的积极性,吸引了不少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在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短短几个月中,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法令规章,鼓励人们兴办实业并实际协助一些有困难的企业公司,使生产力从“官办”、“官商合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民族资本在“振兴实业,改良商贸”的口号下,也出现了投资于工矿企业的热潮并获得了长足发展。因而,毛泽东指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革命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的新纪元。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甚至由于辛亥革命的影响,使得北洋政府也采取了许多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国的民族工业,一度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此外,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又进一步规划了中国未来工业化发展的蓝图。《临时约法》明文规定:“人民有保护财产及营业之自由。”还颁布了一些保护工商业的法令规章,鼓励人们兴办实业。临时政府在中央成立了实业部,而且还命令各省设立实业司,专门负责管理农、工、商、矿业及度量衡等事务。实业部代表中央政府,负责制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为民国初年中国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护民族工业,使民族工业的创办有法可依,临时政府还拟定《商业注册章程》,制定了保护人权、产权的法律和鼓励发展工业的政策、法令,特别是最大限度地减免各种赋税,取消满洲清政府时期规定注册费等,允许各厂商自由申报、自由注册、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等一系列措施,都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孙中山还深入调查研究,亲自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实业计划》。孙中山的中国工业化方案的主要内容:一是提倡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共同推进中国的工业化,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孙中山还把现代工业区分为“关键及根本工业”和“本部工业”。他在《实业计划》“自序”中指出:“此事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发展实业之一事也”。他还“仔细研究工业建设的有关问题和解决办法”,对振兴实业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筹划和研究,这极大地带动了中国社会各界,特别是民族工商业者投身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热情。仅1912年内创立的各种实业团体就有40多个。从1910年-1914年,开设的工厂有5776家。临时政府还以发展农、工、商、矿等产业,作为“富国裕民”之计。同时,还吸纳大批资本家进入政府供职,鼓励年轻者多去国外留学,学习与实业、科技等有关问题。“中华之弱由于贫。……今共和初成,兴实业的就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并预计“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9]。希望“乘时自谋振奋”,“以经济发展,补从前之亏损,开日后之大机。”他的许多观点,反映出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划和科学的认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它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从而使历史跃出了改朝换代的轨迹,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觉醒和曙光,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实践上迈出了一大步,为我们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它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敬仰和纪念。

[1]孙中山全集(第 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袁永红.略论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社会进步[J].鄂州大学学报,2005,(3).

[3]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A].孙中山全集(第 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天翼.共和政体之沿革[J].进步,1912,(1).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9]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K03

A

1671-1262(2011)04-0029-03

2011-10-22

王佳玲,女,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副编审。

张焕金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孙中山观念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维生素的新观念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