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及其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启示

2011-08-15 00:51张焕金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和平统一孙中山统一

张焕金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及其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启示

张焕金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为我们阐述了中国应该也能够统一;为我们解答了如何统一的问题;为我们道破了阻碍国家统一的障碍;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统一的两种手段;为我们回答了实现统一的基本依靠力量。孙中山力谋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和精神财富。值此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中山先生的国家统一思想,对于我们继续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仍然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

孙中山;国家统一;两岸关系;启示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划时代的民主革命运动。孙中山先生以其力谋国家统一、追求强国富民、实现民族振兴为奋斗目标的伟大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成为辛亥革命的旗帜,他不仅是推动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革命巨人,更是超越时空的思想巨匠。其中,谋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作为孙中山先生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现实性强,对于推动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概要

(一)统一是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文明能作为一个国家而保存下来,尽管它遇到许多破坏力量。”[1]正是基于对这种“历史意识”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认同,1912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郑重宣布了包括民族、领土、军队、内治、财政五个统一的政务方略,将民族和领土的统一名列榜首。而且,对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以“划江而治、一国两府”、“南北分治”作为承认中华民国外交条件的企图,孙中山予以断然拒绝,多次声明“余绝不赞同”。[2]

(二)统一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孙中山先生认为:“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3]“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4]深刻阐明了国家统一是人民幸福、国是革新、民族振兴的基础,只有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才可能从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把政治上的统一与经济上的富强这两个爱国主义命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反对联邦制,主张建立单一制国家。孙中山在其革命实践过程中,随着对国情的深入了解,认为联邦制并不适合中国,很快就摆脱了其早期的联邦制想法。1912年8月,孙中山在《国民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保持政治统一,将以建单一之国,行集权之制,使建设之事纲举目张也。”[5]到其晚年,更是极力驳斥一些人主张的照搬美国联邦制、实行“联省自治”的谬论,阐明这种联邦主义的“联省自治”,是“谬误到极点”的分裂中国的见解,认为“现在条件下的中国,联邦制将起离心力的作用,它最终只能导致我国分裂成为许多小的国家,让无原则的猜忌和敌视来决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6]告诫人们“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7]。但是,在极力反对联邦制的同时,他也意识到地域之间的差异,所以他主张可以“地方自治”,并以当时的英属殖民地澳大利亚为例,认为这“终不妨碍国家的统一”。

(四)追求和平统一,但不完全反对武力手段。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在滇桂军欢迎宴会上指出:“统一的方法,有舆论和武力两种。本大总统这次回粤,是主张和平统一;因为现在全国人心实在厌乱,是有舆论做我们的后援,又有诸君的武力做基础。有了武力和舆论,这次革命是一定成功的”;“文当誓竭绵薄,尽其力所能及,必使和平统一期于实现。”[8]然而,孙中山所追求的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始终难以达成,在努力追求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意识到武力是不能放弃的,“可以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9]“欲统一中国之现状,势不能不藉武力。”[10]

(五)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是妨碍国家统一的两大障碍。孙中山认为,造成中国分崩离析局面的原因,“直接受自军阀,间接受自帝国主义”[11];“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12]在此,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封建军阀的顽固是中国统一的两大障碍。

(六)人民大众是达成国家统一的基本力量。孙中山在探索和谋求国家统一的初始阶段,曾试图在国内借助军阀的势力和寄托于国会议员,在外部则寄望于苏俄的支持,其结果是这种愿望全部落空。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他彻底认清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破坏国家统一的实质,提高了对人民大众力量的认识,最终把达成国家统一目标的依靠力量落在了人民大众身上。为此,他呼吁:“我们国民要是想和平统一,便应该万众一心”;“若能得国民之援助,则中国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于奋斗而完全达到。”[13]

(七)光复台湾是孙中山领导的民族革命的主要目标之一。清政府于中日甲午战争败后,割地台澎予日本,孙中山疾呼“恢复台湾,巩固中华”,并于1897年派好友陈少白到台湾建立兴中会分会,自己从1900年9月至1924年11月先后四次亲抵台湾。在其革命活动过程中“一再重申收复台湾”,反复强调:“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14]“台湾是中国领土,决心收复”;“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15]。即使在孙中山先生病重弥留之际,还对前来探望的汪精卫谈及废除日本强加于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以期光复台湾问题,凸显了一代先驱“爱国若命”的崇高品质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二、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现实启示

众所周知,当前的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依然是困扰中华民族的一大心结。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孙中山力谋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和精神财富,他的国家统一思想对于我们继续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仍然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

(一)谋求国家独立与统一,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价值体现和理想追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虽然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与分裂时有交织,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历史意识”。“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作为孙中山先生爱国未竟事业的继承者,理应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切实着眼于两岸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认清合则两利共赢、分则两败俱伤的形势,携手共进,求同存异,共谋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

(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两岸谋求统一最理想的选择。海峡两岸曾经对峙和完全隔绝多年,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因素,我们必须加以考虑。正是基于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尊重实际,实现双赢的原则,我们创造性地提出通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途径来和平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按照这一构想,祖国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以及生活方式完全由台湾同胞自己选择,大陆不加干预。这既表明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也体现了对台湾人民的诚意和善意。“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应该是当前两岸实现统一的最佳选择,而且,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功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充分证明。

(三)坚持“以和促统”,但必须充分做好非和平方式的准备。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只有良好的愿望是幼稚和不够的。必须在立足于和平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做好使用非和平方式的准备。虽然孙中山先生所处的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台独”势力依然存在,正在不断地为祖国和平统一制造麻烦;霸权主义和国际反华势力仍然对我国实行干涉和遏止政策,也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我们在力求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承诺放弃非和平手段,而且必须要对此予以重视并做好准备,正所谓“能战方可言和”。

(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台盟、台联、民革的分组会议上,就两岸关系和台湾问题发表谈话时指出: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8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就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再次发表谈话,除重申了以上四点内容外,更加突出了“团结观”。一是明确承诺,两岸未来的谈判将不限于台湾某个特定的政治势力,而谈判的地位一律是平等的。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大陆方面都愿意跟他们谈判,而且议题是开放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二是缩小孤立的范围,扩大团结的对象。胡锦涛说,大陆方面将“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团结的人越多越好”。至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曾经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团结。只要他们回到两岸和平发展的正途上,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

胡锦涛的上述表述一方面体现了大陆的诚意、信心和大度,同时也告诫大家,尽管我们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但必须高度警惕和防止“台独”,必须与少数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但是,也绝不能因打击一小撮而伤害一大片,必须广泛地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谋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三、结语

在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中,为我们阐述了中国应该也能够统一,即“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为我们解答了如何统一的问题,即民族、领土、军队、内治、财政五个统一。为我们道破了阻碍国家统一的障碍,即军阀和帝国主义,争取国家统一虽然是我们的内政问题,但必须与国际反霸斗争相结合。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统一的两种手段,即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为我们回答了实现统一的基本依靠力量,即人民大众。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其革命思想与实践遗产并不属于某一个政权或政党,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毛泽东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时就曾指出:“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16];1956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又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对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17]江泽民在1996年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也高度赞扬“他坚决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并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对一切有志于实现祖国富强、完成祖国统一的海内外同胞,仍然有着巨大的启迪、教育和鼓舞作用”。[18]

如今,台湾仍然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中国的和平统一不仅是历史重任,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任。希冀海峡两岸同胞以及拥护祖国和平统一的广大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协力促进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早日得以实现。

[1]孙中山全集(第 6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528.

[2][5][14]孙中山全集 (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04.399.461.

[3]孙中山全集(第 5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534.

[4][11]孙中山全集(第 11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73.76.

[6]孙中山全集(第 2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529.

[7][10]孙中山全集(第 9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04.533.

[8]孙中山全集(第 7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0.

[9]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8.

[12]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891.

[13]回忆与怀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240.

[15]庄政.中山先生与台湾[N].台湾:中央日报,1999-6-19.

[16]毛泽东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1.

[17]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N].人民日报,1956-11-12.

[18]江泽民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1-13.

D033

A

1671-1262(2011)04-0021-03

2011-09-20

张焕金,男,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专业理论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统战理论、民族宗教方面的研究。

王佳玲

猜你喜欢
和平统一孙中山统一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尹楚平:和平统一是“中国梦·侨胞梦”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俞正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