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非语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11-08-15 00:53
关键词:外文双语专业课程

任?莉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42)

大学本科非语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任?莉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42)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振兴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国内双语教学虽然经历10多年的发展,但效果不甚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合格双语师资短缺、双语教材建设滞后、学生外语能力整体欠佳。为此,必须规范全国双语课程体系,采取措施提升双语师资素质,建立完善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教材为主体的双语教材体系,全面挖掘学生的双语学习的潜力。

大学本科;双语教学;发展困境;在职培训;教材体系

为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教育部于2001年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并紧接着将双语教学纳入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之中。自此,大学本科非语言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各高校轰轰烈烈开展双语教学。风雨10多年,非语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依然艰难。

一、非语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合格双语师资奇缺是制约非语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发展的最大瓶颈

双语教师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双语教学的效果与成败。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以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来完成非语言类专业学科教学。其宗旨在于向学生传授学科前沿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敏锐地获取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新知识进行综合创新的能力。作为专业课程双语教师必须做到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讲授一门非语言类专业课程。这就是说,合格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师至少应具备:拥有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全面的外语技能、深谙双语教学规律、具备较强的双语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素质。但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师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外语水平较好的专业教师和有外国语语言教学背景的教师。[1]前者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扎实,但外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外语听、说能力明显不足;后者外语综合能力较强,但学科专业知识薄弱。更主要的问题在于:很多双语教师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内涵、双语教学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把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与外语语言教学和专业外语教学混为一谈,把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沦为另一类语言教学,学科专业教学被视为另一种形式外语教学。双语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往往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单词释义、语句翻译和段落讲解上,更有甚者,出现把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变为朗读或翻译专业课程外文教材,或完全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现象。完全忽视专业课程双语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在于: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用外语去思考专业问题、分析专业问题和解决专业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激活学生用中文学习的原有专业知识,实现以外文表示的专业知识与以中文表示的专业知识的成功对接,使学生能借助已有专业知识,进一步获取更新的专业知识,从而积累、发展和提升其运用外语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

由此可见,从总体上看,国内高校专业课程双语师资状况令人堪忧,合格双语教师普遍奇缺。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内高校现有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曾经所受教育皆在国内完成,专业课程所使用的基本为中文或中文版教材,外文原版教材很少或没有接触过;所受过的外语教育多为半路出家且为借助汉语思维的中国式外语,缺少从小就置身外语环境的熏陶,缺少严格系统的外语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说能力欠佳;现有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严格规范的高水平的专业课程双语教育训练;激励专业课程双语教师成长的相关机制缺失,导致现有双语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动力和压力不足,以及双语教学岗位对综合素质较好的新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专业课程双语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符合双语教学规律的小班制教学将加剧双语教师的紧缺程度。

(二)适用的双语教材及其辅导资料难觅给双语教学发展增添了重重困难

教材及其教辅资料是教学活动中所要传递的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没有教材及其教辅资料,教师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同样,学生的预习、听课、复习以及完成作业都会失去必要的依据。相反,一套高质量的优秀教材以及丰富的教辅资料,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备课授课,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占用和精力消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会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对学生来说,一部优秀教材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位优秀教师。[2]对双语教学来说,相应的教材及其教辅资料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资源。鉴于当前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师的外语能力普遍不高的实际状况,适用的双语教材及其教辅资料对保障和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尤为重要。适用的高质量的双语教材应具有如下特点:知识信息的前沿性、教材内容与先前开设的其他专业课程能彼此衔接、表述规范通俗简练。

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课程双语教材使用情况,总的来说,可分为引进教材、翻译教材和自编教材三类。其中引进教材包括外文原版教材、外文原版影印版教材(又分为有中译本或无中译本两种情况)、双语教师根据多本原版或影印版教材选择性复印摘编的活页讲义。原文引进类教材的优点在于:原汁原味的外文,语言纯正地道、规范标准;信息量大,内容先进,案例充满时代气息。但缺点也十分明显:(1)国外原文类教材通常与国内相应学科的教学要求不相符;(2)国外教材是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而编写的,对其本国学生来说,通俗易懂,地道流畅,但对中国大多数本科专业学生来说远超出其外文程度;通篇外文、专业词汇繁多,有些原文中的句子很难理解,没有必要的中文注释,造成中国学生课外阅读和自学困难;(3)由于引进成本和销售市场等原因,同一专业的原文类教材引进版本种类通常有限,甚至还会出现学科课程名称看似相同,但内容与国内的教材相比体系完全不同的情况。这样,国内实际可供选用的外文原文类教材并不多;(4)原文类教材使用成本偏高,超出绝大部分中国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而翻译教材即国内优秀教材的外文译本,其广度或深度都很适合中国的国情,是国内双语教材建设的最佳选择,但这类双语教材尚不多见。自编教材更是处于探索阶段。不仅合适双语教材稀缺,而且双语教辅资料更是短缺。因此说,国内双语教材建设滞后,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不仅会增加双语教师备课上课的难度,而且会影响到讲授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容易造成教师之间尤其是校际之间相同课程所讲授内容的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教学内容上的不接轨可能会有碍学生将来的升学发展。

(三)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影响了其双语学习的意愿使非语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双语教学主要是运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传授或学习学科知识。获取学科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创新能力是双语教学的核心和重点。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受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外在因素影响外,主要受学生的双语学习意愿影响,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双语学习的接受能力。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外语达到较高水平,双语教学的效果会很明显。但目前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能力总体是下降的。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大规模扩招,生源素质整体下降、高校外语师资和校舍资源紧张导致大班化上课;学位授予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脱钩或降低要求。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呈逐年降低趋势。而双语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能力要求较高。听说能力培养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大学生平时学习中疏于训练的方面。正因为如此,双语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听懂率并不高。据对江西某高校19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对调查期开设的双语课程,听懂70%-100%的学生仅占8.72%,听懂50%-70%的学生占23.59%,听懂30%-50%的学生占34.36%,听懂10%-30%的学生占到33.33%。[3]至于作者选取的高校是否具有代表性,姑且不论。但这组数据大致可以反映出中国高校目前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际效果的一般情况。究其原因,除学生的外语知识储备和专业知识储备不充分外,主要是听力不好。此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好,导致课堂互动无法进行,大大弱化了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可见,外语水平影响了大学生对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造成部分大学生在接受双语教学问题上的矛盾心态。即很多大学生认同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很有必要,学习双语课程对自己将来发展会有帮助,但在对自己是否要接受双语教学问题上却持拒绝态度。这种尴尬值得教育界和研究者反思。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降低或损伤学科教学质量,造成学科损失。[4]

二、推动大学本科非语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统一规范全国大学本科非语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重视并强调对大学本科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在所有领域所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不可能,即使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将来也不可能改变这种格局。以上两个情况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向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学习也是长期的。这就是说,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战略举措。双语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规划,其中,关于每个专业具体哪些课程适合或应当开设为双语课程,可由教育部成立专家组,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院校哪些专业必须或主张开设双语课程、哪些专业不主张开设双语课程等进行论证;对主张开设双语课程的专业,建议开设几门双语课程,建议具体开设哪几门课程,做出统一规划或提出具体建议,以便各院校参照执行。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可以规范双语教学秩序,改变目前各高校在开设双语课程问题上的无章可循、杂乱无序、主观随意的现状;有利于集中安排对双语教师的培训或轮训;有利于统一规范双语教材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

(二)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激励双语师资队伍快速健康成长

1.在职培训是提高现有双语教师业务素质的理想方法。

就提高双语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对双语教材的理解能力来说,最好是能由教育部委托某重点大学聘请国外专家(最好是教材的作者)直接对相关课程的原版教材进行系统分析解读,以帮助双语教师理解和把握专业知识的外文语境;就提高双语教师的外语技能来说,最好是能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对双语教师进行听说专项训练、语音语调规范化等强化训练。鉴于目前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并由于受美国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面临外汇资产缩水的风险,建议国家能设立双语教师国外培训基金,有计划地资助双语教师到国外名校进行教学研修,使其能切身感受国外原汁原味的全外语环境,一方面可以提高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双语教师能够直接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这就等于是将国家的外汇储备转化为师资储备、教育资源储备。

2.重视新教师选拔和外籍教师引进以给双语师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鉴于到高校执教已成为很多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项,因此,选择一些专业基础扎实和外语基础良好的年青硕士或博士补充到双语教师队伍中来,有助壮大双语教师队伍,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选拔时,不仅要考察其现有基础条件,还应注重考察其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潜力。此外,长期生活在国外、能充分运用纯熟的外语表达和汉语解释、对学科前沿知识有较好掌握的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也应成为双语师资来源的一个补充。如条件允许,可以考虑聘请外籍教师担当双语教学工作,同时安排本校双语教师跟班听课,并给其计算工作量。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以激励现有双语教师继续献身双语教学,并吸引新的优秀教师进入双语教学队伍。

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双语教师工资待遇,比如提高双语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系数;提供国内培训或国外研修的机会;创造更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在课题立项或职称评定中,双语教师同等条件优先等。

(三)建立完善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教材为主体的专业课程双语教材体系

鉴于国内双语教材及其教辅资源匮乏,引进国外原文类教材又存在种种弊端,而发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又是振兴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举措,因此,专业课程的双语教材建设必须放眼长远,立足自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双语教材体系。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尤其是高等教育已经取得巨大进步,教育专家人才济济,国内优秀专业教材比比皆是,编写出版或翻译(指中文译成外文)出版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语教材的条件已经日臻成熟。这些教材一方面可以吸收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又以中国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准确体现中国在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为确保双语教材的质量,使外文表达地道准确,应当鼓励支持国内外语水平高的本学科方向的权威或专家出面负责双语教材编写,或由国内专家邀请文笔较好的华裔外籍专家或教授合作编写,或由国内学者将国内优秀专业教材翻译成外文,再聘请外籍专家进行校对。

鉴于国内各高校双语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差异,国内编写或翻译的双语教材应分为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以满足不同院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由于双语教材的编写或翻译费时费力,难度极大,可以考虑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基础上诞生一批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语教材。另外,建议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和有关出版机构,建立双语教材出版基金,对优秀双语教材编写出版或翻译出版给予资助,以推动国内专业课程双语教材建设的有序发展。

对于引进国外原文类教材,近期看,多少有些实属无奈的成分,但就从长期看,仍然是必要的,因为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更主要的是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师生完全有能力驾驭此类教材,对此会有持续的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原文类教材在国内双语教材体系中会逐步退居次要地位。鉴于外文原版教材价格偏高,一般在30-50美元,而影印版教材是经国内专家推荐,由国内出版社从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引进的在国外畅销的经典教材,不仅保留原教材风貌,而且价格适宜,仅为原版图书的12%-25%,[5]国内售价一般在80-90元人民币,比较符合中国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国外原文类教材引进应以影印版教材为主。随着国内双语教学的日渐成熟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专业课程双语教材建设应逐步走向多元化和电子化,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双语教材体系。

(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全面挖掘学生的双语学习的潜力

1.科学安排相关课程的开课时间,合理选择双语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基础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两方面做好准备,以适应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通常情况下,大学公共外语开设时间为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因此,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开始开设界于公共外语和双语教学之间的专业外语课程。专业外语的开设历史较长,教材、师资、教学方法、管理模式都比较成熟。开设专业外语可以为双语教学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和较好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实现大学外语教学向双语教学平稳过渡。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已经或正在陆续开出,此时可以开始逐步安排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这样,可以实现双语教学课程与前期课程以及后续课程无缝对接,有利于学生更好得适应双语教学。当然,就双语教学课程开设本身来说,鉴于目前国内师生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教材等教学资源的现实情况,可以从学科基础课中选择一门课程来实施双语教学。但除非教师的水平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否则,相对分量较重的学科基础课,不宜作为双语课程来开设,不然的话,就可能会给学科教育造成重大损伤。但从长远来看,可以选择一门基础课、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一门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没有必要进行全面双语教学。[6]就任课教师来说,应尽可能安排同一教师来担任专业外语课程和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便于保持整个教学工作的连续性。此外,教师应对学生阅读外文教材给予必要指导;在每堂课结束前,对下一堂课涉及的相关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做出必要解释,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提前熟悉掌握教材中的专业术语、专业词汇和习惯用语,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能将主要精力用于讲解专业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听课的针对性。

2.根据专业特点、院校师生状况选择合适的开课形式。

由于目前国内双语教学这种形式尚不成熟,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除一些重点大学,因师资力量强,学生素质高,尤其是金融和计算机等专业可以要求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来开设外,其他一般院校,首先作为选修课来开,可能更符合其师资力量和学生外语水平的实际情况。但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可以再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推广。

3.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大学本科双语教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材和教案、作业和试卷全部使用外文,教师用全外语讲授,学生用全外语回答、讨论问题、完成作业和考试,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要求;第二层次是教材和教案、作业和试卷全部使用外文,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主要使用外语,专业知识用中文和外文两种语言讲解,特殊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用中文解释或说明;第三个层次是教材和教案、作业和试卷全部使用外文,教师全部用中文讲授,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全部用中文,但作业和考试用外文完成,这是双语教学的最低层次,通常被看作是双语教学的过渡形式。这三个层次对教师对学生的外语要求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外语能力,通过考试测评,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小组,按照不同要求组织双语教学,因材施教,使双语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外语能力相适应,从而避免将外语好的同学与外语差的同学不加区分的混在一起,导致众口难调的局面。当然,在第二或第三层次的双语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循序渐进,有意识逐步增大课堂外语讲解的比例,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要求。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张敏瑞.高校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和使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曹东云.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学生、教师因素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9(10).

[4]陆效用.质疑双语教学[N].文汇报,2002-04-29(9版).

[5]王青,王虹.浅谈双语教材建设[J].高教探索,2007(6).

[6]杨儒贵.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H319.1

A

2095-0683(2011)05-0178-05

2011-09-02

任莉(1970-),女,吉林和龙市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秋晨

猜你喜欢
外文双语专业课程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