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历史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
—— 以安徽乡土历史为例

2011-08-15 00:53:55张卫东孙自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乡土

张卫东,孙自胜

(淮南师范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科研处,安徽 淮南 232001)

利用乡土历史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
—— 以安徽乡土历史为例

张卫东a,孙自胜b

(淮南师范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科研处,安徽 淮南 232001)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利用乡土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乡土历史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有待深入开发和利用。

乡土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安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该门课程具有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双重学科性质,在一些人看来具有枯燥说教的特点,而且,与中学历史课程以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存在重合,不易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适当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可以提高《纲要》课程教学效果。

乡土历史的内容很丰富,那么,怎样运用乡土历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呢?具体该在哪些地方穿插?该怎样取舍呢?笔者以安徽乡土历史为例,结合《纲要》教材,略谈一二。

一、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尽管有乡土历史教学任务,但在应试教育的现实压力下,中学历史教师很少讲或基本不讲乡土历史,学生对乡土历史知之甚少或略知一二而不知其祥。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新课,不仅可以避免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重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我们在讲述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首先向同学们介绍献身革命的皖籍志士。吴樾,安徽桐城人,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决心以邹容、陈天华为榜样,以身殉国来唤醒民众。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宣布

二、利用乡土历史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纲要》具有历史课的属性和特点,必须依托于基本的历史事实,但又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历史教育之中,按照历史学的逻辑和方法通过历史教育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乡土历史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乡土历史就是学生身边的历史,他们对于有关家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遗址遗迹,倍感亲切,有着深厚的情感,因而具有更大的激励价值。

为了全面地、深刻地揭露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和野蛮屠杀,仅仅讲述“南京大屠杀”是不够的,有必要利用乡土历史做适当补充,充实教学内容。我在上课时就向学生介绍了日军在芜湖屠杀的情况和淮南“大通万人坑”。1937年11月,日军攻占广德后,其主力直趋芜湖,于12月10日占领芜湖。据统计,占领芜湖当日,日军就在沿江一带抓捕了2000多难民,将他们驱赶到江边,全部用机枪杀害。与此同时,日军在市内横冲直撞,屠杀来不及撤走的芜湖人民。大街小巷,尸骸狼藉,有的被穿心刺死,有的被剖腹挖心而死,还有的被砍断四肢。英国《曼彻期特卫报》驻中国记者田伯烈在其1938年初写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中曾有明确的记述:“在占领芜湖后的第一个星期内,日军对于平民滥施虐待屠杀,对于住宅恣意抢劫破坏,超过我旅华二十年中所经历的任何事变。”[4]日军在占领芜湖的最初两个星期里,仅在市区就屠杀了1万多和平居民。1938年6月,日军占领淮南后,为了掠夺淮南的煤矿资源,采取“以人换煤”的办法,即主要依靠增加中国劳工而不是增加机器设备来实现增产,从1941年至1944年,日伪共抓捕、诱骗到淮南煤矿的劳工达7万人之多。(淮南矿务局史志办公室编,1992年,《淮南煤矿文史资料选辑(1)》)1942年秋,日军在大通矿南设立两处用芦席搭成的“大病房”,将数以千计的老弱病残劳工强迫迁入,折磨致死。当时工人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进了大病房,十有九人亡”。1943年春,日军为了掩人耳目,强迫矿工在大通南山边挖了三个大坑,每个坑大约长30米,宽5米,深3米,用来埋葬死去的矿工,有些未断气的工人也被扔进坑中。根据不完全统计,万人坑中埋葬矿工达1.3万人之多,万人坑成为日本侵略者对淮南矿工残酷剥削、草菅人命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日益壮大,日益嚣张,他们否认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在钓鱼岛、靖国神社参拜、篡改历史教科书等许多问题上与中国为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利用乡土材料,利用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各地制造的“千人坑”、“万人坑”,全面揭露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有力回击日本右翼势力的无耻行径,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利用乡土历史追根溯源,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

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点有了基本把握,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有所了解,但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大学的《纲要》课就是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宏大的观察视野,还要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解析,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既拓宽知识面,又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呢?我认为利用乡土历史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在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时,通常把它归结为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战略决策错误,战术指挥失误等方面。但过于笼统抽象,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如果利用乡土历史——李鸿章和淮系集团做具体分析,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也更加全面一些。

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绿营毫无战斗力,在太平军打击下溃不成军,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团练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崛起了湘淮军。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效仿曾国藩的湘军,利用门生、部属、乡邻、亲族、世谊等封建关系网,网罗了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两岸广大地区的地主阶级团练武装,组建了淮军。淮军采用兵将自招和兵饷自筹制度,将帅既有招募士兵之权,又可与士兵长期共处,笼络感情,容易专擅兵权,淮军粮饷不是中央拨给,而是由统帅自筹,这就使得部属和士兵把自己的苦乐、安危系于自己的统帅。因此,在士兵的心目中只有统帅而无中央,由此造成全军只服从其主帅李鸿章一人,从而使淮军游离于清政府兵部之外,成为忠实于李鸿章的私人武装。[5]50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开始筹建淮系北洋海军。他将昔日淮军宿将故吏充任北洋舰队各要职,以淮系控制北洋海军“挟以自重”。尽管北洋海军的兵饷由户部拨款,但李鸿章不仅控制了北洋海军的指挥权,也掌握了其人事权。随着北洋海军的建成,清朝陆、海军的主要武装力量都已为淮系所控制,形成了以李鸿章为首的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李鸿章本人的权势也扶摇直上,从1870年开始,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国防重任基本上由淮军承担。

就清政府而言,不希望国家兵权落入私人之手,但鉴于国家经制兵八旗绿营已彻底腐朽,而内忧外患接连不断,不得不依靠淮军维持其统治。但是,满洲贵族对汉族地主的猜忌、怀疑以至排斥是无法消除的,清廷一直采取“防淮抑淮”的政策。即使在甲午战争期间,帝后两党都没有停止对李鸿章淮军的限制。

就李鸿章而言,淮军兴衰关乎个人宦海浮沉。在外交上他主张对外“和戎”,认为由于中外实力相距悬殊,中国无法决胜于疆场,在甲午战争爆发后,推行消极防御战略,这是他将北洋海军和淮军作为其政治上的两根支柱,决不允许“轻于一掷”的反映。另外,淮军内部派别林立,管理混乱,贪污成风。如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为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火供应,张士珩却中饱私囊,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参与倒卖军火,造成火药供应短缺;他购进的弹药,质量非常低劣“子弹巨细,多与炮径不符”。[5]380所以,淮军没有多大的战斗力,对于这一点李鸿章是很清楚的,无怪乎他说:“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6]

通过乡土历史追根溯源,我们发现原来淮军的建立及其私家武装的性质,已经为后来甲午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而在长时期内清政府对其不能进行有效改造,使之成为一支正规的近代化的国防军,只是简单地防范和牵制,这也说明了清政权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腐朽僵化,缺乏弹性。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仿效西方国家建立了新式海陆军,而中国的军队、统帅和政府都不能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焉有不败之理。通过乡土历史的介绍,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了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

四、利用乡土历史开展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中学阶段,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主要是通过教师单向传授和灌输实现的,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而大学的《纲要》教学,则应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学目标的提高,教学重点不是死记知识点,而是要讲清道理,培育思想,坚定信念。为此,就需要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通过理性地辨识、选择而形成认同感来实现教学目的。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主要因为是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感触不深。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绝大部分成长在一个和平、稳定、优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很少留意,也没有太多的感触。所以,我们在讲述“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章时,就不能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老一套办法,需要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改革开放后,安徽的变化很大,发展速度虽然不能与江浙等沿海省份相比,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安徽有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小岗村;民营经济的领头羊,深受邓小平的关注,曾三度指示要让它存在和发展下去——“傻子瓜子”;安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芜湖港的开放。如今,芜湖港已经成为长江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新时期先进模范人物——沈浩;中国驰名商标,连续9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 “奇瑞”汽车;中国首家进入世界十强的铜企业——铜陵有色金属 (集团)公司等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调研小组,就某一方面进行调研。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放任自流,首先,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内容,并根据选题确定调查形式。比如采用人物访谈、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等形式。其次,调查后要及时组织他们合作写出调查报告。最后,还要召开座谈会、辩论会,或举办图片展等,通过交流各自的见闻、感触和见解,在经验重组和交流活动中实现对已有认识的突破和创新,达到认识、思想和情感的升华和提高。

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是书本所无法代替的活教材,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

总之,乡土历史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内容丰富,俯拾皆是,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开发和利用,对此笔者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初步探讨,《纲要》课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利用乡土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所选乡土史料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一定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选择那些跟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且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史料,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1]沙健孙,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2010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8.

[3]徐承伦,萧志远.民族英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4]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侵华日军暴行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55.

[5]田玄.淮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6](清)李鸿章.李鸿章家书[M].邓曙光,编注.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178.

G642

A

2095-0683(2011)05-0165-03

2011-07-2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1SK380);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安徽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G10248)

张卫东(1970-),男,安徽怀宁人,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孙自胜(1971-),男,安徽寿县人,淮南师范学院科研处讲师,上海大学博士生。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吴樾认为此乃“以欲增重于汉人奴隶之义务,以巩固其万世不替之皇基”,[2]实为欺骗民意,故而怒不可遏,遂决定炸死五大臣。9月24日,吴樾怀揣炸弹,化装成仆从混进五大臣乘坐的火车,因火车震动而触发炸弹自爆,仅伤载泽、绍英两人,吴樾却壮烈牺牲。孙中山对吴樾的牺牲表示“虽云可惜,但是影响于国内外人心者至大”,并题“爱有吴君,奋力一掷”[3]48。1914年,陈独秀撰文赞吴樾等“是有道德、有诚意、有牺牲精神,由纯粹之爱国心而主张革命”的人。[3]61另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学生都有所闻,可能也读过林觉民的《与妻书》,但是,知道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三名皖籍人士的学生并不多,或者知道他们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简要介绍程良、石德宽和宋玉琳三位皖籍革命党人的事迹,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因为,在这之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家乡还有这等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惊喜之余,会满怀好奇地去深入了解和探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乡土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乡土中国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芬芳乡土行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