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汉人人名研究综述

2011-08-15 00:53:55周有斌
关键词:汉人用字著作

周有斌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建国以来汉人人名研究综述

周有斌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人名是替代人的符号,具有特殊意义。千百来人们给予了很多关注,建国以来有关汉人人名研究这一方面的论著不少,主要集中在汉人命名历史概论、命名艺术、人名中的文化及人名的用字情况四个方面。

人名;命名;用字;综述

语言是个符号体系,而姓名则是替代人的符号,人们赋予它很多意义,千百年来给予了很多研究,这种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先秦的姓名研究主要是探究姓与氏产生的原因。《尚书·舜典》认为“姓”是为了分类的需要而产生的,“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1]132而《左传·隐公八年》却认为“姓”是这样产生的:“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字”。[1]1733

受门阀及程朱理学的影响,两汉至明代的人名研究侧重分析大姓望族的世系。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姓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等。

有清一代考据之风盛行,姓名的研究也侧重于考证。如黄本骥的《姓氏解纷》、张澎的“姓氏五书”(《姓氏寻源》、《姓氏辨误》、《姓韵》、《辽金元三史姓名录》、《古今姓氏书目考证》)、陈廷炜的《姓氏考略》等。不仅如此,有的学者还利用汉人人名中名与字的特殊关系来发展训诂学。如王念孙的《春秋名字解训诂》、俞樾的《春秋名字解诂补义》等。

现当代尤其是当代主要是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人名。据我们初步统计,建国以来汉人人名研究的专著17部、论文46篇。下文针对这一时段的人名研究做出综述。

一、汉人命名历史概论研究

汉人人—名 —命— 名—的溯—源研究多数出现在专著中,这方面的研究多为随机性的列举,定量研究少。当然各个专著对这一方面研究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马来西亚萧遥天的《中国人名的研究》从纵、横、客观三个方面对几千年来汉人人名 (包括名、字、号及绰号)的命名历史做了勾勒。由于时间跨度大,涉猎面广,内容多,给人大题小做之感。正如饶宗颐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说:“其实书中所讨论的每一章,都可以做详细独立的研究”。[2]刘宗迪的《姓氏名号面面观》则以问答的形式扼要叙述了汉人人名发展的大致轮廓。尹黎云的《中国人的姓名与命名艺术》对“姓氏的源流,名、字、号的历史”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与其他学者不同的观点,如该书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家族的形成要晚于部族,这就决定了姓的产生必然后于氏的产生”[3],而多数学者认为“姓早于氏”。

专著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我们认为主要是:1.人名的历史继承性强,很难隔断过去与现在的联系;2.著作体例的需要,著作往往力求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必然会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有所涉猎;3.这一方面内容多,设立观察点相对来说较为容易。

论文由于受到篇幅的制约,很少涉及这一部分内容,即使涉猎也只是对其中某个问题进行局部的探讨。张书岩先生的《我国古代的改姓问题》、《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是这一方面代表作。前一篇侧重分析我国历史上人名改姓的类型与原因,文章篇幅不长,但分析较为透彻;后一篇则是通过统计,勾画了不同时段人名用字的特征,初步构建了人名用字与时代的动态关系。

二、命名艺术研究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逐渐增多,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全部的爱与期待,这使得父母对子女的名字用字越来越重视。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研究命名艺术的专著应运而生。主要有马挺生的《命名艺术》、潘文国的《实用命名艺术手册》、王大良的《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这些著作大致可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既研究人名又研究物名的广义上的命名艺术研究;另一种是只研究人名的狭义命名研究。马挺生的《命名艺术》与潘文国的《实用命名艺术手册》属于前种,王大良的《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属于后一种。

马挺生的《命名艺术》与潘文国的《实用命名艺术手册》虽属同类,但也有差异。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1.主体不同。《命名艺术》主要是谈人的命名,而《实用命名艺术手册》主体是分析商品、商店等物品的命名。

2.侧重点不同。《命名艺术》研究命名方法的不多,侧重研究的是命名的原则及命名所反映的心理等;而《实用命名艺术手册》主要是研究命名方法。

王大良的《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在谈到人名命名艺术时,首先对命名原则做了探讨,他认为取名时应避免“不辨性别、谐音不雅、充满稚气、洋味十足、一字多音”现象的发生,取名方法有“心有何思,便取何名;从婴儿特征获得灵感;向时间、地点索取素材;由世界万物得到启发;从古诗文中汲取影响;围绕姓氏作文章;巧妙利用谐音;传统男名取法;传统女名取法;多胞胎名取法”。该书特点主要有:(1)专谈人的命名;(2)提出的命名原则较为新颖;(3)命名方法操作性强。

三、人名的文化研究

人名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出版的人名研究专著中冠以文化二字的著作不少,据我们初步统计,有关“中国人姓名/人名文化”的著作有7部。由于人名中蕴含的文化成分多,加之“文化”的内涵本身在学界就存有争议,因此不同著作所研究的人名文化内容也大不相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但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型。一是单一型,这种类型的著作只研究姓氏所蕴含的文化;二是综合型,这种类型的著作研究面广,不仅研究姓氏文化还研究命名原则等众多方面。

单一型的著作较少,只有两部:一部是王泉根的《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该书是一部专门对汉人的姓氏做出文化阐释的专著,不涉及名。它首先从图腾与古姓的关系说起,重点探讨了西周宗法、魏晋门阀及民族交融对姓的影响及所折射出的文化;另一部是完颜绍元著的《赵钱孙李》。该书除了对姓氏文化做出深刻分析外,还附带探讨了与姓名文化密切相关的风俗,如号、别号等。语言清新流畅,通俗易懂,是一部普及性的姓名著作。

综合型的著作较多。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宏观性研究,这种类型的著作研究面比较宽,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大约有5部著作属于这种类型,当然各部书所探讨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王泉根的《中国人名文化》主要从“人名的文化意义”、“中国人取名小史”、“中国人‘多名制’丛谈”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人名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杨扬的《汉语人名文化放谈》容量大,包括学理篇、思路篇、技法篇、参酌篇四个部分,带有很强的研究性。宁业高、宁耘的《中国姓名文化》除了探讨姓氏文化外,还分析了“人名与生命及命运关系”等内容。邓宝倩的《华夏人名与中国文化》重点分析了华夏人名系统中姓、名、字与号中的文化因素及民族的心理、文化特色与人名文化关系。另一种是微观性的研究,仅对极少数具体问题做出研究。这方面的著作特别少,只有张惠英的《语言与姓名文化:东亚人名地名族名探源》1部。该书共7个部分,重点探讨了“巴、蜀”,“母”,“、娘惹”,“父”,“南诏”,“支那、乌底巴”,“阿、个、者(这)、那(纳、拉)”在我国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地的使用情况,以共时描述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做了一些历时分析。

四、人名用字情况的研究

人名是由字来构成的,研究人名必然涉及到字。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建国以来这一方面的研究以单篇论文为主,内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名用字情况的统计分析;二是人名用字的规范研究。

人名用字的统计分析是近年来人名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据我们初步统计,近年来共发表20篇这一方面的论文,多数是关于大学生人名用字情况的定量分析,代表性的如刘晨曦《21世纪初大学生人名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郑淑华《汉语人名用字的统计分析》(《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于思湘《当代大学生姓名用字及语用特征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运用,人们普遍采用统计方法;2.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教师为主,他们对大学生人名用字情况的调查较为方便;3.大学生来源区域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较适合做人名定量统计研究。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名的求新求异,以致于汉人名中出现了很多冷僻字甚至英文字母,如赵C,而社会交往日趋频繁,人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然对人名用字规范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学者们开始对人名用字的规范性展开了研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主要有张书岩的《人名用字调查和规范化设想》(张书岩《姓名·汉字·规范》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苏培成的《谈人名中的异体字》(《语文建设》2001年第5期)。张书岩的《人名用字调查和规范化设想》在定量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订《人名用字表》的原则,进而确立了汉人人名用字的数量。苏培成的《谈人名中的异体字》用简短篇幅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公布后出现在人名中的异体字应如何处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汉人人名研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时间相对集中。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汉语学界出现了文化语言学热,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人们对人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版了众多有关人名研究的著作,但论文相对较少。进入21世纪后情形则完全相反,著作少而论文多。这说明人们不再满足对人名一般性的了解,更多想探究隐藏在人名之后深层次的东西,反映了研究由广度向深度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2.通论性的著作多。这些著作涉及到姓与氏的关系与区别,不同朝代人名用字的通用特点,名与字、号的关系等。由于涉及的面宽,因而使得这些研究多为概述性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篇幅则相对较长。

3.发表在学报上的论文多,语言类专业期刊上的论文少。据我们初步统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人名研究的文章共有46篇,其中37篇发表在学报上。这说明这一方面的研究深度还不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7:3.

[3]尹黎云.中国人的姓名与命名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12.

H136

A

2095-0683(2011)05-0127-03

2011-08-15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建国以来淮北人名用字情况的调查与研究”(AHSKF09-10D95)

周有斌(1966-),男,安徽天长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文方

猜你喜欢
汉人用字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容易混淆的词语
李帆著作系列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秦人称谓小议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辽代避讳用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