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四点思考:基于“四化”的管见

2011-08-15 00:51蔡宁伟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四化货币商业银行

蔡宁伟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挑战

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经营模式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发展历程。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从战后至今一直实行混业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放弃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制度,向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综合化金融方向发展。1986年,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放松管制以促进各种金融机构业务的相互渗透,逐渐向金融综合化方向发展。1997年,日本推出金融体制改革一揽子方案,放宽对银行、证券、保险业的限制,允许跨行业经营业务。伴随着花旗银行(Citi Bank)与旅行者集团(Traveller Group)的合并,1999年,美国正式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跨业经营,标志着长期实行金融分业制度的美国在世纪之交最终废弃了这一制度。陈小宪(2006)认为: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来看,综合化经营的好处是明显的,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还有效地分散和降低了经营风险,并最终增加了盈利。

21世纪,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已经逐步展开,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在了实践的前列。谈到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大家一般都会联想到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外资银行冲击三大挑战。这三项挑战是经过绝大多数学者研究和认可了的,并正在实践中加以应对和总结。

首先,中国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的挑战。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是我国融资的主要渠道。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新的金融产品,不仅与商业银行争夺存款市场,而且还争夺银行的优质客户。一些优质客户凭借自己的信用直接绕过银行这个传统的信用媒介,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从金融市场上取得较为便宜的资金,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直接融资地位上升,间接融资地位下降,即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这一融资非中介化行为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于2006年结束,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将加快。预计未来几年将是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将从1996年以来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直至放开人民币各类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存贷款利差极有可能出现相当幅度的缩小,利率风险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风险。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收人的50%以上来源于非利差收入。

再次,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冲击,特别要从原本单一经营的模式面对银行混业经营的新挑战。在商业银行拓展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的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进入到了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并在该领域与银行进行竞争,金融脱媒化现象将更加明显。同时,对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监管将趋严趋紧,监管标准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监管重点将集中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控制和内控机制等方面。

但是,除了上述三大挑战之外,商业银行因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机遇与挑战。当然,所谓的环境危机或金融危机,实际包括了危险与机遇。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从内部环境变化中选取差异化的文化整合和灾备化的机制建设两项重要实践,从外部环境变化中选取国际化的人民币和多元化的替代组织两大主要问题,分别加以探讨,尝试给予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二、差异化的企业文化整合

商业银行要实现综合化发展,就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加速造就了一批国际银行。然而,在当前民族国家为主的客观环境下,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差异极为显著,当参与并购的银行属于不同的国家时,民族文化差异就构成了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在跨国经营中,一国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要获得他国消费者的认同,就必须正视跨文化因素。经验表明,银行并购能否成功,不仅仅在于股权合作实施是否顺利,更重要的在于后期的管理整合。因此,国际银行的企业文化之间、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能否整合,怎样整合都值得关注。当并购或多元化经营陷入困境后,企业管理者们经常会认为文化的不相容是其根本原因,然而在最初决策阶段这些因素却很少被考虑进去(Schein,1999)。历史和现实中,由于文化冲突而导致银行并购失败或失效的案例并不鲜见。

1997年2月,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土丹利(Morgan Stanley)与天威证券合并,做批发业务的投资银行与做零售业务的证券经纪公司之间的文化鸿沟,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合并风险。1998年4月,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 和国 民 银行(National Bank)宣布合并,但两家银行的企业文化区别鲜明,前者自由、博爱,后者正规、冷漠,导致新银行的股票价格显著下跌(葛兆强,2006)。

在金融领域内,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区别,它们涉及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管理制度、监管体系、行为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葛兆强(2006)就曾提出:银行业的作风要求规范、严谨、保守,而证券业的作风要求开拓、创新、灵活。在综合化经营框架下,全能性银行是执行统一的企业文化还是推行多元化的文化,是银行文化决定了证券、保险、基金等子公司的企业文化还是相反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到综合化的效率和银行的成长。对此,他提出“神似形不似”是全能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文化管理的合理模式。所谓“神似”,即要求在精神层上,各金融子公司必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全局观、发展愿景、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在制度层上,各子公司具体制度背后体现的追求高效、合法合规、人本关怀、求真务实、任人为贤、合作协调、创新进取的精髓应当是一致的;在行为层上,员工的职业素养、为客户服务的态度、精神面貌以及对银行声誉的维护等等都应该达到同等的境界。所谓“形不似”,即要求各子公司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和经营特质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经营目标、经营原则、经营思路、管理制度,允许子公司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等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形成自身规范,鼓励员工在知识技能、服务标准、着装礼仪以及建筑特色、办公环境等方面展现专业特色。这些必要的“形不似”,是满足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又保持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客观需要。

三、备份化的灾备机制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具有不可避免性,会周期性甚至随即发生。2011年4月12日下午,韩国四大银行之一的由韩国农业协会(Nonghyup)所有的韩国农协银行(NH Bank)的电脑网络开始出现故障,导致客户无法提款、转账、使用信用卡和取得贷款。系统故障一直持续了3天,直到4月15日才恢复部分服务,有些服务直到4月18日仍然没有恢复,以至于银行不得不采用传统的手写交易单的方式进行服务。据悉,农协银行的顾客数量在全国有约3000万名,共有约5000家分行,拥有韩国境内最大的银行网络。根据农协银行工作人员的报告,本次事件源于系统服务器数据被删除造成的系统瘫痪和数据丢失,约540万名信用卡客户的交易记录被删除。因此,对灾难的预警、规划和管理显得愈加重要,可以通过预先的设计和准备即灾备,来达到消灾、减灾的目的。

金融业的范围较广,对灾备管理的实施众说纷纭。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间的实践仍存在一定差异;国内、国外的标准要求、实施层次存在很大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同业对灾备的认识也存在相当差距。归纳起来,金融业灾备的实施阶段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从传统风险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三阶段”划分,涉及多方的共同参与。事前实施主要涉及系统公司、信息公司、通信公司、公安部门、保险公司等组织;事中实施涉及系统公司、通信公司、消防部门等组织;事后实施主要涉及监管部门、新闻机构、公安部门、保险公司等组织。因此,金融机构需要长期保持与上述组织的联系,预先制订好方案和对策,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二是从灾备的业务流程出发,分为初始、开发、实施、运行、废弃五阶段,涉及多项工作的开展。其中,初始阶段主要包括资源准备、信息搜集和目标确定等;开发阶段主要包括系统设计、机具采购、组织规划等;实施阶段主要包括灾备中心选址和建设、系统测试、模拟演练等;运行阶段主要包括全天候维护、持续完善、版本升级等;废弃阶段主要指因新系统上线、新流程实施对原有系统和流程的放弃,主要包括后续管理、全面总结、保密工作等。

此外,从中国金融业的实际出发,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灾备水平也存在距离,有的新兴银行和中小银行甚至还没有形成灾备的概念,更不要提设计和实践。郑国中、潘镭(2008)对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城市商业银行调研发现,实行灾难备份能够在实际运作层面定期演练的还不到1/3,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非常脆弱。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灾备水平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层次上。一是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目前绝大多数中资大型商业银行都已经开始实施;二是业务应用系统的备份,部分中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完成同城或异地灾备中心建设;三是引入业务运营和管理要素、追求业务的连续运营,少数中资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多年定期实施模拟演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实现业务连续性规划,可以因地制宜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资源调配、再造组织机构,这是部分国际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五是全面达到业务连续性管理要求,可以从容应对危机、维护公共关系、及时处理上下游问题并可同时面对多种复杂环境的挑战。目前,达到这一层次的商业银行尚凤毛麟角,给尝试综合化经营的银行埋下了发展隐患(蔡宁伟,2009 a)。

四、国际化的人民币趋势应对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陈四清(2011)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经济金融体制面临深刻变革,对银行业而言,将获得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契机。王淼(2008)认为:任何一种货币的国际化过程,都是该货币对他国货币进行“反替代”的过程。随着世界各国银行和信用体系的发展,以及国际信贷的发展促使货币配置的多样化,货币替代现象正越来越多的通过货币的内外价格——利率和汇率作用于整个经济和金融领域。Chetty(1969)首次提出了“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的概念,即在开放经济与货币可兑换条件下,由于本币贬值或其他因素致使本国公众对本币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本币的货币职能部分或全部被外国货币所替代的现象。姜波克、杨槐(1999)指出: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中所特有的一种货币性扰动,表现为货币自由兑换前提下外币在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等方面全面或部分地取代本币。当货币可以完全自由兑换后,公众会根据宏观经济各变量进行资产组合,以追求自身盈利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这种资产组合行为就是一种货币替代。

随着货币形式的不断演进,信用货币的重要性逐渐超过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现钞的需求,于是货币替代现象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在信用货币领域,即银行系统(王淼,2008)。例如,初期的美元国际化就表现为欧洲美元存款的产生,欧洲美元实质上就是美元在美国境外对他国货币的替代,随着欧洲美元市场的日渐扩大,美元国际化的程度也得到了逐步深入。欧洲美元存款的产生对美国银行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均衡利率水平的确定与欧洲美元和美元存款之间的利差有很大关系,美国银行在欧洲美元市场上的同业拆借成为缓解其流动性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Bergsten(1975)、Tavalas(1998) 研究均发现,随着一种货币国际运用的扩张,使得贷款、投资和商品、服务的购买都将通过该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部门的收益会增加。然而,货币替代也会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在开放经济背景下,货币替代会导致一国宏观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一国正常的金融秩序被扰乱,政府财政税基遭到削弱等。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全开放的经济体系,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尚未真正实现,大规模货币替代的条件尚不具备。货币“反替代效应”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表现,2001年以来,人民币反替代效应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民币境外需求的增大。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由于人民币的回流机制还不健全,通过正规金融系统跨国流动的规模还很小,且人民币离岸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人民币的反替代效应在短期内仍无法对整体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随着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和国际化的进程加速,以及国内金融管制的放松,中国将可能存在货币替代风险。即当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时,公众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各种避险工具将手中资产换为外币。从银行体系的角度看,银行的不良债权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长期存在,金融系统中的不良资产会影响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刺激人们获取外币及外币资产的愿望和动机,对人民币资产形成需求冲击,使中国银行业的信用基础遭到破坏,流动性管理面临困境(王淼,2008)。此外,金融自由化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同时又包含着银行业的开放和改革。因此,在金融自由化的视角下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发展过程中的渐进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开放和自由化程度的变化会影响银行体系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从而改变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多元化的替代组织考量

商业银行的替代组织也会对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构成竞争性的挑战。国外传统商业银行的替代组织之一就是超市银行。超市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它融合了混业经营、品牌延伸、品牌混淆、便利性构成等多种运营、营销和管理概念。开始,美国银行界尝试到零售业中求发展,都不太成功。上述因素整合不利曾在尝试初期使美国老牌的希尔斯公司(Sears Corporation)混乱不堪,并摧毁了Petloversbank.com和其他网上类似业务(蔡宁伟,2009 b)。

首先,在潜在的进入者中,其他连锁的选择举足轻重。在金融业之外,还存在大量的连锁经营公司,有的甚至遍布全球。一是连锁类食品店,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汉堡王等餐馆。二是百视达音像店(Blockbuster Video),干洗店、图片社、美容店、美发店、邮政服务公司、书店等分布于社区的连锁服务机构。三是遍布全国甚至全球主要干道的连锁加油站、车行、物流公司等。ING公司则选择了另一条途径。由于大多数活动和互动是通过互联网和电话服务中心进行的,ING公司在高人流区建立了一些少量的网点,并称之为“咖啡店”。ING美国公司的总裁阿卡迪·库尔曼(Arkadi Kuhlmann)开设了少量网点作为市场开拓工具,使人们记住其品牌,而不是为了交易处理目的。

其次,在替代品企业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自助设备的推广。另一种分配渠道——自动存取款机,长时间以来就设置在零售商店和商店停车场中。现在,全美2000个银行自动取款机中,20%位于场外。在这一活动中成功的市场进入揭示了一个事实,在缺少传统银行网络的情况下,采用直销银行模型的银行可以成功地进行创造性地理覆盖。例如:网络银行及券商ET银行(E-Trade)在美国具有第二大的自动取款机网络,有15000多个终端。

再次,还存在非法的替代组织,如有向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地下钱庄,可以替代商业银行的部分功能,并已成为外汇黑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调查表明,约60%-70%的地下钱庄进行的是短期行为,有约30%-40%长期经营,拥有所谓“良好的声誉和威信”。据估算,国内每年通过地下钱庄洗出去的黑钱至少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以中国2001年统计数据为例,地下钱庄的洗钱金额占到9593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2%,几乎相当于225亿美元的全年对外贸易顺差,是46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51%,占年末212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的11%,几乎等于这一年外汇储备的增加额。对社会而言,这些具体的数字并不代表着财富,而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力量,使正常的金融秩序受到相当强的冲击。并且,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实际利率为负、信贷紧缩等因素,便会加剧“去银行”(De-Banking)的现象。这将加速资金的体外循环,形成一个庞大的黑金市场。

另外,在购买者中,新技术的使用推广也可使客户增加更多的选择权力和议价能力。20世纪末,比尔·盖茨(Bill Gates)曾在《财富》(Fortune)杂志上宣称:未来10年,微软将用自己的应用软件系统取代银行的清算系统,承担起全球的资金清算业务。他还由此判断说:下一个世纪,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将要灭绝的恐龙。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因技术革命而产生可以随时互动的手机银行、电视银行——人们可以通过键盘和遥控器来处理除了提现、存款等之外的诸如转账、付费、开户、股票买卖、网络交易等银行业务。如此,移动等电信服务商,有线电视等网络提供商都可以构成巨大的威胁。而今,已有不少人适应了网上银行或支付整合平台的新方式,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支付宝、快钱等。而网上商店甚至门户巨头都可能成为潜在的进入者和竞争者。

猜你喜欢
四化货币商业银行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