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2011-08-15 00:52杨兴
关键词:道德教育网民道德

杨兴

(河南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e时代”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杨兴

(河南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给社会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这直接危害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创新德育形式,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进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网络道德;措施

网络道德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社会的发展使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所谓网络道德教育,一般学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德育途径,开展德育工作,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二是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1]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很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使网络社会与青少年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改进和创新德育工作,成为我们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一、青少年上网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青少年上网现况调查

来自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体网民人数的比例为55.9%,较去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新增青少年网民6000万。目前,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

从青少年网民的年龄分布看,12~18岁之间的网民最为集中,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比例达5成以上。家里和网吧是目前青少年最主要的上网场所。青少年网民在家里上网的比例达到72.1%,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57.5%,在学校上网的比例只有19.1%。[2]

《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青少年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57.5%,网吧仍然是青少年主要的上网场所之一。这在农村青少年网民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过去半年这一群体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达到65.4%,高出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同时,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在逐渐升高,目前有近5成的青少年网民使用过手机上网。

青少年网民听网络音乐、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均高于网民总体,使用率分别达到87.7%、69.3%和67.4%。同时,青少年网民对网络娱乐依赖测试语句的认同度高于网民总体。在青少年群体中,有近6成的青少年网民认为如果没有互联网,生活会很单调。随着年龄增加,青少年网民对网络娱乐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加。大学生将网络作为娱乐工具的依赖程度最高,达到56.1%。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

从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上来看,网络已经受到青少年们的高度重视,大部分青少年认为网络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重要性,并能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体现出青少年对网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这种思想认识却与实际行为相分离,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网上原始信息的良莠不齐,加上青少年缺乏一定的认知辨别力,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其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的上网也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等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认识、检验。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范中是与非的明确界限。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心智方面的不成熟必然导致其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不能做到准确辨别。如果此时青少年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就很可能沉迷于网络中,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结果。

二、对青少年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遨游网络世界中,在虚拟环境下形成的规范与操守。[3]相对于通过外在监督而形成的传统道德,网络由于其隐蔽性、独立性,而传统道德规范很难对其加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更多的是受自身的监督和控制。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形成规范网络使用者的思想、言论、行为的道德准则就显得尤其重要。

通常所说的“网络道德行为”,实际上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行为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这种表现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一致,也有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相悖。现实中青少年的许多网络行为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相悖。网络是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其本身具有开放性,而网络活动又具有隐蔽性。在目前尚无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法律、道德规范约束上网行为的情况下,各种道德的、非道德、反道德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扩散。这些更加凸显出网络道德教育紧迫性。

网络的虚拟性、广泛性、隐蔽性等特性决定了网络道德问题的存在。在网络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可见,较之网络中的他律因素,网民自身的自律精神更能使其行为与道德要求相一致。“人们在社会历史中的活动是道德产生的自然基础”,自律和他律对道德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他律是最为根本的,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自律精神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不可能自发产生,还有赖于教育者引导广大学生认识网络世界的本性,认识自己作为网民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网络社会同样需要道德文明的约束。

抑制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需要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给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其思想政治方面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大量的网络信息涌入容易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混乱,尤其是性道德观念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偏差。其次,学生行为上的误导。广大青少年认为其上网时面对的只是机器,不能认识到在网上所做的行为也属于社会行为,从而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和制压性。这样看来,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德育的措施

2010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为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侵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总体要求,而第一条就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通知》要求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指导,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和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指导各地中小学校利用品德课、信息课及校会、班(团队)会等,集中开展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组织学生通过开展绿色上网承诺等活动,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黄色网站、暴力和淫秽色情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教育学生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不进入营业性网吧,不登陆不健康网站,不玩不良网络游戏,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努力在校园内和学生中形成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而针对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重点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的特点来开展教育活动。

(一)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德育形式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德育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的需要,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以及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必须创新德育的形式。我们可以尝试在思想政治课中引入网络道德教育,在坚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达到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的目的。网络道德存在于社会道德体系之中,它只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环境中的体现。青少年网络中的道德行为直接反映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所受的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青少年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

(二)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建立健全网络规范

网络的广泛性制约着网络道德的约束力,所以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我们要通过思想教育告知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牢记网络文明公约,不要浏览不良网站。使学生明白互联网世界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在网上也必须依法行事,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加快网络技术的研究,最大程度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从法律上规定网络从业者条件,对从业人员、技术力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网络日常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网络运营者的义务责任,并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4]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现有的法律。

(三)社会多方协作,构建网络德育新体系

政府应加强政策性引导,尤其是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要相互协助,紧密配合,确保学生安全健康上网。学校要发挥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推进德育课程的改革;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生活情趣;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建设一支懂网络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挥家庭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家长应该监督和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不应该单纯使用消极的管制措施,而应该给予更多的积极引导;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增加沟通与交流,鼓励其在现实中拓展交往能力;家长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注意其上网内容,及时发现问题,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四)关注手机上网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互联网也逐渐宽带化、高速化、普及化、智能化,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日新月异,手机上网在青少年上网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日趋扩大。由于手机互联网的自身特点,手机互联网上各种不良信息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认知、言语行为、思维模式、意志情感、价值追求等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手机上网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手机互联网信息时代的特点重新修订教材,增加信息技术课及相关内容,还要加大力拓宽抵制有害信息的宣传渠道,切实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具有“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实践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合乎道德的行为”[5]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手机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和自律能力。我们还要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提高手机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田秀国,闫小鹤.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 2006,(3),21.

[2]中国互联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http://www.cnnic.net.cn/index/0E/71/index.htm.

[3]任祥.思想政治教育[J].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与应对,2004, (1),30.

[4]马绪文,郑波.略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J].改革与开放,2009,(5), 142.

[5]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6]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薛君华.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网民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