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政党科学发展问题研究

2011-08-15 00:51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参政党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国参政党科学发展问题研究

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参政党科学发展问题研究,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政党制度建设总格局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存续与发展,关系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未来,更关系到民主党派自身的发展方向。当前,参政党在思想教育方式、组织发展态势、制度运行机制和能力培养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参政党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参政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建设高素质参政党为目标,在前进方向、实践内容、思想基础、组织发展、制度建设五个路径上夯实参政党的政治信念、履职能力、指导思想、组织结构、运作机制。执政党也要积极协助全面推动参政党建设向更加持续、稳定健康、充满活力的科学方向发展。

参政党;科学发展;参政党建设;多党合作

参政党科学发展问题研究,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政党制度建设总格局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存续与发展,关系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未来,更关系到民主党派自身的发展方向。参政党的科学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立足参政党自身实际,着眼于世界政党发展的趋势、着眼于参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使命,对参政党未来发展做出的目标定位。

一、科学发展:参政党建设的时代课题

参政党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参政党的科学发展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一)参政党科学发展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长期存在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政党制度在多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长期性。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政党政治的变革潮流、我国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和阶级阶层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伴生出的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面临着重大考验。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怎样把握我国政治发展方向、怎样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其在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同样是由宪法所赋予的,具有毋庸置疑的合法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党派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影响深远的战略理论。参政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明确自身定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升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参政党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保证我国多党合作制度长期存在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参政党科学发展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时代赋予参政党的光荣使命。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参政党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努力实现本世纪前二十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参政党作为改革发展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参政党在各行业、各领域拥有众多的人才,体现出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特点,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认真参政议政,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等方面都离不开参政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实现科学发展,有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参政党科学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既是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民主意识的觉醒,而现有的政治表达渠道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政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政党制度,使其充分发挥政治民主化的功能。在这方面,执政党和参政党面临着共同的政治责任。参政党的科学发展,从本质上说,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其科学发展可以更好地拓宽社会不同利益群体表达政治愿望和自身利益的渠道,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级、阶层、团体以及所联系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上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四)参政党科学发展是有效应对西方政治模式冲击的内在要求

新世纪以来,西方的政治模式对我国政党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国多党合作制度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从国际形势看,国际政治领域里的斗争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停止过。西方凭借其鼓吹的以自由化为核心内容的“华盛顿共识”,对抗我国倡导的以适合本国国情为发展主题的“北京共识”,国际政治领域的激烈斗争对参政党政治方向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形势看,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交往更加广泛,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和价值观多元化,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部分人产生了消极影响,多党制和两党制成为他们的政党取向。从参政党自身看,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我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重要来源,由此带来的自由化和功利化倾向对参政党组织的凝聚力产生了消极影响和解构作用。因此,参政党的科学发展迫在眉睫。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参政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推动参政党的科学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诋毁,有效破解国内存在的对多党合作的种种疑虑,而且为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政党模式、丰富世界政党类型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二、影响参政党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各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参政党自身建设。但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影响其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我们积极面对,认真加以研究。

(一)参政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摸清参政党建设中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课题组深入到各党派省委、各市(地)、高等院校进行专题调研,取得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梳理分析,我们形成了一些认识。

1.思想建设效果不显著。思想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参政党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先后开展了以形势任务教育、多党合作理论、优良传统教育等为内容,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载体的思想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参政党的思想建设方式仍然值得商榷,突出表现在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途径和载体单一,难以“入脑”、“入心”。一些基层组织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时,针对性不强,“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在一些成员头脑中模糊不清。学习形式以集中学习、分散自学、座谈讨论为主,学习方法停留在读文件、谈体会、写心得上,缺乏新意,缺少吸引力。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新一代成员中,有一部分参政党成员缺乏对参政党的政治理念认同,部分成员入党不是基于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带有明显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目标的意识。部分成员政党意识淡漠,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够强,缺乏政党成员应有的思想高度。部分成员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存在“西化”倾向。数据显示,约有24.5%的成员认为西方政党制度现在不符合国情,但将来可以尝试引进;31.2%的成员认为,我国正处于腐败高发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没有西方式的权力制衡。参政党成员的政治理念、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表明在参政党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必要。

2.组织建设目标不明晰。组织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参政党规模不断扩大,总人数已超过70万人。随着参政党组织规模的扩大,一些地方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唯财是举”。一些党派组织竞相发展非公经济人士,“经济实力”成为组织发展优先考虑的因素,而作为参政党必备的政治态度、思想水平、责任意识、参政议政能力等却常常被忽视。二是“同而不和”。界别特色是参政党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各党派的纲领、章程以及政治话语皆大体相同,缺乏个性和特色,成员发展也出现了专业、行业等方面的交叉雷同,界别特征比较模糊。在参政党之间,甚至参政党和执政党之间,都出现了大量的相互交错和重叠。党派趋同现象突出,使部分党派在组织发展上产生冲突,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几个党派同时做同一个优秀人才发展工作的尴尬局面,导致组织发展出现不良竞争。三是“化整为零”。部分党派基层组织松散、凝聚力不强,参政党整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如,一些基层负责人专注于本职工作和本专业,无心兼顾党派工作;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力,一些成员长期脱离组织生活,不履行基本义务;开展活动没有固定场所,且活动形式单一、陈旧;基层成员参政议政机会少、参与面窄,参政议政队伍发展缓慢。目前,参政党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呈现为好、中、差三种类型,各占比例约30%左右。四是“力不从心”。目前,各民主党派选拔出来的后备干部多数是专家、学者,专业领域知识丰富,但受工作性质及范围的限制,在领导经验、行政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明显不足,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与新形势下参政党领导班子建设和履行职能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党派机关人少、工作量大,在党派成员不断壮大、党派工作已经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今天,有限的机关干部往往身兼数职,疲于应付,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党派工作的需要。

3.制度建设体系不完备。制度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保障。通过规范组织运行,使参政党资源配置合理、内耗减少、效率提高。长期以来,各党派都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强调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参政党机制。目前,科学完备的参政党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现存的制度中有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与之配套的工作机制;有的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参政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发扬民主作风,建立健全向上负责和向下负责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更好地整合参政党各级组织和所联系群众的诉求,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此外,各参政党虽然都有全国性组织网络,但党派地方组织的工作、业务由上级党派组织指导,政治、人事接受地方中共党委领导,此种体制下,参政党如何避免领导方式上“二层皮”的问题,也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4.能力建设落实不到位。近年来,执政党内部和政府部门乃至社会的各种智库中,聚集了大量知识精英,拥有大批高文化、高智能结构的各方面人才,出现了一大批“专家型官员”、“学者型官员”。并且,随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趋势日益增强,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参政党依靠人才、智力密集的特点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优势受到挑战。尽管各参政党都不乏政治素质高、参政能力强、具有鲜明界别代表性的人士,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参政党履职能力与参政党地位、多党合作制度的要求不是十分适应,与中国社会政治转型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也不是十分适应。尤其是随着参政党新一代成员成为党派的主体,他们在具有年富力强、专业知识深厚、思维敏锐、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思维方式比较开放等优点的同时,由于经历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相对于老一辈成员,他们对参政党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奋斗的历史和传统了解不深,缺乏老一辈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经历和重大政治斗争的考验,对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执政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不够。极少数成员受西方政党制度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产生怀疑。因此,尽快提高新一代成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是新形势下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从现实情况看,参政党对能力建设的探索,无论从理论准备、思考的起点、内容、完备程度等,都落后于中共对执政能力的探索。加强能力建设已成为当前参政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二)成因分析

参政党科学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现既需要内部激励,又需要外力推动。而目前的现状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激励机制、外部支持均显不足,影响了参政党的科学发展,这需要我们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表现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1.内因分析。一是参政党思想认识参差不齐。一些成员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掌握领导权的执政党,民主党派无论在政治资源、社会影响、动员能力上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因而参政党的作用可有可无,加之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纳入不到决策中,使一些成员在参政心理上产生挫折感,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在合作态度上发生改变;一些成员认为执政党对参政党的政治领导是对党派内部事务干预过多、越俎代庖,与他们理解的政党政治有偏差,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情绪。二是参政党履职绩效不尽人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调研发现,虽然党派领导和广大成员对履行参政党职能有较高的热情,但是良好的意愿取代不了部分党派基层组织履职绩效不彰的现实。一些地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趋于边缘化、民主监督流于形式,使部分社会公众,包括一些党派成员对参政党工作绩效产生非议,继而衍生出对参政党存在价值的疑虑,严重削弱了党派成员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政党归属感。三是参政党理论与实践探索不足。在1989年中共中央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得以确立,此后有关参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才提上日程,参政党思想教育机制、参政议政机制、合作共事机制、代表人士培养机制等成为参政党理论研究的重点。但与中共党建理论研究相比,参政党无论理论还是实践,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体系。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其阶级属性、功能界定、运行方式等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挖掘。

2.外因分析。一是党派干部安排推进力度不够。当前,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精神在一些地区贯彻落实不到位,部分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民主党派干部的使用上不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而是不予重视、不肯重用。在文件规定的党外干部选配领域中,司法机关任职仍是难点。在多数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安排党外干部的比例达不到政府机构设置四分之一的要求,担任部门正职的更少,难以真正发挥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作用。二是政治协商程序尚需完善。政治协商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问题是,对政治协商中协商的议题、内容虽然能够提前通知,但是时间不充裕,无法进行集体研究讨论,提不出切实有效的意见建议,这无疑使政治协商无法真正达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目的。三是民主监督绩效有待加强。民主监督不具备法律效力,这是它的优势和特点,但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监督的效果。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中共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都有强大的国家力量支持,而民主监督作为一种软权力,从法理性上不具备强制力,必须借助于国家正式权力。目前的情况是,党派的民主监督由于知情权不够、不及时,监督质量不高;由于被监督部门理解配合不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相比,有弱化的倾向。从特约员发挥作用的情况看,一些特约人员对所监督的工作性质不了解,对工作业务不熟悉,对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不清楚,很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

三、参政党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参政党建设,是实现参政党科学发展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参政党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大力支持下,以建设高素质参政党为目标,在前进方向、履行职能、思想基础、组织发展、制度建设五个路径上夯实参政党的政治信念、履职能力、指导思想、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全面推动参政党建设向更加持续、稳定健康、充满活力的方向发展。

(一)参政党科学发展的方向路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达成的政治共识。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的有效参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基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富强,这是新时期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求参政党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坚定“国兴我强、国衰我亡”的信念,自觉地服从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各项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与危害国家的行为作不懈的斗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求参政党在政治方向上要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领导,多谋有利于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思路,多做有益于政党关系和谐的工作,多讲有助于促进安定团结的话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求参政党始终保持自身的进步性,始终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自身参政队伍的同时,协助中共扩大执政基础、夯实执政根基。

(二)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履职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把研究新形势下参政党如何履行好职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服务,作为参政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积极探索规律和模式,创新载体和抓手,切实把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不断提高参政党科学发展的水平。当前主要是结合党委和政府的重点工作,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两大任务,协助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各项工作。一是立足于促进经济增长。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有关要求,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深入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创造性地开展参政议政工作,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支持。二是立足于推动民生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保障不足的矛盾突出,社会两极分化加重,看病难、入学难、买房难等关系民生的基础性问题已经成为矛盾的焦点,民主党派成员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三是立足于维护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协助党委和政府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三)参政党科学发展的思想路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是参政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内在动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避免,多党制、两党制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冲击,自由化、分权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质疑,对参政党思想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使我们必须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积极引导参政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作为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作为参政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要把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参政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武器。实践证明,参政党思想发展轨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阶段相吻合,在历史与逻辑上达到了统一。参政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要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使自身成为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促进者、先进文化前进的推动者、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者;二是要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点放在新生力量上,从他们的思想特点出发,结合时代发展规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成员正确认识参政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定位,深入理解多党合作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准确把握参政党和执政党的关系;三是在践行活动中,要注重用鲜活的事迹感染人,用发展的成就鼓舞人,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人,从而自觉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参政党意识,使思想建设由说教向说理转变,由灌输向自觉转变。

(四)参政党科学发展的组织路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加强民主党派人才队伍建设,既是推动民主党派实现政治交接、保证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参政党科学发展能力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以培养高素质参政党人才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一是保持参政党界别特色。要明确按照参政党界别特色选人、用人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程序,通过领导发现、组织推荐、会员介绍等方式,把具有界别特色、代表性、综合素质好、有一定社会影响、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吸收到参政党中。要从“入口”上把关,防止参政党特色趋同的倾向继续延续下去。在把好“入口”的同时,要敞开“出口”,建立合理的人员退出机制,清退已失去参政党成员作用的人员,保持党派的活力和进步性。二是加强能力培养。要根据参政党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方向、培养方式,采取选送到社会主义学院、中共党校、行政学院学习等方式来提高政治水平和思想素质;通过挂职锻炼,到政府及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任职等方式来增长才干;通过参加国内外、境外考察,参与重大课题和实际问题的调研等活动来提高履职能力。三是加快人才资源整合,推动参政党参政议政队伍专业化、专题化。应充分考虑各参政党的界别特色和成员优势,组建专业化、专题化的参政议政工作队伍,培养和选拔领军人物,保持一定数量的骨干人员,在履职的实践中不断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群众认同、结构合理的参政议政队伍。四是加强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活力。要选准基层组织负责人,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中共各级组织要积极为参政党基层组织发挥作用提供经费和场所等保障。

(五)参政党科学发展的制度路径:全面提升民主党派工作科学化水平

科学的制度体系是民主党派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参政党要认真借鉴执政党先进的制度建设经验,执政党也要积极支持和协助参政党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制度。要继续完善“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调研工作机制;继续落实“直通车”制度,进一步畅通参政议政渠道。二是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坚持落实特约人员制度。中共各级党委要把支持和协助民主党派开展民主监督工作做为推动参政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式;坚持把对口联系工作做为推动参政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参加对口联系单位的有关会议、协商、座谈、通报等有关事项制度,参加重要事项检查、视察或联合调研制度以及互访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制度。要把社会服务工作做为了解社情民意、履行职能的有效途径,组织和引导广大成员积极投入到扶危济困、捐资助学、智力帮扶等社会服务工作中,使民主党派帮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工作常态,工作方式由“蜻蜓点水”转变为“聚焦一地”,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四是建立健全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制度。要根据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机关建设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发展有章可循,走上科学规范的工作轨道。

D613

A

1671-1262(2011)02-0005-06

2011-03-19

执笔人:吴艳春,女,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副主编,教授;刘永军,男,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科员。本文获2010年全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王佳玲

猜你喜欢
参政党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