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团的类型与心理分析

2011-08-15 00:51曲广华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心理

李 妍,曲广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当代大学生社团的类型与心理分析

李 妍,曲广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为了共同的爱好、兴趣或共同的责任,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展示自我的平台。当代大学生社团的类型是多元的,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心理和动机是多方面的,既有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的愿望与要求,也有从众和功利心理。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

高校社团;类型;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为了共同的爱好、群众性学生组织兴趣或共同的责任,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生事物的日新月异,社团数量不断增多,类型也不断丰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伴随社团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各种社团活动之中。本文通过高校社团的发展概况,简要梳理高校社团的类型,分析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社会心理和动机,以助于加强高校社团的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高校社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思想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中国的高校学生社团最早可以追溯到1904年。这一年,京师大学堂学生为了反对俄国的侵略,成立了抗俄铁血会,这是高校学生社团出现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高潮是在五四时期,当时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团有数百个;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生社团紧随社会改革和前进的步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沧桑,高校学生社团也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变革,如今的高校学生社团已经形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活动创新、气氛活跃”的空前繁荣局面。

为了促进高校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保障性政策法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1]这是国家对大学生组织的积极引导。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2]这一文件界定了大学生社团的性质、组成、行为规范和开展活动的依据,并强调了大学生社团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的逐步展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社团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且上升速度非常之快。2005年,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总数在45 000个左右,平均每所高校有20个。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3]2009年10月22日,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的牵头下,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7所在京高校的学生社团负责人,举行了“中国大学生在线高校学生社团座谈会”。会议显示,这些学校注册的校级层面的学生社团明显高于2005年的平均数。华北电力大学现有学生社团58个,北京工业大学有62个,中国农业大学有67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77个。还有一些在院系下面挂着的社团,中央财经大学有66个,北京邮电大学有39个,北方工业大学有32个。[4]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众多的高校学生社团,按照大方向梳理,可以分属以下几种类型:

理论研究型社团。这类社团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接受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路线教育,提高把握前进方向的能力。如北京邮电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化协会。

学术科技型社团。这类社团主要是高校学生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为背景,以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有相同兴趣的学生而组建的专业性社团。科技类社团主要体现在理工科院校,如哈工大的航模协会、电子学会、微软俱乐部、业余无线电俱乐部等。

文化娱乐型社团。这类社团是学生参加人数最多的社团。它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各种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话剧、戏曲、舞蹈、体育、器乐方面的协会组织。文学方面,如哈师大的牧心文学社、萌笔文学社;舞蹈方面,哈工大有拉丁舞协会、TT舞协等;体育方面,如哈工大的A1篮球俱乐部、一方足球俱乐部、双截棍协会,哈师大的武术、散打、跆拳道协会和魅·瑜伽协会等。

公益服务型社团。这类社团是大学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服务于学校、社会而组建的志愿性新型社团。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进一步重视和认可,高校大学生纷纷走出校园、深入社区、走向社会,在融入社会的同时奉献自己的才能。通过参加公益服务型社团,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如哈工大的爱心社等。

网络信息型社团。这类社团是大学生利用知识、技术,在网络空间组成的社团。它的出现是与全球网络化、信息化和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分不开的。他们在大型专业网站的BBS平台上发展形成虚拟社区,大学生在网上加入,探讨问题,网络之下进行聚会。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生传媒中心、山东理工大学网络商务创新与创新联盟等。

时尚新兴社团。这些社团与大众化的文娱艺术社团相比,更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才能与个性,充满独特的创意,颇受“90后”大学生的青睐。如茶艺社、暴走社、魔方社、魔术社、桌游社、陶艺社、seven花式调酒社等。大学生的个性诉求催生了社团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文、体、美等框架的束缚。

大学生参加社团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这里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高自己的能力。社团成员在兴趣、爱好、特长、观念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因此,社团内部的个体成员通过经常的聚会、交流,容易形成“共同语言”,并逐渐地形成自己社团统一的群体目标走向。

当代大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类社团,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兴趣,还存在许多其它的社会心理和动机,具体表现为:

(一)提高自身能力的需要。教育部和团中央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繁荣校园文化和拓展大学生素质的主战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团组织不仅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身个性和才华的广阔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使习惯于高中应试教育学习方式的大学新生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课外,把课外领域的社会实践当成培养自己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参加实践的同时,一方面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另一方面能够更快地熟悉大学生活的规律以及社会的需要,从而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应用于社会。

为了提高自身能力而加入社团的社会心理,在大一、大二学生身上表现的并不明显,他们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从众心理加入社团。随着年级的增长,思考的问题日益丰富,同时也面临走向社会的压力,他们对于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越来越强,渴望在社团中提高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学生在社团中要面对人际交往和处理具体的事务,他们学习了沟通技巧,积累了实际经验,学到了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

(二)人际交往的需要。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脱离了父母,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氛围,开始独立学习和生活。他们交往的空间扩大了,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了,交往的内容丰富了,社会气氛影响大了。另外,社会的现代化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同时又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周密合作。大学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交往的需求增强了,交往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参加社团是为了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结识更多的朋友,也希望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大学生的交际欲望促使他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群活动,希望通过这种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经验,与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从而发展、完善自我。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在高校,大学生加入社团有几种情况:“自己主动参加”、“同学介绍加入”、“随大众一起加入”、“被宣传加入”。从众心理多表现在新生身上,他们一半以上是“随大众一起加入”和“被宣传加入”的。

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5]即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从众现象非常多,参加社团也是其中的一种,这种从众现象更多地表现在新生身上。他们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转折时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转入到一个陌生的生活氛围,一切都变化了。进入大学后,新生面临多方面的选择和诱惑,而这时各个学生社团都大力进行宣传并进行纳新活动。社团成员们的潇洒谈吐,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活动策划、讲座,让新生在欣喜之余产生从众心理,不自觉地加入了社团。从众心理使学生缺乏自主性,没有从自身的特质或素质考虑问题,颇有盲目的成分。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社团的质量和发展前景,高校社团的管理者应该做好引导工作,防止学生加入社团的盲目性。

(四)功利心理的驱使。功利心理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目标的心理状态,在功利心理的影响下,个体以行为的目的和效果衡量行为的价值。大学生社团本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学生团体,旨在发展参与者的能力、素质。高校社团开展活动,吸收新成员,也是为了将本社团的宗旨传承下去。但是,依然存在个别学生为了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而参加社团的现象,如为了“入党”,为了“评优评奖时可以加分”,为了“找工作时多个资本”等目的而加入社团的。鉴于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带来实际利益的诱惑,个别学生便带着功利心理去参加社团。这种现象完全背离了社团的宗旨,同时,这种功利目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抱怨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社团的发展。所以,功利心理对高校社团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毒素,应该从根本上铲除。

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和业余生活,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多种社会心理,应该分别对待。对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机,应该发扬和鼓励,给予弘扬;对那些功利性的动机,应该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者应该把握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和心理,这是管理好学生社团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社会栋梁的基础。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

[2]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年1月13日。

[3]李亚杰: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http://news.xinhuanet.eom/newseenter/2005-05/02/eontent_2906286.htm,2005-05-02.

[4]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大学生在线高校学生社团座谈会》,2009年10月30日。 http://www.univs.cn/newweb/channels/service/special/general/2009-10-30/1256864886d931622.html.

[5]王小章.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2.243.

G444

A

1671-1262(2011)02-0052-03

2011-03-19

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科项目《五四学生社团与当代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552107)。

李妍,女,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曲广华,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史研究。

吴艳春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心理
缤纷社团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心理感受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