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浅谈教授工科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方法

2011-08-15 00:52康桂英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科纲要

康桂英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浅谈教授工科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方法

康桂英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教授群体的不同情况,教学方法一定要多样化。本文试从文科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的工科生这一特殊的教学群体出发,探讨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使他们有意识地融入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感同身受地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深刻体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从而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来,完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工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在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导下,从2005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增设的一门以历史知识为基础,所有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都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由于长期存在的高中文理分科的事实,致使大学生的文科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的群体既有文科基础知识较为全面的文科生,也有文科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的工科生。对于文科基础知较为全面的文科生而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难度不大,通过系统的教学,可以使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而对于文科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工科生群体而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于长期形成的漠视文科的观念、文科知识基础差等原因则难度很大。对这样的群体进行教学,教师的难度可想而知。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起工科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产生知识的共鸣,最终使他们学有所感、学有所想、学有所得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兼有政治课和历史课的特点,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具体来说,通过系统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更加全面地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深刻体会近代中国历史既是一部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侵略、掠夺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寻求民族图存、发展出路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在上下求索;当革命最终成为解决历史课题的钥匙时,只有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人民一路走来,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今天我们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踏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也可以为大学生学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提供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他们“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全书内容共分为十章,三编,其中每编都有一篇提纲挈领的综述,在综述之下依次列出各章的主要内容,线索清楚明了,逻辑性很强。具体来说,上编包括三章内容,主要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华民族面临外族的不断入侵,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寻求民族出路的艰难历程;中编有四章,主要讲述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历程,最终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下编有三章,主要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经历的历程,既有探索中所经历的严重曲折,也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成果,更有对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展望。通过这些内容的编排,可以使学生了解落后必定挨打的事实,强烈地感受到近代苦难深重的祖国所经历的屈辱,钦佩无数先辈为了祖国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和气概,更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碰撞中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自觉投身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洪流中来。

二、《中国近课程的教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繁重的突出特点,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作到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把握教学进度。尤其是面对工科生文科知识较为薄弱的现状,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配合采用多媒体、课堂讨论、师生互动以及课外社会实践考察等几种教学方法,目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和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学有所得。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对工科生而言,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大多数的工科生只对数字、图表感兴趣,对于纯文字的文科知识则兴趣不大,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则是一门纯文科知识的课程。它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有敏感的时政问题,而且是囊括了从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史实,时间跨度大、内容很繁重,文科基础知识薄弱的工科生是很难驾驭的。作为教师,面对工科生群体,如果单纯使用文字性的教学方法会使很多问题的讲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难以深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这些工科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配合图文资料和音像资料,运用PPT以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展现文字性很强的文科知识,就会使他们在直观的印象中引起学习的兴趣进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常抽象的文科问题,离开多媒体教学难以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如果让他们理解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无数仁人志士的抗争史时,仅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理解侵略所造成的后果,会使一些工科生很难把握它们的性质;但是如果配合音像资料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教学效果之好则是不言而喻的。同学既可以在电影《圆明园》、《甲午风云》中体会外族入侵带给我们的心痛,也可以在电影《林则徐》、《孙中山》、《方志敏》中感受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危亡的气魄,更可以在电影《建国大业》中重温新中国成立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通过这些环节可以把复杂的斗争和错综的关系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现给工科生群体,寓学于乐,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教学效果也比单纯枯燥地讲解教材好很多。

(二)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

开展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也是培养和调动工科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方法。通过讨论可以使他们融入到课堂中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的内容,事半功倍。

如讲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篇时,就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开展课堂讨论前一周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内容。提示让学生看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或者电影,也可以看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章等,并提出孙中山何以被称为‘国父’,以及为什么每当国庆时,会在天安门广场挂出孙中山的巨幅挂像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总结答案。等到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合理引导学生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并就学生对这些问题认识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对于一些时事内容,开展课堂讨论的教学效果也很明显。时事是大学生们最关注的问题,他们虽然有自己的见解,但容易受到网上某些观点的误导,很容易走极端,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非常关键。尤其是中国的领土问题,争端极多。如与日本的钓鱼岛问题、与越南等的南海问题等。一些学生就难以理解为什么我国不像以前那样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而是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对此,开展课堂讨论的方法比直接进行内容讲授的方法更易使学生明白原因。尤其是让学生理解主要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不是网络上所说的那样无能的表现,而是有人故意曲解删改的结果,完整的本来应该是“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样学生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党和政府这样做的原因了,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三)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社会实践考察

课外社会实践考察也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讲解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这种方法很最为有效。日本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现在许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工科生已经快要淡忘这段历史,他们对抗日战争的知识更多的是来自于影视杂志等资料,是零星的、片段的淡痕,缺乏实物的直观感受。安徽理工大学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这里有丰富的抗日战争遗存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组织他们参观淮南大通万人坑纪念馆、碉堡、水牢、窑神庙等地方。其中,大通万人坑纪念馆以醒目的事实反映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暴行。馆内有3个南北方向的长20米、宽3米、深3米的土坑,饥饿、伤病、被迫害致死的大通煤矿矿工和抗日志士的遗体被陆续抛入坑中,累计3万余具;碉堡和水牢则是侵华日军防止国人反抗的 “监测台”和“刑具”;如果说,万人坑、碉堡和水牢是日本帝国主义从肉体上侵害中国人民的罪证,那么窑神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及其走狗利用封建迷信进行思想统治和榨取国人身上血汗钱的精神工具。课外社会实践考察配合课本的理论知识讲解会使教学效果相得益彰,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侵华日军的暴行,自然会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也会更加深切地体会落后必然挨打的事实,从而自觉投身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业中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反思

上述的几种教学方法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的。在具体的工科生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使用自然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在实际教学中尤其要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努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很可能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这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互动,千万不要把互动变成少数几个学生的“课堂现场秀”。在讲解一些具体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尝试着把全班分为若干组,每一组都有自己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并让他们阐述讨论之后形成的群体的观点和认识,最后由教师指导总结。例如在讲解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新道路的“新”表现在哪里;讲解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之“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原因和基本经验”时,可以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第一大组再分成四小组:一小组负责整理共产党方面的原因和经验,另外三个小组分别负责整理国民党、民主力量、国际因素等方面的原因。第二大组的任务是负责分析和总结这些“原因和基本经验”留给我们现在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什么样的启示或者经验教训?这样做的目的既让学生弄清楚了问题,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体意识,更关注了学生的参与面,还把枯燥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变成了愉快的探讨,在历史与现实巧妙相连中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也就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1).

[3]张荫麟.中国史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

[4]方仙来.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参与更有效[J].历史教学,2008,(11).

[5]历史教学编辑部.提高专业素养,活跃教学研究 [J].历史教学,2010,(1).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科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孙文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