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

2011-08-15 00:52李侠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识大学生

李侠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

李侠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从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重视社会实践、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法以及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式与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它是科学性思维和艺术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为完成某种需要结合各种思想而产生新创意的能力。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1]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并认为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培养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工作目标,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在国际上,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很好的声誉。……但同时必须看到,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意识方面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及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主要强调“重理论、轻实践,多灌输、少研讨”,致使我国大学生习惯了处于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受体地位,表现为被动的接受能力较强,自我的创造意识不足;权威意识强烈,质疑精神不足,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主要标准是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识记与再现,并未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到考核标准。因此,学生的创新动力不足,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意识淡薄。

(二)创新思维方面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而言的,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不仅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积极的求异性,但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就接受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对记忆力、逻辑的严谨性、连贯性与无矛盾性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养成了一种力求使自己的思维不悖于常理的思维定式,普遍缺乏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进而表现为创新思维能力差。

(三)创新能力方面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搜集与加工能力、目标的选择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成果表达和物化能力。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强调以教师传授信息和知识为主,轻视对学生独立、主动搜集与加工信息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加工能力弱。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来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对信息的加工也往往局限于简单的堆砌与组合,利用率不高,缺乏创造性。同时,由于我国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所以自主选择有意义的研究目标的能力非常薄弱。此外,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理论的推演以及思维逻辑的正确性的培养,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我国大学生普遍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弱的状况。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

(一)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的培养

按照熊彼得的“创新”理论,创新教育不仅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重新组合,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5]现代教育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为特征,创新教育的核心策略则是发展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培养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动机,产生创新兴趣,提高创新热情,形成创新习惯,增强创新欲望。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包括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挑战精神、献身精神。只有强化创新精神,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具有优势。

其次,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学生创新能力与其创新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只有有效地调动其积极的创新动机、激发创新兴趣和热情,才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挥。如果没有创新欲望,没有创新激情,即使有创新的机会,也会失之交臂。高校可以通过增开创新实践课程、设立创新学分和专门的创新基金等方式,将学生的新思想、新成果和新发明都以学分的形式体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并将创新实践成果作为学年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免试推荐研究生的重要依据,以此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

(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大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信管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系统开发的能力,系统评价的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系统安全维护的能力等。[2]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的环节,相应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一方面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协作精神。例如,信管专业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之中,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其次,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拓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课堂内容的补充与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是以软件设计能力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为基础的。为达到这一培养要求,应坚持第二课堂的开展,让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尽早参与实践。既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科研题目。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学习边实践,使他们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既能多方面地掌握创新方法,又能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部分学习态度认真、兴趣爱好相同、具有团队精神的学生自发组成业余课题开发组,与校内外有关部门合作开发一些小的系统模块或参与一些学校有关部门的系统维护工作,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例如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区活动,校内外实习基地活动等等。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被国际上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加强交流和联系,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总之,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但同时也要注意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对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的设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

(三)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法

改革教学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学业评价方法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要改革教学方式,变“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密西根州大学教务长Dr.PhyllisGrtumon说:“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它应该运用头脑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应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主角。”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把学生置于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的地位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善好奇、会学习、重过程、乐探索”的正确轨道上,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著名的剑桥大学一贯倡导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改革学业评价方法。高校要本着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改革只注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的传统考评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化考试与评价体系。课程考核应以“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重点测试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考核内容上要重点测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应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可以采用开卷、专题小论文、上机操作等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应包括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论文成绩、实践考核成绩等多个方面。这样的改革才能使学生达到既掌握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创造力产生的重要外因,有了宽松的环境,才会激发自主学习,才会产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强管理,营造科研氛围。把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可以规定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科研实践,以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次,加强实验室的改革和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的实验环境是学生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要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指导等支持。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实验平台,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推进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园地。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可以定期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也可以举办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这种学术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抓住发展机遇,确立现代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注:本文系2010年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ACJYYB201026)

[1]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4-9.

[2]秦必瑜,田杰.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8,(12)上:135.

[3]孟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23(3): 86.

[4]姜雪娟.大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探讨[J].江西教育, 2009,(1/2):34-35.

[5]蔡中涛,王志跃.试论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65.

[6]孙冬梅.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22(3):186.

[7]王章豹,石芳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意义与原则[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99-100.

[8]郭孝菊.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高校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J].探索, 2001,(6):143.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