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

2011-08-15 00:52李卫红
关键词:辩证法陈云事物

李卫红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论陈云“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

李卫红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陈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学习积累中总结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产生于陈云的革命实践,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着较大的作用。这种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列主义的辩证法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陈云;交换;比较;反复;辩证法

陈云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1956年毛泽东曾评价陈云:“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所以,我看陈云同志行。”[1]P112陈云看问题能够抓住要点,一生能做出重大的贡献,根本原因在于陈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正确的思想方法,即“交换、比较、反复”。

一、陈云“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的提出

陈云一生五次提到“交换、比较、反复”:最早是1940年夏天在延安和秘书刘家栋的谈话中,遗憾的是没有文字记录;第二次是1947年2月7日在中共中央辽东分局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三次是1957年1月9日在中共商业部党组会议中;第四次是1962年2月8日在扩大的中央会议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五次是1990年1月24日同浙江省党政军负责同志谈话中。综合分析有文字记载的四次谈话,陈云对“交换、比较、反复”作如下阐述:

(一)关于“交换”

关于交换的定义。1947年陈云指出:“所谓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2]P343-3441962年他说:“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3]P371

关于交换的目的和重要性。1947年陈云指出是为了“使自己对事物认识得更加完整”。[2]P371957年陈云说:“一个人看问题总是有局限性的。集体讨论、大家交换意见,是达到全面认识的重要方法。”[3]P46

关于怎样进行交换。1947年陈云指出:“交换时要特别找同自己相反的意见,相反的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足。相反的意见即使错了,也有可能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包括一些历史经验的推论。因此,对同自己相反的意见,我们也要作些分析,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2]P343-344“所以,要做到交换,特别是要做到同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同其他阶级的代表交换意见,首先要明确交换的目的在于能使自己对事物认识得更加完整。同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他们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凡是有理有据的都要吸收。”[2]P345

(二)关于“比较”

关于比较的定义。1947年陈云指出:比较“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2]P3451990年他说:“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 ”[3]P371

关于比较的目的和重要性。1947年陈云指出:“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所以一经比较,就能够对事物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2]P3451957年陈云指出:“对于各种意见要进行比较。所有正确的分析,都是经过比较的。这是‘试金石’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弄清楚事物的本质。”[3]P471990年陈云指出:“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 ”[3]P372

关于怎样进行比较。1962年陈云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在比较的时候,不但要和现行的作比较,和过去的作比较,还要和外国的作比较。这样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准确。 ”[3]P189

(三)关于反复

关于反复的本质。1947年陈云指出:反复“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2]P345-3461990年陈云指出:“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3]P372

关于反复的目的和重要性。1957年陈云指出:“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这里重要的,是找‘反对派’;如果没有‘反对派’,也要假定一个‘反对派’。”[3]P471962年陈云指出:“对于有些问题的决定,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就可能发现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因此,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最好过一个时候再看看,然后再作出决定。”[3]P189

关于怎样进行反复。1947年陈云指出:“反复,首先要在决定了对策之后,再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使认识更正确。而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总之,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2]P345-346

综合分析陈云以上谈话,从微观层面看,“交换”、“比较”、“反复”每一思想方法强调不同的侧面,内部都可以细分为定义、本质、目的、重要性、怎样进行等部分,各自自成一个方法体系。从宏观角度看,“交换”强调听取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在横向对比中全面了解事物的状况;“比较”强调从上下左右了解事物的状况,在纵向对比中判断事物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反复”则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已形成的认识,使之不断向真理趋近。“交换”、“比较”、“反复”从不同角度说明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三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实质上构成一个各有侧重而又密不可分的思想方法的整体。

二、“交换、比较、反复”思想方法提出的实践背景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陈云一生五次谈“交换、比较、反复”,每次都有着不同的实践背景,每次都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反过来又对当时的实践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40年夏天在延安与秘书刘家栋谈“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对前段时间丰富实践的总结。据刘家栋回忆,陈云说:“我们常常在思想方法上有片面性,这6个字首先能解决片面性的问题。”“不仅是治治片面性的,它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规律。”[8]P90陈云之所以在这个时期能够提出“交换、比较、反复”这一思想方法,与他30多年的革命实践分不开。陈云早年投身工农运动,先后担任党的多项重要工作。特别是1937年年底担任中组部部长后,陈云亲自抓各项工作,采取蹲点法、专题调研、请人谈话等方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如何开展党组织工作、怎样发展党员、怎样开展党员教育等方面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同时实践中这些经历也促使陈云不断思考怎样形成正确的认识。

1947年2月7日陈云在中共中央辽东分局会议上的讲话中讲“交换、比较、反复”,主要是针对南满斗争中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这也是陈云讲“交换、比较、反复”的第一次文字记载。1946年12月13日陈云赶赴七道江,参加了辽东军区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在主力部队是留在南满坚持斗争,还是撤到北满、保存力量、日后反攻的问题上,发生了两种意见的争论,故请陈云赴会做决断。”[4]P475陈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连夜与参加会议的部队领导干部分头谈话。在充分了解情况后,14日晚陈云做出了决断,他说:“东北的敌人好比是一头野牛,牛头牛身子是朝着北满去的,在南满留了一条牛尾巴。如果我们松开了牛尾巴,那就不得了,这条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危险。如果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敌人就进退两难。因此,坚持南满,抓住牛尾巴,使南北满形成犄角之势,是东北全局的关键。坚持南满可能损失四分之三的部队,但这比撤离南满,北满也可能保不住,部队照样受损失合算。”[4]P475-476这次讲话对“坚持南满”、“撤到北满”两个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比较,强调不仅仅只看南满,还要从整个东北的全局看问题。二保临江后,1947年2月7日陈云在中共中央南满分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的总结中说:“要少犯错误,就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其方法,我概括为三条:一、交换,二、比较,三、反复。 ”[2]P343

1957年1月9日在中共商业部党组会议中,陈云第三次谈“交换、比较、反复”,主要是针对如何处理好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的矛盾问题提出来的。1956年,国际上发生了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国内一些城市也出现工人罢工、请愿等不安定的苗头,提醒我们需要在搞好国家建设的同时要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在此情况下陈云受命兼任商业部部长,首先听取广大干部意见,弄清了商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了解答。尔后,陈云在领导全国商业工作的实践基础上系统提出要加强商业工作中的政治观点、群众观点、生产观点,并一再强调要把思想方法搞对头。[6]P156-157他说:“首先要学习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你们都是有经验的,问题在思想方法。因为思想方法不对头,所以经验提不高。这一点,对于任何工作岗位的同志,对于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最重要的。”[3]P46

1962年2月8日在扩大的中央会议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陈云第四次讲“交换、比较、反复”,主要是针对前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大跃进”、“浮夸风”等提出来的。1962年党的七千人大会前,陈云直截了当地反对浮夸、吹牛的歪风。他多次指出,不敢面对“大跃进”中的问题,不敢说真话,这种思想状态是不正常的。[6]P1294针对这股歪风,陈云经过深思熟虑,在扩大的中央会议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二次谈到了“交换、比较、反复”,再次对“交换、比较、反复”进行了阐述。七千人大会并没有根本改变“左”的指导思想,但陈云关于“交换、比较、反复”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当时的浮夸风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于进一步认识财政经济困难的形势是有重要意义的。 ”[6]P1298

第五次是1990年1月24日同浙江省党政军负责同志谈话中讲“交换、比较、反复”。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通货膨胀等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也受到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冲击,最终在1989年演变成一场骚乱。动乱平息后,“陈云想得最多的问题是,今后还会不会再发生动乱,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动乱”。[4]P1806在他看来,学好哲学,用好哲学,是少犯错误的最佳办法。1990年1月24日会见浙江省党政军负责同志,陈云赠送李泽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条幅,并对十五字做了详细的解释。[10]P430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交换、比较、反复”总是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之后提出来的,是对前一段时间历史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是在认真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众实践的总结和群众智慧的升华。陈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哲学思想——“交换、比较、反复”思想方法,对中国的若干重大实践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交换、比较、反复”思想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与发展

“交换、比较、反复”思想方法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从辩证法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用中国式的语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宝库。

一方面,“交换、比较、反复”思想方法与马列主义的辩证法是一脉相承的。从形成过程看,“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毛泽东借用中国古语“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认识论给予概括,在以上基础上赋予方法论新的内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陈云则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性、实践第一性的思想,贯彻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与马列主义一脉相承。从内容上看,“交换、比较、反复”思想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阐述。综合分析陈云关于“交换”的定义、目的、重要性和进行交换的方式,他反复强调要正反两方面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不能只看一面;既强调了矛盾的同一性,在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事物,又强调在坚持矛盾同一性的前提下去分析事物内部的斗争性,其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和毛泽东的矛盾论。

另一方面,“交换、比较、反复”思想方法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形式上看,陈云运用中国式的语言,将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决策方法总结概括为“交换、比较、反复”,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交换、比较、反复”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包容性,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展示给普通大众。如1962年陈云在论述“交换”时举例说:“这个茶杯放在桌子上,对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花没有把的。可是这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把没有花的,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都不全面。如果把各人看到的一面‘交换’一下,那就全面了。”[3]P188从内容上看,“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与马列主义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它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照抄,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则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决策的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全面认识事物,做出正确的决策。陈云说:“人之所以犯错误,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匆忙地决定对策,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因此,我认为我们做工作,应当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用在了解情况上。情况了解清楚了,就可以正确地决定对策。”[2]P343“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增添了新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总的说来,“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是陈云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参加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正如陈云1990年评价“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时所讲到的那样:“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3]P372“交换、比较、反复”思想方法从根本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上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刘家栋.陈云与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下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辩证法陈云事物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美好的事物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奇妙事物用心看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