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前台湾政要题跋的民国人物传记——读《谭延大传》有感

2011-08-15 00:43李艳红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全书辛亥革命孙中山

★ 李艳红

一、体例结构新颖,分节独立成章却又连续不隔。全书分三十章,每章用两个工整的四言句成题,概括性强,令人一目了然。每章读下来,都是传主一段相对完整的人物经历,有似章回体小说,引人入胜又有据可查,出处清楚,可见作者对于传主一生了然于胸,显示出高超的资料驾驭能力,而这是一部传记作品成功的首要条件。全书人物以时段为经,以重要政事为纬,纵横交错,线索井然,是一部逻辑思路十分清晰,人物经历异常鲜明的传记作品。

二、实事求是,较准确地评判谭延闿的历史功绩与是非功过,且不乏新识。全书既不像以往一些文章和著作只关注谭延闿的政治态度,简单地把他斥之为军阀,也不以重新评价、全面评析为由,矫枉过正,一味拔高。对于谭延闿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言行、三次督湘的政绩、大革命年代的作为以及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不溢美,不掩恶;不拘泥于成见,也不苛求前人。在史实与理论的结合上符合情理,并不乏作者新识,从而对谭延 的作为、思想有更准确、更真实的把握。如对于辛亥革命后焦达峰、陈作新之被杀与谭延闿的关系分析上,作者认为,“谭延闿与焦、陈被杀存在着密切联系”。作者深入分析了武昌起义后,立宪派(谭延闿)与革命派(焦、陈)争权导致焦、陈之被杀这一初始源头谭延闿是始作俑者,焦、陈之被杀作为一重要事件必经严密谋划和准备,凶手梅馨等下级士兵不获得上头人(谭延闿)的首肯、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以及焦、陈被杀之后,梅馨并未受到惩处反受嘉奖等后续事宜来分析,谭延闿对此事应是难辞其咎。作者的分析可信度高,符合逻辑,给人以启发。

本书通过大量事实和充分论证,认为谭延闿在南昌的行动是自由的,在迁都之争中他正是站在南昌方面,而这正是他两边不得罪人,更是不敢违忤蒋介石的任何重大意见的体现。类似这样的史评为全书增色不少。

三、对传主的主要作为有一个全面的展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学界对辛亥革命必然有更高的关注。而《谭延闿大传》告诉我们,他与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竟有如此深而密切、复杂的关系,读后必将使我们恍然大悟:直接引起辛亥革命这场大火的湖南保路运动的领导人是他;湖南是武昌起义的“首应之区”,而保护湖南革命党人,使湖南的起义领导人未被捕杀的是谭延闿;武昌起义后,第一个通电拥护孙中山回国的地方都督是谭延闿;焦、陈被杀后,继任湖南都督,稳定辛亥革命中的湖南局势的是谭延闿;积极推动广西、福建等省独立的是谭延闿;在孙中山最困难的关键时刻,放弃省宪自治主张,追随三民主义,给予广州革命政府极大支持的也是谭延闿。因而,谭延闿是辛亥革命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的人物。这无形中也呼应了近年来关于革命和与改良的关系讨论,是对以往重革命、重起义轻政权建设、轻社会发展的观点矫枉,却并不“过正”。

四、不回避传主的重大转变,能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对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活动分段进行了评价。本书深刻剖析了谭延闿一生政治立场三大变化(从立宪到赞成革命,从放弃省自治到追随孙中山,从与汪精卫合作到与蒋介石同盟)的原因,直面难题,丝毫不避重就轻。作者能做到历史地看问题,突破了以往简单定性的局限,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如在评价谭延闿的政治表现时,注意时局的转换,社会主要矛盾的易位以及阶级关系的重构,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分析谭延闿从清末翰林到立宪首领,从首倡省宪自治到追随孙中山三民主义,从容共、联共到附蒋反共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揭示了其背离国民革命,由进步走向反动的演化过程。

五、资料丰富,取舍精当,不枝不蔓,并做到了以传带评,寓论于史。据了解,作者为详细占有史 料,在国家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师 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所有的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系统中,查阅、收集 了关于谭延闿的各类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报刊报道、回忆文章、专著、论文等近300万字。通过对浩繁零乱的史料去粗取精,释疑梳理,写成了这本32万字的人物专著。这既反映了作者脚踏实地的作风和态度,更使得该书利用了不少新资料,突破了以往许多 研究者没有接触到的或研究较少的问题,如谭延闿的友情、亲情 等,在该书中都首次作了认真的 探索和描述,既保证了该书的学术性和内容的可信性,又增加了可读性。同时可贵的是,全书既注意避免史事的陈述罗列,又防止抽象的演绎推理;注意从材料中引出结论,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做到史论结合。

猜你喜欢
全书辛亥革命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图片资料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