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素芳,王艺平
(晋中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030600)
语言元功能思想对语篇分析的指导意义
冯素芳,王艺平
(晋中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030600)
Halliday指出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决定了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各种功能。这些功能就是语言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语篇中,不同的功能通过不同的子系统得以体现。本文通过对及物性、语气、情态和主位系统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分析,指出语篇是如何通过这些系统实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旨在说明语言元功能对语篇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功能;及物性;语气;情态;主位;语篇分析;指导意义
哈里斯(Z.S.Harris,1963)认为,语言不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以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麦卡锡(M. McCarthy,1994)指出,语言的研究和描述应以语篇为单位来进行。我国的学者黄国文指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胡壮麟教授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由此可见,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按照语言系统的规则构成的语言符号的有机结合,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衔接、逻辑连贯,传递一个完整的信息。语篇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语篇与语境的关系密切,语篇产生于语境中,又在语境中得到解释。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的确定离不开语境,同一语言单位在不同语境中会具有不同的意义。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讲是实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语言潜势系统网络。语言的交际是通过语篇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句子实现的。语篇不是大于句子的语法单位,也不是段落,而是一个语义单位。韩礼德(M.A.K. Halliday)和哈桑(R.Hasan)(1985)认为语篇是具有功能的语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统一体,语篇具有篇章性(texture)。任何一个语篇都是通过语言的三大语义功能将语义系统实现化的。语篇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具有完整性和依赖性。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就是对以交际为目的的语篇所作的语言及交际功能的分析,科学地、系统地分析语篇中语言要素是怎么产生意义的、并识别语篇中的结构模式和限定这些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要实现对语篇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语篇的表层意思,而且要去理解语篇的深层涵义。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思想给我们提供了理解语篇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这样或那样的功能。韩礼德认为人们对语言的要求是由语言的性质所决定的,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这种功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也就是,人类使用的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些功能就构成了人类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客观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功能,包括经验(experiential)功能和语言的逻辑(logical)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语态(voice)和归一度(polarity)来体现。其中,在英语中,及物性的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各个过程涉及到了三个组成因素:过程、参加者(pau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及物性系统共有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 (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物质过程表示动作者做事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 “感觉” (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可分为 “归属”(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两类;行为过程指生理过程,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言语过程是人们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存在过程是表示事物存在的过程。
人际功能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其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它是讲话者使用语言参与交际活动的功能,是其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讲话者的言语角色有两个最基本的任务:给予和求取。人际意义主要是通过语法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的。
语篇功能是指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即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很好地组织好信息,清晰地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并且能体现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包含三个系统:主位-述位系统、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统和衔接系统(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1989)。
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存在于成人的交际语言中,说话者总是在通过连贯的话语(语篇功能)同他人进行交际(人际功能)的同时,反映周围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概念功能)[5]。语篇是在语言参与者的交际目的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从整个语言体系中作出选择的结果。韩礼德(1971)提出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作者个人对语言功能多样性的探索,因此,对文体的研究可以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来进行。这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就组成了文本分析的首要研究对象,“它们之间交叉共同形成一个具有独特特点的语篇整体”。系统功能语法试图解释语言中的任何一个成分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的功能。我们可以利用系统功能语法来进行语篇分析。下面,笔者以《现代大学英语》中的部分语篇分析为例,主要从语篇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主位系统来探索语言元功能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一)从及物性系统分析
《现代大学英语》第六册第八课《献给艾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杰弗逊镇的南方贵族艾米丽·格里尔森小姐的悲惨一生。小说的叙述进行了许多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的描写,这里我们选取一些语篇对其进行宏观上的及物性过程分析。
例 1:Now and then we would see her at a window for a moment,as the men did that night when they sprinkled the lime.
例 2:Now and then we would see her in one of the downstairs windows— she had evidently shut up the top floor of the house—like the carven torso of an idol in a niche.
这两个句子是心理过程的“感觉”的心理活动描写,感觉者(senser)都是we,即小镇的人们;现象(phenomenon)都是her,即艾米丽小姐;环境都是艾米丽家的窗前。这样的描写表明艾米丽小姐是被小镇的人们看成了“偶像”,其偶像身份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这样的心理过程揭示了南方人在遭到战败的打击之后,对战后的生活感到无比的绝望,沉浸在对南方辉煌历史的记忆之中。为此,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某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为南方的传统树立一个丰碑。镇上的人们出于自己心理的需要,选择了在当地曾经颇有声望的贵族格里尔森家族的艾米丽小姐作为他们的偶像,视其为荣誉和精神的化身。尽管窗前的艾米丽孤独而凄苦,其遭遇令我们无限同情,但杰弗逊镇上的人们却只把她看作是供他们瞻仰的 “神龛”里的“神像”。由此看出,艾米丽完全是一步步地被镇上的人们推上“神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
例3:At first we were glad that Miss Emily would have an interest,because the ladies all said, “Of course a Grierson would not think seriously of a Northerner,a day laborer.”But there were still others,older people,who said that even grief could not cause a real lady to forget noblesse oblige—without calling it noblesse oblige.They just said, “Poor Emily.Her kinsfolk should come to her.”
这个语篇描写艾米丽恋爱之后,镇上人们的反应和议论,主要突出了概念功能的言语过程。这里,“讲话的内容”(verbiage)以否定词 “not”明确表示否定意味或使用含有否定意义的词 “poor”表达否定意味。这表明无论是镇上的女人们还是那些老人们对艾米丽和拿日工资的北方佬的恋爱都持有坚决否定的态度。在一个封闭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小镇里,艾米丽和荷默的“门不当,户不对”的跨越等级的恋爱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人们对二人恋情的评判掺杂了历史的悲情。他们不想让自己树立的南方传统的丰碑就此消失,不想让南方再次被北方征服,所以镇上的人们都一致反对艾米丽对幸福的追求。
(二)从语气系统分析
语言的人际功能除了表示讲话者的态度和推断之外,还表示交际角色关系,即在交际过程中讲话者或听话者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讲话者不断地改变其“言语角色”(speech role),但主要担任的是给予和求取。交际中的“交流物”(commodity exchanged)要么是物品和服务,要么是信息。交际角色和交流物的结合可以产生四种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 一般来讲,表达陈述的是“陈述”语气,表达提问的是“疑问”语气,而“命令”通常是由祈使句来体现,但含有“意态”(modulation)的疑问句或陈述句也能体现命令语气。这里我们以 《现代大学英语》第六册第七课《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为例对其语气系统进行分析。
作为公开的政治性演讲,受到当时国内、国际局势的影响,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从演讲的角度和语气都有别于其它演讲。演讲中肯尼迪除了陈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明确树立自己的总统权威外,还需要不露痕迹地拉近自己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以便确立良好的关系,保证演讲的信息在最大程度上被听众所接受。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的总统就职演说总共有52个句子,其中陈述句为36句,占总数的69.2%,祈使句有14句,占总数的26.9%,疑问句只有2句,占总数的3.8%。演讲中,肯尼迪是发话者,主要在向受众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起到劝说和鼓励的功能,因此陈述语气的使用很突出。祈使句的意义一般包括:命令、要求、劝告和请求,但在政治性演讲中更多地用来表示劝告、敦促、激励、邀请和建议等。肯尼迪使用祈使语气主要是向受众进行直接的呼吁,敦促世界各国为和平而努力,并规劝新独立国家维护自己的自由,不要与苏联为友,同时激发国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热情。演讲中使用了两个疑问句,但发话者的意图却是通过疑问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演讲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从情态系统分析
情态指讲话者对话语中的概率或频率、义务或意愿所作出的判断。情态系统是人际功能的重要语义载体,它涵盖了归一度的两极之间的意义领域。[3]在命题中,它体现为可能性和通常性,称作情态;在建议中体现为责任和倾向性,称作意态。
情态系统不仅可以界定讲话者与受话者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更表明讲话者对命题真实性的评价和对其责任和义务的态度。肯尼迪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情态几乎全部使用情态动词来表达。情态动词的出现次数分别是:“can”13次,“will”7次,“may”3次,“would”2次,“must”1次。大量使用“will”、“can”、“may”等中低值的情态动词目的是创造一种友好的氛围,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国民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承诺,向国民表达自己对未来充满自信和憧憬,激励国民采取行动,团结一致,奋发图强,达到感召的效果。
(四)从主位系统来分析
讲话者如何组织信息,构建语篇属于语篇功能的范畴。同衔接系统和信息系统一样,主位系统也可以实现语篇功能。韩礼德(1985/1994)指出:一则信息是由主位和述位一起构成的,主位是小句组合的基础,是信息的出发点。刘辰诞认为主位是句子或小句的开头成分,是作者所要突出的成分,句子就是围绕其组织起来的。功能语法理论认为,主位是小句中处于第一位置的成分,其余成分都是述位。当小句主位的成分也是小句的主语时,它就是“无标记主位”(unmarked theme);当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时,它被称为 “有标记主位”(marked theme)。下面我们以《现代大学英语》第六册中加拿大小说家爱丽丝·门罗的Nettle中的一个片段为例进行分析:
Stooping,butting his head through the weeds and against the wind(T),/Mike got around in front of me,all the time holding on to my arm (R).Then (T)/he faced me,with his body between me and the storm(R).He (T)/said something, right into my face,but(T)/I couldn’t hear him(R).He(T)/ had hold of both my arms now(R),and (T)/he worked his hands down to my wrists and held them tight(R).He(T)/pulled me down—both of us staggering,the moment we tried to make any change of position—so that we were crouched close to the ground(R)…Then(T)/he released my wrists and clamped his hands on my shoulders(R).His touch(T)/was still one of restraints more than comfort(R).
从语篇的分析来看,无标记主位占主导地位,有标记主位主要是then,but和and等表结构和连接的成分。从主位结构可以看出作者关注的焦点信息是在暴风雨中,Mike为保护“I”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有标记主位是为了保持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为了保证语篇信息交流的畅通,在语篇信息的安排组织中要求交际者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信息编码原则,通过一定的方法,凸显新信息,可选择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使用标记主位。从主位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有关中心内容的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发现讲话者的起点是什么,传递哪些相关信息。
语言元功能思想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是对语言完成的无限可能性的功能的一种抽象的概括。元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语言功能的不可分割性。在语篇分析过程中,三个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现语篇的意义。语篇功能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集中体现,使作为观察者的讲话者的“意义潜势”同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及社会和角色关系结合为一体。
语篇模式的选择受到主题表达的制约,对理解语篇的实质有一定的帮助。系统功能语法试图对语言中的任何一个成分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的功能进行解释,是语篇语法。在语篇研究中,通过元功能分析可以清晰地展示人们究竟是如何根据语境在及物系统、语态系统、归一性系统、语气系统、情态系统、主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系统等中选择语言形式,以表达相应的意义,从而使语篇和语境联系起来实现语篇意义。把元功能思想引入语篇分析有助于使读者了解语篇的构成不是词汇和语法结合的结果,而是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的选择过程。每个语篇都有一定的意义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语篇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意义,促进读者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潜能的发掘和对语篇赏析能力的提高。
对语篇进行元功能的分析,不仅可以很好地阐释许多传统语法无法解释的语言问题,使读者对语篇结构和语篇功能有更深的认识,帮助读者结合语境深层地理解语篇语言表达的意义,还能使读者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总之,语言的元功能思想对语篇分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言元功能思想在功能语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新的分析视角。语言元功能主要凭借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中的不同的子系统实现语篇的意义,通过对语篇进行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主位系统的分析的实例,本文笔者证明语言元功能对语篇分析的可行性,指出语言元功能思想对语篇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09083)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199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3]姜雪,刘薇.从语言的元功能看政治演讲——以奥巴马2008年大选获胜演说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60-365.
[4]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