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亚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44)
浅谈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李晓亚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44)
本文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和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针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积极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德育;挑战;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确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工程”。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学校内、外的环境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思想活跃、百态纷呈,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挑战,如何搞好高校德育创新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社会问题。如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水体和空气的污染,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容易导致人们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挑战。目前,上网对学生来说已经是生活学习的一部分。网络具有广泛性、交互性、渗透性的特点,给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全面提高提供了途径。但网络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网瘾和由此而产生的自杀、猝死、抢劫、强奸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西方文化主导,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在信息多元化的条件下,培养我们的学生既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能够使他们学会分辨、学会吸收,这是一个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导致了部分青年的政治信仰危机,使部分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部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淡薄,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享乐、色情、暴力等西方不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必将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市场经济提出的新挑战。当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和创造热情。但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避免个人主义的膨胀,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五)学校内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本身提出的挑战。原有的学生工作机制、工作模式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学生群体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小型化、分散化,怎样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挑战。
学校德育要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必须全面推进德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
教育价值的科学定位,不单是定在专业知识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提高上。传播知识与技能,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教育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与高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是合格的新一代的重要标志,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年一代,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崇高目的。
(二)推进德育创新
1.转变德育观念
(1)树立“大德育”观念,实现由“小德育观”向“大德育观”的转变。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德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树立“大德育”观念,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德育合力,逐步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2)由单纯的灌输教育向辨析式教育的转变。信息社会,学生所面对的信息量急剧扩大,一方面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单纯说教,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混杂信息,他们眼花潦乱,无法辨别,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这就要求德育要从过去单纯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引导为主的辨析式教育。
(3)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高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正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与此相对应,德育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德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面向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机制,为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服务。
2.创新德育内容
(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国际联系和交往会大幅增加,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始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头等使命,从而让学生明确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
(2)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德育工作需要拓宽视野,加强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把对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有用的知识,对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食粮,都吸引到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有效促进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3)突出主旋律教育,就是要高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学生、武装学生。
3.创新德育方法
(1)开辟德育新途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焦虑紧张、心理障碍。要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2)开创德育新渠道。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渠道,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学生浏览和学习校内、外先进人物和事迹,学生间平等的网上沟通和交流,专职德育工作者开通博客、微博及 QQ聊天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利用网络,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3)强化德育实践环节。通过改革高校德育工作脱离实际,侧重理论的情况,不断强化德育实践环节,让德育活起来,开放德育活动课,增强可操作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情境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良好局面。
4.创新德育载体
高校德育载体的创新要坚持三个结合:
(1)全面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既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要求出发,把德育渗透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全覆盖的教育载体;又要抓好思想政治素质专题教学和活动的开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方案,做到情理交融,使这种专题性的教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类学生社团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形成集中式和分散式的教育载体。
(3)现实化与虚拟化相结合。在以有形教育阵地如报纸、橱窗等现实教育载体为依托的同时,积极建立网上教育阵地,运用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开辟新型教育空间,使学生可以隐匿真实身份的条件下,充分实现思想碰撞,提高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
5.创新德育机制
(1)领导体制。高校首先要建立起决策、管理、操作三个层次,党政两条线齐抓的德育工作思路。校长亲自抓,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实行责任制,把德育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日常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中。
(2)教育机制。德育工作从总体上讲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校内外各个方面都应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全体教师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主体。
(3)保障机制。这是服务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和顺利实施的保证。第一,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第二,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在保障机制中,队伍建设是根本,经费投入是保证,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4)评价激励机制。创新德育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实质是创新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创新应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来抓。
(5)督导机制。一是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建立的督导机构。对各高校开展德育工作进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总结交流和推广好的工作经验,从而推进整体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校内督导机制。应侧重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好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整理,从而自觉探索德育的工作规律。
(三)继续加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研究现实,了解形势,进而掌握新问题,拓展新思路,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对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要做实事求是的调研分析、得出结论,不断指导和完善高校德育工作。
总之,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育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其中最首要的工作是创新,抓好了工作的创新,将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全社会,尤其是高校要立足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育人实效,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道德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长才。
[1] 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 郭健彪.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价值冲突及应付策略[J].世界经济学,2001,6.
[4] 戴木才.论德性养成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5] 汪志强.全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8.
[6] 张顺喜.加入WTO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与应对[J].探求,2000,5.
[7] 韦绍福.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挑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6.
[8] 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
On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University’s Moral Education
LI Xiao-ya
Reviewing the social reality and current status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poses countermeasures taken to carry forwar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pe with curr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it.
moral education;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G41
A
1008-7427(2011)04-0055-02
20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