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痛点阻滞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跟骨骨刺所致足底疼痛120例

2011-08-15 00:49:03李高桥马瑞敏刘建军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腱膜骨刺针刀

李高桥,马瑞敏,刘建军

(牡丹区中心医院,山东 菏泽 274014)

局部痛点阻滞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跟骨骨刺所致足底疼痛120例

李高桥,马瑞敏,刘建军

(牡丹区中心医院,山东 菏泽 274014)

目的 探讨痛点阻滞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跟骨骨刺所致足底疼痛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足跟骨刺所致足底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并对其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0%,总有效率99.10%;对照组痊愈率41.60%,总有效率8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骨刺所致足底疼痛采用痛点阻滞配合针刀松解优于物理疗法联合药物治疗。

跟骨骨刺/治疗;痛点阻滞;小针刀松解

跟骨刺所致足底痛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本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本症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1]其疼痛特点为足底疼痛,晨起或歇息后行走疼痛加重,略行走一段路程疼痛反而减轻,足底按压剧痛。此病又是治疗学上的疑难病,常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及工作带来不便。采用痛点阻滞联合针刀松解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将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两年间跟骨刺患者120例,年龄36~65岁,其中男51例,女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史及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足跟下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着地时较重,行走片刻后反而减轻。均经足部X光片证实,足跟结节处有鸡嘴样骨刺生成.跟结节处压痛明显,并排除足底滑囊炎、脂肪垫炎及跖腱膜炎所致疼痛,其中糖尿病患者血糖>6.5mmo1/L不在治疗范围.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痛点阻滞配合针刀松解。首先让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踝关节前缘垫一枕头,足跟朝上,将足垫稳,寻找足底压痛点,一般压痛点为足骨前缘略偏内侧跖腱膜附着点处,并参照X光片,此处即骨刺生成处。痛点用龙胆紫做标记,碘伏局部消毒三遍后铺洞巾,首选疼点阻滞,取10ml针管抽吸药物VB12500μg、VB6100mg、强的松龙25mg、2%利多卡因3ml共7ml混合液,用4cm长5号球后针头痛点处垂直进针约2.5cm深,触及跟骨前缘结节处推药2ml,然后调整针头方向向前探测。待针头脱离骨面并有韧性组织有吸服针头棒感觉即为跖腱膜与跟骨结节联结点,此时边进针边推药并穿过跖腱推药2~3cm出针。然后取3号针刀刀锋与足纵轴平行,按原进针点垂直刺入皮肤,直达骨面,探及跟骨结节顶点跖腱膜附着点处即为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四、五下即可出刀,创可贴覆盖创口。然后术者握住患足用力使其背伸,右手拇指向足背方向推顶跖长韧带和跖腱膜二次结束。一次治疗未愈再次治疗可间隔5~7d,最多治疗三次。对照组采用局部理疗如超短波及中药离子导入并口服药物如骨刺平片,布洛芬等治疗,每天理疗一次,每次时间40min,10d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均经半年随访.

1.3 疗效判定 每次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总分10分)。分治愈:(VAS<1分),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行走自如,足底按压无疼;显效:(VAS 1-3分)临时症状与体征基础消失,行走足底略感不适,足底按压有轻微疼痛;有效:(VAS 3~5分)临床症状与体征较前减轻,行走足底轻微疼痛,足底按压疼痛,平时无需口服药物;无效:(VAS>6分),治疗前后临床体征、症状无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跟骨刺患者VAS评分 治疗组60例,疼痛评分(VAS)6~8分者29例,8~10分者31例;对照组60例,VAS 6~8分者28例,8~10分者32例。VAS 6~8分组间比较 P>0.05,8~10分组间比较P>0.05。所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2.2 治疗后两组结果比较 治疗组痊愈48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3%。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5.00%。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均降低,治疗组痊愈率为80%,总有效率99.1%,对照组痊愈率41.6%,总有效率85%,差异有显著性。无效率治疗组占1.6%对照组占15%,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跟骨刺是导致跟痛症的主要病种,根据X片所示,跟骨结节处形成骨刺方向一律是朝向足前方指向足尖部,而此处即为跖长韧带和跖腱膜的附着点,由此可断定骨刺形成的原因为跖长韧带跖腱膜在此处受到持续牵拉从而导致韧带腱膜的挛缩,至使韧带腱膜的纤维可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了强加此处的强度,防止被拉断,就使附着点不断钙化和骨化,从而形成骨刺[2],造成足底顽固性疼痛,尤其是晨起或休息后再开始走动时疼痛更加剧烈。此病理疗口服药物效果均不明显,采用痛点阻滞联合针刀松解,其机理为所用麻醉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类药物起到消炎、止痛、营养神经之功效,进而改善由腱膜挛缩造成的缺血状态,减轻炎性反应[3-4],再配合针刀松解,疏通切断部分挛缩的腱膜组织,铲磨削平骨刺尖部,从而缓解挛缩腱膜的紧张状态,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阻断疼痛之根源。本方法见效快,治愈率高,患者乐于接受.

[1]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85.

[2]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66:242.

[3]李延厚.硬膜外腔复合液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100.例疗效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1966,(12):53.

[4]宋文阁.疼痛诊疗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63.

R45;R681.8

A

1008-4118(2011)04-0045-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1.04.17

2011-10-05

猜你喜欢
腱膜骨刺针刀
SMAS综合除皱术
上睑睑板前组织结构研究进展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骨刺”听起来很吓人
浑身骨刺的肯龙
左侧胸大肌多止点变异一例
解剖学杂志(2020年1期)2020-03-07 05:58:46
帽状腱膜改良缝合法的临床应用
肯龙的凶悍骨刺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
法医学杂志(2015年4期)2016-01-06 1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