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梅,马继永
(牡丹区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克林霉素(clindamycin)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其抗菌活性较林可霉素强4~8倍。自1970年在我国上市,由于其抗菌谱广,剂型多样,使用方便,且无需做过敏试验,因而临床应用较多,尤以基层医院偏多,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道亦较多。现在已经形成共识:如果过量使用、超范围使用、输液不规范、在没有正确权衡利弊的情况下使用,克林霉素对患者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1]。本文通过检索分析最近五年的文献。以期对克林霉素的安全性进行探讨,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利用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我们搜集了2006~2010年国内专业医药期刊中最新报道的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的典型案例与论述,在此作如下分析报道。
共检索出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相关病例519例,其中个案报道294例,医疗单位分析报道52例,综述报道168例,其他5例;相关病例报道时间起止为1994~2008年。
按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标准。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共147例,男女比例为66:81,年龄9~81岁,口服静注比例17:91。不良反应涉及系统损害症状统计分析。
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系统损害分析发生皮疹、瘙痒、红肿、红斑者占14.04%;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伪膜性肠炎、肝功能异常、黄疸者占23.53%;发生血尿、蛋白尿、肾脏损害者占8.04%;发生大汗、胸闷、心悸、心慌、呼吸困难、紫绀者占32.75%;发生晕厥、听觉损害、抽搐者占7.60%;发生哮喘、喉头异物感占1.17%;发生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溶血、白细胞减少者占1.75%;发生心率失常者占5.41%;发生视力下降、味觉障碍、口唇麻木者占5.70%。
个案报道中,过敏性反应列为首位,占32.75%,是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多发症状,连同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症状都应重点监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通报,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高热、寒战等。泌尿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急性肾功能损害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剥脱性皮炎等。其他损害包括抽搐、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晕厥、白细胞减少、溶血、腹痛、低血压、过敏性紫癜、耳鸣、听力下降等。
治疗原则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纠正酸中毒、进行病原治疗、并发症处理及对症处理,并密切配合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输液护理、健康宣教。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甲强龙、异丙嗪、氯雷他定、甲氧氯普胺等;严重患者,如过敏性休克、肾衰竭等通过抗休克、透析、护肾等治疗后亦可恢复[1]。
3.1 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关系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这个结果也与其他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趋势一致。年龄段在50岁以上患者占43.52%(47/108),可见老年患者易发生克林霉素ADR[2]。
3.2 不良反应和用药途径关系 克林霉素的使用以静脉给药为主,其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静脉注射给药中[3],提示临床上应注意合理的投药方式,如有可能应选择口服给药。口服、肌肉注射或外用克林霉素均可引起皮疹、荨麻疹、瘙痒、高过敏性反应等。
3.3 不良反应与林可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关系 何玉明调查分析,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13.56%有过敏反应史,27.12%的患者并无既往过敏反应史,另外59.32%患者过敏反应史不详[5]。何东报道:青霉素和(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占到有过敏史的患者的63%[2]。
3.4 良反应与用药时间关系 李秀银等报道[4]:ADR发生在首次用药过程中,大部分发生在用药的前1h内,该时段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抽搐、呼吸困难。病例ADR发生在连续用药2~10 d内,最慢的为用药后12 d,该时段多数病例表现为皮肤、消化系统损害,血尿、高热等。因此,医务工作者应重点观察患者首次用药后1 h的临床反应,并且有必要在连续用药时还应注意其迟发性不良反应,以免与患者病情相混淆,延误治疗。
4.1 克林霉素不良反应机制 克林霉素抗菌谱与林可霉素同,但抗菌活性较强,克林霉素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约90%),进食对吸收的影响不大。克林霉素在胎血中的浓度比林可霉素大,在乳汁中的浓度可达3.8μg/ml。蛋白结合率高(90%)。口服的达峰时间为0.75~l h,T1/2为2.4~3 h,小儿为2~2.5 h,肾功能减退时稍延长,为3~5 h;24 h内约10%给药量以活性成分由尿排出,其余以不具活性的代谢产物排出,致血尿可能与高蛋白结合率有关;使用克林霉素后,肾小管及肾间质会发生病变,提示克林霉索可能致急性间质性肾炎,这可能是造成肾损伤的主要原因[3]。
若其与一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用时,便会相互竞争,导致该药和联用药物的游离成分增加,血浆浓度上升,引起药理作用增强,同时也造成毒副作用及ADR发生率升高。此外克林霉素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而且有多个作用部位,对突触前、受体、通道及肌肉均有阻滞作用。在联合用药中应避免与麻醉药、肌松药、镇痛药、催眠药、镇静药和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及某些抗生素等并用。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加强监测,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的发生[3]。
4.2 减 少克林霉素不良反应
4.2.1合 理用药
4.2.1.1.克林霉素一般用于青霉素和头菌抱菌素无效者,对于普通感染一般不作首选,因此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不可出现国家中心数据库中存在的因病毒感染使用克林霉素注射剂的超适应证情况。尽量使用口服或外用制剂,减少静脉注射用药,医护工作者密切观察患者首次用药后1 h的临床反应。
4.2.1.2 询问患者用药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用本品时宜慎重,尤其是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者应注意用药的个体化,密切观察[3]。严格对老人、儿童患者的用药,尤其儿童患者不能存在超剂量用药现象。克林霉素为妊娠期B类用药,可随乳汁分泌,因此,孕妇及新生儿不宜使用,当确有用药指征时,要中止哺乳并充分权衡利弊。注意克林霉素用药期间的联合用药,并在联合用药时格外重视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4.2.1.3 使用时应防止剂量过大,以1次0.3~0.6 g为宜;静脉给药时浓度不能过高,1次剂量稀释液宜100~200 mL;静脉滴注时间在0.5~1 h;疗程不宜过长,一 般7~10d 。
4.2.2 不良反应对症治疗 在使用克林霉素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积极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纠正酸中毒、进行病原治疗、并发症处理及对症处理至关重要。同时,密切配合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输液护理、健康宣教[6]。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须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地塞米松等并施以有效抢救措施。严重患者,如过敏性休克、肾衰透析、护肾等治疗后亦可恢复[7]。
4.3 建议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各方加强临床合理使用克林霉素的教育与宣传,充分告知医生和患者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避免此类严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重复发生。
[1]张亚同,刘志军,孙春华等.克林霉素不良反应12年综合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5(1):51-52;46.
[2]何东.108例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0,7(2):141-142.
[3]丛军兹,方阳,黄琳.克林霉素不良反应5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938-2938.
[4]李秀银,王月兵,李明川.克林霉素不良反应评述[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21):21-22.
[5]韩志云.克林霉素不良反应17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0):102-102.
[6]杨安萍,张春艳,杨波..22例克林霉素不良反应抢救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8,32(7):549-549.
[7]何玉明,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