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本与汲古阁本《拜月亭》之比较

2011-08-15 00:42凤,高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戏曲舞台

赵 凤,高 新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嘉靖本与汲古阁本《拜月亭》之比较

赵 凤,高 新*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拜月亭》是宋元南戏的重要剧目,通过比较嘉靖《风月锦囊》选本同明末清初《六十种曲》选本,发现在曲辞、宾白、情节结构、人物角色行当方面都存在差异。通过对差异的分析,窥探《拜月亭》剧目在明代的发展和演变,进一步了解明中后期南戏的演变轨迹。

《风月锦囊》;《六十种曲》;《拜月亭》

《拜月亭》是宋元南戏的重要剧目,被称为“四大南戏”之一,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语言风格都体现了南戏的发展水平。它主要是演蒋世隆和王瑞兰患难姻缘的故事,金末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王瑞兰于兵乱中与母失散,邂逅书生蒋世隆,发生爱情。后遭王镇反对,被迫分离。蒋世隆之妹瑞莲在逃难中与兄失散,却巧遇王母,被认为义女。王瑞兰不忘蒋世隆,借烧香拜月为蒋祈祷,瑞莲始知本为姑嫂。后蒋世隆与结义兄弟陀满兴福分中文武状元,王镇招文武状元为婿,最终夫妻兄妹团圆。

目前《拜月亭》所存刊本12种及多种地方剧本[1],《风月锦囊》[2]是现存最早的《拜月亭》选本,重刊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关于初刊何时尚未明确,其所刊为当时《拜月亭》的舞台演出史料。《风月锦囊》所选《拜月亭》中十出,现存九出(《推就红丝》缺),反映了明中叶《拜月亭》流传状况。

《六十种曲》[3](又称汲古阁本)是明末藏书家毛晋于明末清初分六次刊刻的南戏和传奇的戏曲本,在《六十种曲》每套第一种扉页都有“绣刻演剧十本”的字样,可见《六十种曲》也是作为舞台记录本出现的。《六十种曲》中改《拜月亭》为《幽闺记》,共保留全本40出的内容。本文通过对明代《拜月亭》这两个舞台演出本的对比分析,力求进一步了解明中叶后期《拜月亭》剧目的发展状态,窥探明中后期南戏的发展和演变。

一、曲辞、宾白的比例之差异

从《拜月亭》的两种戏曲选本来看,《风月锦囊》更重曲辞的运用,《六十种曲》更重宾白的书写。《招商协偶》一出在全剧中是重头戏,讲述蒋王二人住店后,蒋世隆要求做夫妻,而王瑞兰百般推脱导致矛盾争端。《风月锦囊》共用7支曲牌,《六十种曲》共用19支曲牌。两本对比,曲牌所用不同出现在店主夫妇劝和蒋、王之处。

嘉靖本中用《皂罗袍》一曲,分别为蒋世隆、王瑞兰和店主婆所唱,生旦分别向店主婆诉说心中之苦,蒋世隆埋怨王瑞兰的忘恩与失信,王瑞兰则碍于礼教约束不肯屈从,最终由店主婆的说合两人成为夫妻。《六十种曲》中用《太平令》、《前腔》、和《扑灯蛾》、《前腔》四曲,同为蒋王和店主所唱。但是中间加入了大量的宾白,争吵的原因和劝和的唱词都是用宾白所叙述出来的。

嘉靖本《皂罗袍》一曲唱词体现王瑞兰的拒绝是出于对礼教的束缚而不是情感的缺乏,最终在不违礼的情况下追求爱情。这样观众所看到的王瑞兰既有大家闺秀的矜持又能勇于追求爱情,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汲古阁本在店主婆劝和处加入大量的说白,讲到“况急遽苟且之时,倾覆流离之际,失母从人二百余里,虽小姐冰清玉洁,惟天可表,清白谁人可信?是非谁人与辨?正所谓昆冈失火,玉石俱焚。”还有“倘遇不良之人,无赖之辈,强逼为婚,非惟玷污了身己,抑且所配非人”[4]。

在传统戏曲中存在着两种语言形式——曲辞和宾白。大凡人物抒发胸中之喜悦或怨怒,摹状眼前的场景,讲述一段零丁飘摇或官运亨通的身世遭遇时,人物的语言多以诗体的曲辞为主,这种话语的直接接受对象往往是台下的观众,是演员内心情感的抒发。宾白多为剧中人物的对话,交流的直接主体为剧中人物,是故事情节的推进。汲古阁本加入大量的对白,店主婆与王瑞兰内部交流加强,更加细致动态的为观众呈现瑞兰内心的转变。

两本相比,嘉靖本更侧重的是王瑞兰一个人的倾诉,其剧场交流源自瑞兰与观众,观众从其唱曲中这一闺阁少女的情感变化:既有对情投意合、两厢情愿的爱情的向往,也有碍于礼教束缚,显得唯唯诺诺。汲古阁本剧场交流既有演员的唱曲之外在交流,也有演员与演员之间的内在交流,这样的舞台交流相对饱满,次要人物店主婆形象更加生动。

《书帷自叹》一出,嘉靖本和汲古阁本同用《真珠簾》和《月上海棠》两曲,不同的是嘉靖本《月上海棠》曲牌的前一部分与汲古阁本唱词相同,后面则增添了一支曲词“且待时,皇天肯把男儿负?待风雷得迅,稳躍云梯赴选场,指日成名擢高科。换白更绿鹏程远,荣归乡里,显赫门闾。”[5]这一曲的增加说明蒋世隆的志向远大,使观众在一开始就明确蒋世隆的形象,同时也给下文参加科考、考中状元埋下伏笔,前后情节比较连贯。

嘉靖本《拜月亭》以曲辞为主,中间部分曲目穿插少量的宾白,汲古阁本《拜月亭》宾白比嘉靖本的宾白多。从现存最早的元杂剧剧目《元刊杂剧三十种》看,其中绝大数的剧目都是有曲无白的,只有少数剧目有少数宾白。这和嘉靖本的情况类似,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元代剧场演出时,剧目的曲辞是固定、变动不大的,宾白却有很大的变动性。从舞台演出上考虑,演员可以根据场上需要对宾白进行调整,宾白的设计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更适合场上的演出。《风月锦囊》中在少数剧目中有宾白,并且多为连接情节的简单话语。嘉靖本第六出“兴福义认世隆”中《梁州赚》唱辞中“是兴福负恩忘义。尊嫂受礼,谁知此处令完备。”从曲辞的连接上有断裂。此处敷衍的情节为蒋世隆在山寨遇萨满兴福,萨满兴福首次与王瑞兰说话,按常理推测萨满兴福应首先确定王瑞兰的身份,才能开口称嫂。所以在此处该是缺少宾白的描写,在舞台演出时演员绝不会凭空出现此话,多有宾白的补充。而在汲古阁本中此处宾白齐全,情节紧凑,有条理。

从中国传统戏曲的特性看,不同于西方戏剧中对话冲突推进故事情节的演变,中国戏剧是代言体性质的,它更注重的是演员与观众的外交流层次的互动。而曲辞的设置恰恰符合这一特性,多数的曲辞都是剧中人物直接传给台下的观众所听。嘉靖本以曲辞取胜,通过曲辞传递给观众更多的内容和情感,而其所以缺少宾白,并不是由于剧作者的才能所限,更多的是出于对舞台的需要和中国戏曲的独特性考虑。到明代,尤其是文人参与剧本创作以后,经典剧目历经多年的演唱,曲辞更趋向定型和完善。而宾白由于演员自身理解的不同,形式多样。文人往往花大量的力气力求宾白的完美,到汲古阁本中宾白大量增加,曲辞却没有突破。

二、情节结构之差异

从戏曲演出的特征上看,戏曲的舞台时空处理都与它的分场结构有关系,正像李渔所指出的“为一人而设”,且“即此一人之身,至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简言之就是“始终无二事,贯穿止一人”。[6]《拜月亭》中从头到尾就是围绕着蒋世隆和王瑞兰的离合来写,其二人的情感波折是观众所感动和引起共鸣的地方。

嘉靖本九出的剧目都是紧紧围绕蒋世隆和王瑞兰的离合而设计的,以生旦的活动为中心线索,然后辅之其他相关人物的活动,单线发展、内容简练、情节紧凑。汲古阁本的《拜月亭》不仅仅突出了蒋世隆和王瑞兰的活动,还以萨满兴福和蒋瑞莲为副线并且穿插了当时的朝臣争斗及政治变更之事。内容庞杂,关系复杂,多条线索并行前进。汲古阁本多线索的描写,不仅广泛的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百态,还从多侧面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使其达到典型化。但是出于戏曲舞台演出,嘉靖本更易于观众接受,取得很好的剧场效果。

虽然嘉靖本结构上趋于简单化,但从故事情节的衔接看,嘉靖本远没有汲古阁本显得自然和娴熟。例如,嘉靖本第三出写了蒋瑞莲随兄蒋世隆逃难,但第四出蒋世隆只是交待与蒋瑞莲失散了,并没有说明失散后的蒋瑞莲是如何遇到瑞兰母亲,故事情节上连接不紧密,显得脱节。在嘉靖本第七出蒋世隆与王瑞兰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结为夫妻。但第八出开场直接演王瑞兰被父亲王镇带到了驿馆,中间王镇是如何遇到王瑞兰,并且把王瑞兰带走的都没有明确的说明。

从汲古阁本我们可以看出王镇拆散王瑞兰夫妇一出是全剧的关键,不仅塑造了王镇嫌贫爱富的品性,也看出了蒋、王之间情感的深厚,为以后两人拒绝许婚奠定了基础。虽然嘉靖本的简单结构能使观众在舞台演出中很快融入主角的情感变化,但对于次要角色,尤其是对主角塑造起烘托作用的重要配角还是有必要提及的。汲古阁本虽有拖沓啰嗦的地方,但是在故事情节的衔接和铺垫上比嘉靖本则显得出色。

两本不仅在结构上有单线、多线之差异,而且在单出演出形式上也有较大的不同。两本对应的十出相比较发现,汲古阁本《拜月亭》第七出“文武同盟”第十九出“偷儿挡路”和第二十出“虎头遇旧”等都有人物出场的引子,这些引子不仅是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还有对人物个性的烘托。例如在“偷儿挡路”一出,开场的为《高阳台引》“凛凛严寒,漫漫肃气,依稀晓色将开。宿水餐风,去客尘埃。(旦)思今念往心自骇,受这苦谁想谁猜?(合)望家乡,水远山遥雾锁云埋”不仅写出了蒋世隆和王瑞兰在逃亡过程中的恶劣环境,还表现了生存处境的艰难,为突出两人在在患难中相互扶持和建立感情有重要的作用。但嘉靖本多省略引子,直接进入故事情节的表演,这样可以看出汲古阁本更注重剧本场面烘托。

情节结构的组织对戏曲舞台演出有重要作用,李渔讲求作词专为登场并把结构放在第一位。王瑞兰与蒋世隆的离合为全剧的中心线索,在嘉靖本中所选九出都是以王瑞兰和蒋世隆的爱情变化为中心发展。但除中心以外,还须各部分之间相互照应和连接紧密,汲古阁本在故事情节的前后照应和连接中显得比较自然。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嘉靖本还是汲古阁本都注意到结构的重要性,只因嘉靖本所选《拜月亭》时间比较早,情节结构的发展还不成熟,在情节连接上显得较生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人的参与,汲古阁本《拜月亭》在结构设置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相比嘉靖本有很大的进步。

三、人物行当之差异

角色是戏曲舞台演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的分类及出场顺序都影响到舞台演出的水平。嘉靖本《拜月亭》与汲古阁本《拜月亭》在角色体制上也有所不同。

其一,嘉靖本《拜月亭》人物角色前后不一致,汲古阁本比较一致。嘉靖本中蒋瑞莲在《仕女随迁》中角色为“旦”变为后来出场时的“占”,萨满兴福在《文武同盟》中“丑”变为后来出场时的“外”。汲古阁本中蒋瑞莲为小旦角色,萨满兴福为小生角色,前后一致。旦往往扮演剧中的女主角,大多为年轻妇女且都是正面人物,可爱的形象。占即贴旦在徐渭《南词叙录》释云“旦之外贴一旦也”[7]。剧中主要演蒋世隆和王瑞兰的爱情故事,王瑞兰为女主角,从蒋瑞莲的地位分析应为贴更合适。丑是南戏新增加的角色,多扮演滑稽可笑的人物,在戏中制造笑料引观众发笑。外扮演男性形象,在剧中主要是男演员中仅次于生的角色,虽不受年龄的限制,但所谓中、老年人。从角色分析,嘉靖本中的萨满兴福都不符合。而小生后来从生中分化而来,适合扮演生的弟弟或者儿子,由此看萨满兴福更适合小生一角。

其二,在嘉靖本和汲古阁本的对比发现除了生旦角色是一致外,其他角色两种戏曲文本都是不一致。瑞兰母张氏在嘉靖本中为夫,在汲古阁本中为老旦;店小二在嘉靖本中为末,在汲古阁本中为丑;店主婆在嘉靖本中为丑,在汲古阁本中为净;山贼在嘉靖本中为末,在汲古阁本中为净。在早期南戏人物角色多于杂剧,有很多出场人物没有明确的角色名称,多取其身份代替,如儿童称徕儿,老鸨称鸨儿等,所以嘉靖本中称张氏为夫。老旦则是在戏曲充分发展后从旦中分化出来的角色,末扮演男性形象,一般为正面形象,给人稳重之感。显然在剧中店小二扮演的是滑稽可笑的人物,在戏中制造笑料引观众发笑,他更适合丑角色。净所扮演的人员比较杂,不分男女、不分官民和好坏。店主婆为蒋世隆和王瑞兰的成婚发挥很大作用,作为净更合适。山贼虽没有烧杀抢夺但仍不适合多为正面形象的末,净更合适。

综上观之,嘉靖本人物角色安排比较混乱,除了人物出场角色不一致,在人物角色安排上有不妥之处。汲古阁本的人物角色分配和出场更符合戏曲舞台表演,每个人物按其性格有相对应得角色。这说明在明代随着戏曲形式的不断发展,戏曲的艺术体制不断趋于完善,汲古阁本是此时期的代表。

四、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同为舞台演出的文本,不同时期的南戏演出形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曲辞和宾白上,汲古阁本比嘉靖本更注重宾白的描写,讲求文辞的优美和雅化;在结构上,汲古阁本的多线结构比嘉靖本的单线结构涉及社会层面更广,但于舞台演出时空受制则显得拖沓繁琐;在角色行当上,汲古阁本比嘉靖本人物角色设置更加成熟。

究其原因,从嘉靖本到汲古阁本,除了与戏曲自身发展有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后期明代文人学士已参与了南戏剧本的创作,他们所面对的观众主要为文人士大夫,讲求文词雅化,显露宏才博学。并且从传统文人观念看,文人更看重作为“词之余”的曲的抒情性,文人更多的是把戏曲作为和诗一样抒发自身情感和表现文人才能的工具。这说明南戏不但为传奇的出现和发展奠定基础,反过来南戏也受到传奇创作思想的影响。由于文人学士的创作忽略了那些普通民众的接受能力,更使剧本离舞台演出的需要越来越远,逐步趋向案头。

[1]孙崇涛,黄仕忠.风月锦囊笺校[M].上海:中华书局,2000:8.

[2]毛晋.六十种曲(三)[M].上海:中华书局,1958:5.

[3]李渔.李笠翁曲话[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2.

[4]陈多.中国戏曲美学[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10:3.

[5]周宁.比较戏剧学——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叶长海.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J].戏剧艺术,2000:(3):42-52.

[7]齐建华.文学性与舞台性的同构对应[J].艺术百家,1995,(3):20 -26.

A Comparison of the Jiajing Version and Jiguge Version of The Moon Worship Pavilion

ZHAO Feng,Gao Xin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south opera of The Moon Worship Pavil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JiaJing and JiGuGe.We can find that during the lyrics,spoken parts,the structure of plot,the role of figures have difference.When we analyze the different parts,we could cove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Moon Worship Pavil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In order to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of development of South Opera.

The Anthology of Love with Moon;The Opera of Sixty;The Moon Worship Pavilion

I207.37

A

1009-5152(2011)04-0030-04

2011-10-20

赵凤(1986- ),女,广西大学2010级古代文学研究生;高新(1985- ),女,广西大学2009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戏曲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春天大舞台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舞台主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