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莲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差异对比研究及原因初探
——中英文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杨宜莲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汇又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文化差异又会影响词汇的内涵,所以理解不同的文化词汇内涵,对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以对比为研究方法,对中英文词汇文化内涵进行对比,最后以跨文化为视角对其差异进行原因分析。
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词汇文化;文化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简而言之,跨文化交际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所进行的交流。随着政治,经济,教育的全球化,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广泛。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文化差异,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中,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
对比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以及民族等角度进行对比,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不同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苏联语言学家B·Tak指出:“比较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可能甚至是唯一的方法)。”通过对比,我们才能理解不同语言的内涵和文化差异,从而以客观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两种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的非常重要的媒介,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而语言的基本元素又是词汇,所以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一般表现在最基本的语言层面——词汇,所以将中英文的词汇内涵进行对比分析尤其重要。即使是表达同一概念的词,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宗教信仰,因而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也会截然不同。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从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本文将以对比为研究方法,对中英文词汇文化内涵进行对比,最后以跨文化为视角对其差异进行原因分析及对比。
每一个词汇都有它的意义,只有充分地理解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本文将会摘取中文和英文中动物、植物、颜色、数字词汇来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指示意义和不同的联想意义。
在中英文表达中,有的动物类词汇虽然指示意义相同,但是联想意义完全不同。在中文中,“龙”这个单词有着非常积极的含义,龙是“真龙天子”的象征。而在英语中,龙(dragon)虽然和中文的指示意义一样,但是联想意义截然不同,龙是残害生灵的庞然怪物。从这可以看出,有些动物类词汇在中英文中所表达的含义恰恰相反。在中英文表达中,有一部分动物词汇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有一部分相同,也有一部分不相同,比如猫头鹰(owl)这个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联想意义。但是在另一方面,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又有表达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身边站着的就是一只猫头鹰。因此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as wise as owl来表示人的智慧,这说明猫头鹰也是智慧的象征。在中英文表达中,也有一部分词汇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基本相同。比如,“蜜蜂”在中文中是勤劳的象征,在英语中也有这样的谚语,比如:“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这说明在中英文中也有联想意义相同的词汇。
在中英文中,有一些植物类的词汇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基本相同。在中文中自古就有很多描写“玫瑰”的诗句,比如来自唐朝时期的诗句“秾艳尽怜胜彩绘,嘉名谁赠作玫瑰”,一直延续到现在,玫瑰都是美好事物和美好爱情的象征。在西方国家,“玫瑰(rose)”也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例如来自著名的英国诗人Robert Burns所写的诗歌A Red,Red Rose里面就有“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这样的诗句。
不过,在中英文中也有一些植物类的词汇的联想意义不完全相同,但是比较相近。“荷花”一词,在中文中是清白纯洁的象征。近代,由于“荷”与“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在英文中与荷花相对应的单词为“lotus”,“荷花”和“lotus”虽然指示意义一样,而英语中“lotus”(莲花)的联想意义主要来自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含义是忘忧果。
在中英文也有联想意义完全不同的表示植物的词汇,比如“柳树”在中文中表示分离的不舍,因为“柳”和“留”谐音。而Willow在英语中却与中国文化中“柳树”有着截然相反的含义,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忧伤与悲哀之情,失去心爱的人。“柳树”在中英文中的含义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中性词,另外一个却是完全表示消极情感的词。
在中国,颜色的意义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在有些国家,颜色的内涵都是意味理性的教育,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颜色内涵,有助于我们翻译中英文中不同的颜色词汇,而进行更好的跨文化交流。“红色”在中文中大部分都是表示十分积极的含义,在中文中代表着吉祥、喜庆、热烈、奔放。而在西方国家“红色(red)”一词是一个贬义非常强的词,通常让人联想到流血,是危险和恐怖的象征色。“蓝色(blue)”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但它在西方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联想意义。它能象征高贵、深沉、严厉;它又象征忧郁、沮丧。
在中西方文化中,数字最开始都是一种计数符号,没有特殊的联想意义,但是由于中西方历史和价值观的不同,数字在中西方国家就形成了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四”会让人联想到不好的一面,因为“四”和“死”谐音,有不吉利的一面。这和西方人迷信“十三”,忌讳“十三”是一样的,尤其是十三号恰好和星期五刚好是同一天。据《圣经》记载,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共是十三人,在绞刑处死之前吃的“最后的晚餐”恰逢星期五。因此在西方人的观点里,“十三”是一个非常避讳的数字。而在西方文化中,“四”的象征意义最初来自四方形和四臂十字架,代表稳固、全面和无所不在,同时也是组织、正义和全能的象征。当然,“四”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四德”是“清廉、谦逊、责任和重礼仪”;“四种高尚真理”构成佛教基石,这些都是表示十分积极的意义。又比如“六”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象征着走好运。但是在西方国家,“六”却是魔鬼的象征,是个凶兆。
影响词汇文化差异的原因:
第一,宗教信仰
在中国,人们宗教观点比较单薄,这是因为我们各派宗教都是在以汉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中国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强调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而在西方国家,他们信奉的是基督教,教徒们都把圣经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作为信仰、生活和一切言行的依据,区分是非、善恶、真假的标准。
第二,民族性格
了解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它同价值理念一起构成文化结构,对交际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中国人最显著的民族特点为勤俭耐劳,反恭修己,中庸谦恭,而西方人的民族特点表现为崇尚变化,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讲究幽默。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可以看出,中国人重视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而西方人重视的是如何张扬自己的性格特质,用独特的眼光去探索世界,强调的是个人主义。
第三,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历史和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淀,中国思维和西方思维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圆形思维和直线型思维,中国人总是习惯先将思想发散出去,最后将思想收回来,做一个总结。而英语文章总是开门见山,整个语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属于直线流动式。第二,整体性思维和解析性思维,中国人注重的是整体思维,而西方人重视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各自的特征做深入的研究,探究事物的根本属性和特征。第三,经验主义思维和逻辑思维,中国人善于根据自己的感性思维和经验来判断事物的特征,而西方国家善于通过逻辑、判断和推理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第四,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包括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等等。价值观念和跨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不同的国家的价值观念,才能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天人合一,集体主义,求稳不求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发展是核心,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民族,阶级和国家的利益,追求稳定的环境;而西方国家强调的是天人相分,个人主义,求变不求稳。他们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分开的,人的成功在于自己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强调个性的张扬以及不断的创新思想。在时间观念上,中国文化强调的是过去时间取向,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未来时间取向。
语言的对比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对两种不同背景文化下的语言进行研究,从而使得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语言和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内涵,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各自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本文通过对动物类词汇,植物类词汇,颜色类词汇和数字类词汇在中英文语言中涵义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不同国家形成不同文化内涵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G434
A
1006-5342(2011)08-0077-02
201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