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主义视野下爱默生的自然生态观*

2011-08-15 00:54尹少君姚本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爱默生主义伦理

尹少君,姚本标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生态主义视野下爱默生的自然生态观*

尹少君,姚本标

(广西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将环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潮追根溯源,需要提及19世纪美国的社会改革家和环境保护先驱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他以独特的思想和超前的生态意识,在西方世界难能可贵地重新解读人与自然,帮助人们在认识与自省中,学会感悟与尊重自然之道,体味古老的自然世界不竭的智慧源泉。

生态;自然;爱默生;智慧

有一种呼唤,飘荡在历代文人的字里行间,植根于意识深处朦胧而向往的旷野世界。通过感受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领域,探寻人性深处的灵魂状态,寻求内心的安宁和人生的意义。长久以来,自然不仅是广博的物质资源,在自然精神层面的深度仍有待发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差距悬殊,需要新的视角来解读与深化。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将环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潮追根溯源,需要提及19世纪美国的社会改革家和环境保护先驱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一、爱默生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观念

爱默生(1803-1882),19世纪美国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演说家和诗人,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运动的灵魂人物和创始人,美国文艺复兴领袖。代表作有《论自然》、《论美国学者》、《神学院致辞》、《论自立》、《论超灵》等。

19世纪中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是超验主义运动的中心,聚集着包括爱默生、梭罗、霍桑、富勒、奥尔科特在内的学者。超验主义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他们号召人们重视内在的修养,走向自然,以崭新的视角审视外界万物,感悟山川河流、鸟兽虫鱼,思考动植物简单而充满意义的生存状态,从中细细体味生活的实质,学会以乐观的心态获取生活的感动,为物欲的社会带来清新的气息。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者,以一系列文章阐述超验主义核心观念,虽然未成系统,但带给同时代和后世的思想启迪可谓影响深远。爱默生在《论自然》的开篇说道,“这浑圆的世界多么美丽,神秘是它的九重外衣;它操劳的心中有奥秘深藏,足以让看客们备感迷茫,一旦与大自然同脉搏共呼吸,大千世界的秘密就会尽收眼底。”(爱默生,2004:167)

自然作为古老的范畴,内涵博大精深。东方哲学尊崇“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善待万物。以基督教为首的西方主流思想偏重自然的资源功能,长期以来,将工业文明的进步建立在采伐自然的基础之上,对自然和其他物种不适用人类的道德伦理。爱默生所处的时代,统治新英格兰近二百年的清教影响仍然强盛。宗教理性的僵化无法满足人们的感性需求,美国本土的大好山川呼唤新思想的萌生,迫切需要脱离欧洲模式的束缚。在此背景下,爱默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

他提出凭直觉感受自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依附于自然的灵性与伟大,消解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从僵化的教条和贪婪的物欲思想解脱出来,到大自然寻找心灵的良药,感受灵魂深处的呼唤,返璞归真。爱默生自述,在行经波士顿公地时体验过瞬间的直觉,仿佛变成一个透明的眼球,置身宇宙的浪潮之中,无足轻重却能察觉一切,成为上帝的一部分。他认为宇宙由自然和灵魂组成,灵魂是世界的本质,也是自然与人的本质。灵魂通过自然通向理解世界的入口,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帮助人们寻找真实的自我,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二、自然乃人类精神家园

人类精神的纯朴境界与自然密不可分。爱默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类似的表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的热爱。“在这些景致里神圣愉快的心理容许我在六月之夜的星月下散步,我可以把我的生活实事求是地放在面前审视,超脱荣辱。”(爱默生,2008:58)“对所有的个人来说,世界只有一个共同的心灵;对同样的人以及所有同样的人来说,每个人都好比是一个小小的海湾。”(爱默生,1988:138)“创造一切的大自然像一朵云彩或是空气一样温柔、易变,支持着我们,包围着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充当这样顽固的书呆子,并夸大有限的几种形式呢?”(爱默生,1988:148)

随着现代化和科学的发展,世界渐成机械的、二元的、人类中心论的、穷兵黩武和还原的世界。物质生活的提高伴随着精神生活的匮乏,随着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环保与生态伦理已成为世界探讨的共同命题,迫切需要人类对过去的作为反省。著名历史学家怀特(Lynn White)在《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将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向基督教文化传统。基督教否认非人类物种存在灵魂或内在精神,把人类对自然的概念简化为机械的人类中心主义。名为上帝的神力凭空创造了完整世界,一切皆按理性的设计与程序。一旦万物不再为造物主服务,世界便走向终结。

爱默生认为,人未必要接受那些由上帝创造的近乎完美之物,他更倾向于人类扮演一种不可或缺的、进取的创造性角色。人们能让现实理想化,思想领域才是真正的世界。只有把自身从束缚于自然的理念解脱出来,人类才能接受和实现崭新的角色,促使万物和谐。爱默生倾力建设这样的理想,使自然从混乱归于统一,成为充满意义的精神家园。爱默生的理念并非否认上帝,而是通过自然与超灵,从新的角度体验上帝。该理念的上帝即是“超灵”,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精神象征,是统辖宇宙的唯一心灵和意志,象征原始也是最高的真理。“一切能落在人头上的真正的善和恶都必然来自他自己……生命的目的似乎就是要使人认识自己。最高的启示是上帝在人的自身之内。”(爱默生,2008:37)爱默生认为,世界缺乏统一而形式散乱的原因,是人与自身没有统一。

为此,人需要与自然对话,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功名,养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只有把孤独当成一种需要,才能认真思考人生,对话灵魂的深度。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情感上固然无法接受完全的孤独,距离的存在为保持清醒亦不可或缺,人们才能认识到自身的唯一和偶然性。爱默生相信,人心与宇宙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人凭内心体验就能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孤独感是内心具备的潜意识,只有以孤独为伴,做到心灵静修的人,才能做到与自然的对话。人的灵魂通过超灵实现与自然的沟通。如果心灵本身没有与自然结合,自然也就失去价值。“我们如果注意到某些自然物体,日子似乎并非那么不圣洁。”(爱默生,2004:171)如同梭罗在《生活在自然中》所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杨通进,2008:22)

三、爱默生的自然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启示

随着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环境缺少节制的开发,蝴蝶效应已造成全球生态污染的连锁,是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认知偏误的结果。如何对待自然和物种,首要是人类如何看待自身。后现代主义时代,人类自身尚且处在空虚与迷茫的漩涡中,对待非人类物种与环境,难以真正顾及。人类对自然长期的破坏导致积重难返,就是在观念的主导下形成的。超验主义思想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从认知角度为人与自然关系开启了新的视角,有助于人们修正旧的观念,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中说,“那些推崇流行的伦理体系的人,对他们在其历史悠久的栖息地中的位置是很无知的。”(杨通进,2008:312)比尔·麦克基本在《自然的终结》表达类似的观点,“更使我们感到悲伤、羞愧的是,我们终于知道,我们早就可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事情,这种悲伤变成了我们的自我厌恶……我们与一件狂大、疯狂、放荡的艺术品联姻,而狠狠地打击了大多数的比例完美的雕塑。”(杨通进,2008:220)

反思并超越工业文明那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伦理要面对的挑战和重任。把自然排除在伦理关怀之外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危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重视的是,人类相比动物会关注所有生命和非人类存在物。自20世纪60年代,动物保护协会等一系列生态保护组织的发展,显示了人类中间一股积极的力量。人们应该寻求新的视角,将博爱的理念发扬和扩展。爱默生关于自然的思想正是优秀的行动指南,有助于人们在精神层面回归简朴而纯真的境界。“学识最渊博的人,知道最甜美、最高尚的东西在土地上、在水中、在林里、在天上,知道如何获得这些迷人之物的人,既富裕又高贵。世界的主宰们只有凭借自然的帮助,才能达到辉煌的高度。”(爱默生,2004:171)

四、结语:人与自然的和谐造就生态文明

对自然的热爱与关怀之情,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尤以历代文人每逢怀才不遇,无不寄情山水为例,体现了人类意识深处对自然的向往与崇敬。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要想避免环境危机,应把自然纳入伦理共同体的范围,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让关心自然和物种成为人类的伦理义务,由此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生态文明倡导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的根本精神,就是扩展伦理关怀的范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一种新的伦理原则的基础之上。”(杨通进,2008:3)

如今,人类对待生态问题呈现多元化趋势,已有积极的力量不断发展,但面对严峻的形势依然任重道远。爱默生在19世纪提出的生态思想,由于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人定胜天,被认为是科学主义思潮的产物。超验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超验式的“一厢情愿”面对物竞天择的自然界,盲目的乐观也遭到许多质疑,被后世认为是凭空的臆想。然而,总体来看,以爱默生为首的超验主义的积极意义,对后世特别是生态文明的深远影响,起到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正如惠特曼意识到的,成为爱默生真正学徒的唯一方式,就是尽量与他不同。人们应继承爱式自然生态思想的衣钵,将其发扬光大。

自然作为人类的良师益友,理应受到更好的礼待与尊崇。人们只有像善待自身一样善待自然,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互惠互利。爱默生引领着世代人类,在认识与自省中,学会感悟与尊重自然之道,体味古老的自然世界不竭的智慧源泉。

[1]Porte,J.& Morris,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alph Waldo Emers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爱默生著,勃里斯·佩里编,倪庆饩译.爱默生日记精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爱默生著,佟孝功,宋静存等译.爱默生散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4]爱默生著,刘玉红译.爱默生随笔[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5]陈智淦.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的生态意识及其生态矛盾观[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6]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杨通进.大家西学:生态十二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8]隋刚.自然在美国文学中的神秘化和非神秘化的几种表现方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5).

[9]魏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王国——重读爱默生的《自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5).

[10]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C912.67

A

1006-5342(2011)08-0008-02

2011-05-28

猜你喜欢
爱默生主义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微言大义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新写意主义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近光灯主义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