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还乡》中游苔莎的人物性格分析*
王 珊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本文将从对游苔莎的性格进行多方面的剖析,先结合环境因素探索游苔莎性格的成因;接着是直接点明她性格中的主要特点——反叛,同时结合她的行为分析她性格中的反叛因素;游苔莎的爱情观也是她性格的一种直接反应,通过分析她的爱情观也更进一步了解她的性格;最后结合时代因素和她自身爱幻想的性格弱点来分析她性格中所含的悲剧性。
荒原;反叛;爱情观;悲剧性
游苔莎是哈代长篇小说《还乡》中充满矛盾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美貌的女子,气质与众不同,更有着一心想要到大城市去的抱负,但同时又必须与爱顿荒原对她的压抑与同化作抗争。她拥有希腊音乐家与高门女子的骨血,生在时髦的海滨城市蓓蕾口,其父“对她女儿的教育很尽心”,而后来家道中落,“跟充军发配一样”住入了爱顿荒原——这种末世贵族般的教养与遭遇更赋予游苔莎优雅、落拓、幽怨的气质,从而更使她性格富有多面性,也更显她的灵动。纵使她身上也有被其作者否定的成分,她的爱情观和世界观也有这很强的物欲色彩,而且从小说的结局看来她也是一个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物,尽管如此,她仍是一个拥有着多彩性格的女子,亦如沙石岩壁上挣扎生出的花朵,尽管环境恶劣,但她依然顽强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荒原上的氛围有着地狱般地压抑感,在这里,游苔莎就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生活在地狱里的女王佩耳塞福涅。在这样的环境下,游台莎的个性被束缚,梦想与追求也难以实现,她感到自己被种种不幸与灾难包围着。所以,荒原象征着游苔莎内心世界的阴郁、落寞、孤独、彷徨,甚至绝望。
在小说中,被人格化了的荒原还具有极强的个性,它拥有征服、压倒一切的力量。因此,栖居于此的游苔莎尽管拼命抗争,极力想要摆脱荒原,但最终还是被它制服,被它彻底毁灭,正如她自己所形容和预测的:“荒原是我的十字架,是我的苦难,将来还会要我的命”。
因此,正是爱顿荒原这样的环境使得游苔莎内心世界的孤独感更强烈,她倍感彷徨、阴郁、落寞,乃至绝望,继而激起了她性格中的反叛因子,随即又直接影响到她对待爱情的态度,这也定格了她性格中的悲剧色彩。
作为故事自然背景的爱顿荒原,它是传统宗法制社会力量的象征,使女性深受传统宗教和道德伦理的重压,同时也更衬托出了游苔莎性格中的反叛。
可以将游苔莎的叛逆行为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漫游荒原,第二是寻找情人,第三是逃离荒原。游苔莎漫游荒原,是为了消愁解闷。当然,她的荒原漫游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也就是就是她反叛行为的第二个步骤:四处寻找机会认识意中人,以便利用他逃离可怕的荒原。她找到的第一个情人是韦狄,开“静女店”酒吧的老板。但韦狄的地位、相貌、财富等各方面与游苔莎所要求的相差甚远,而且韦狄也不是忠诚的情人,他同时也和另外一个女人——托马沁幽会。但由于荒原上没有更好的人选,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游苔莎只得保持与韦狄的恋人关系,同时,她也继续积极寻觅更好的情人。
终于,她盼望已久的情人——克林·约布赖特出现了,她希望克林与她结婚后把她带到巴黎生活。她如愿以偿地和克林结婚,可婚后的生活并没有让游苔莎如意,克林不想再回巴黎了,他想永久地呆在爱顿荒原,并在爱顿荒原办一所学校。游苔莎和克林的追求不同,两人婚后不断地闹矛盾、争吵。后来,游台莎离开了克林。接着就是游苔莎叛逆行为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逃离荒原。由于克林不能实现她离开荒原的梦想,她只能和旧情人韦狄再次交往。游苔莎和韦狄密谋一起私奔到布达茅斯,接着再到国外去。可惜,两人在暴雨夜出逃,游台莎不慎跌入水库,韦狄因救她不成,结果双双淹死在水库里。
游苔莎为了追求幸福和自我的身份认证,用她自己的方式与荒原进行抗争,但最终失败。虽说如此,她的这种叛逆与追求梦想的无畏精神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对于像她这样一个生活在父权社会中试图实现自身追求的柔弱女子。在身处荒原这样荒凉贫瘠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消沉,仍抱有对生活和爱情的渴望,这些可贵的品质使得游苔莎成为一位勇敢的女性。
游苔莎的现代自主、自我意识很强,这样使她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同时她的情感被她的梦想追求所主导,这就导致了她的情感游离在两个男性之间的不稳定性。
一开始游台莎与韦狄走到一起是因为在爱顿荒原,她“觉得一切都百无聊赖,由于缺少一个更好的对象,便只能将韦狄理想化,并以此来打发自己的空闲时光”。游苔莎对克林的追求则有着很强的现实功利性,与克林的婚恋只不过是她实现自我梦想的一个途径和手段。但婚后发觉这样的结合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一种误解——游苔莎认为这场婚姻可以实现她到巴黎过享乐生活的梦想,克林则以为游苔莎可以帮助他办教育,最终结果只能是由于两个人的价值观念之不同而导致的婚姻破裂。
通过对游苔莎的两次婚恋经历及其失败的描述,作家否定了游苔莎代表的资产阶级享乐型婚恋观。对爱情功利、轻率的认识使她在爱情之路上一再受挫,同时也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游苔莎的功利主义爱情观是她婚姻失败的主要原因,她主动与克林相识并结合是由于这个从巴黎回来的小伙子让她重新看到了逃脱荒原的希望。可后来,当克林热情地要回归自然的愿望与她享乐主意的理想发生了冲突,又当克林眼睛半瞎又成为了一个农民时,她的心因此从克林的身上离开。游台莎的爱情观过于物质化,不断地向利益倾斜,最后不顾自尊和颜面,重新投向韦狄的怀抱(此时,他已继承了一大笔财产)。她要不惜一切代价走出荒原,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里强烈的地位意识和金钱意识的驱使有关,于是神圣的婚姻变成了一笔庸俗的交易。将物欲的满足放在第一位必然会使人忽略道德的约束,这也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对人性的摧毁。
1.工业文明下的欲望不可满足
游苔莎的思想深受工业文明的侵蚀,她的悲剧诞生于工业社会的理性文明与传统宗法制社会的矛盾之中,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斗争的牺牲品。
随着工业文明在男权社会的兴起,威塞克斯所代表的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无情侵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大自然面临生态危机。而在时代发展和现代文明的面前,女性内心世界很容易失去平衡,一方面她们想极力迎合奔赴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她们又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苦苦求生。当传统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相撞击时就产生了许多矛盾,游苔莎的悲剧就是这样时代背景下女性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她决定与克林结婚,梦想有一天“能够成为靠近巴黎林荫大道一幢漂亮小屋的主妇”。但是,正如典型的古希腊悲剧以及哈代后期小说中所揭示的那样,个人越是反抗命运,在命运设置的罗网中就陷得越深,离自己的毁灭就越近。游苔莎“尽管心底深处永远和它格格不入,荒原黑暗的情调她已吸收不少”,荒原已成为了她自身中无法抹灭和摆脱的一部分。在荒原这座“监狱”里,虽说她感到绝望,但与世隔绝又使她有一种优越感。在她决定出走的那个暴风雨夜晚,游苔莎站在黑冢上,感觉到“好像是从地下伸出一只手,要把她拉到古冢里去”。游苔莎最后淹死在沙德河中。哈代没有明白交代她是无意中跌入水中,还是自己投河自尽:克林和韦狄当时只是听到“一个人的身体落到了附近的那条河里”。游苔莎当时神思恍惚,已置于荒原自然力量的控制之下,但毫无疑问,是游苔莎的性格使荒原成为她的敌人,把她推到了这条绝路上去。游苔莎挣扎,反抗,绝望,最后毁灭。
从游苔莎的悲剧可以看出,她的欲望对象从原始的缺失到缺失的暂时性满足,直到最后回归自然,回归荒原。她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但都无法回到想象界和母亲一体的状态。她的欲望只能达到暂时的满足,即能与克林成婚,而最终是一场空。当思想完全被欲望主导时,死亡是超越于主体的一种客观存在,在这里,主体的欲望得到暂时性满足后,重回原始的缺失。
2.活在梦幻中的游苔莎
游苔莎有着自身的过错和性格弱点。“她时刻生活在梦幻之中,生活在想象世界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梦想者”,现实对她来说是一种束缚和羁绊,因此她总是千方百计想摆脱它。她犹如一只被困在荒原的笼鸟,她的梦想相对于贫瘠的荒原而言过于多彩奢华,她是骚动不安的孤独者,是七情六欲特别强烈的异教女神。她所追求的不是某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情人,而是渴望一种抽象的爱情,她毕生追求疯狂的爱。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是爱顿荒原不能提供的拿破仑、威廉式的人物,于是她将韦狄幻化成自己的浪漫情人,当克林出现后又因利益驱使开始了对新人的狂热追求。她始终相信,只要在爱顿荒原之外的大城市,她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事实上,即使她成功逃离荒原也不可能过上幸福生活,因为她只想通过结婚的方式,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从未想过如何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过分追求享受、爱情和理想,引起了她对生活的不满与反抗,造成了理想和现实的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成了激情的牺牲品。”
游苔莎时刻生活在梦幻之中,不愿正视现实,不能像现代女性那样自立自强,实在可怜可叹;但是她大胆执着,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道德和基督教文明,向往“文明”的浪漫生活,并且试图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令人敬佩。“她身上的闪光点使人感到像古希腊悲剧发生时那样有人的因素、人的过失,却没有人的罪过。这使小说达到了美和崇高的境界,收到了‘把人性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效果”。
通过以上对游苔莎性格的分析,了解到了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看到了她在反叛、物质和幻想的性格下所经历的不完满的爱情,但仍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虽说她的性格带有悲剧性,并且她的物质婚恋观不被提倡,同时也看到了她理性与模糊交织、坚强与脆弱共生、灵性与肉性对峙、自我膨胀夹杂自我挫败等一系列复杂的性格与感受,也看到了她既强且弱的形象,领略到她异教女神的核心气质。她的这种性格在今天是极有启示意义和歌颂价值的,它暴露着强烈欲望与强烈自我,是最大程度的真实、敞开,最大程度彰显人性的。在以荒原为代表的封闭、古老的环境,这样的性格会被压抑与吞噬;而在以人性异化和扭曲为代价的文明社会,它同样会被残酷无情地践踏与撕碎。因此,游苔莎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性格悲剧,无论何时何地,她都是一个注定孤独、悲愤,被损害与葬送的异教女神。
虽说从表层上看,游苔莎的悲剧是自然环境、人物性格以及命运影响和决定了人的一切;然而,从深层来看,却揭露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黑暗与丑恶,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与堕落才是导致人类悲剧的根本原因。
I04
A
1006-5342(2011)08-0055-02
201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