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盛谷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论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其处理方法
陈盛谷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词汇空缺是英汉互译中普遍存在的语际现象,也是不同语言间相互转换的天然壁垒。译者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词汇空缺,不仅关系到译文的质量,而且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文章探讨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英汉互译;词汇空缺;跨文化交际
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入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1]。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译入另一种语言时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而只能通过“搭桥”方式间接表达或解释其意思。例如:“Hippie”(嬉皮士)在英语中是泛指一些对社会主流思想道德、文化习俗及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一味进行排斥的人,它特指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的颓废派青年及其主导的文化叛逆现象[2](P1193)。60年代的嬉皮士大致是这样的形象:一个长发的年轻人,身穿奇装异服,满脑子稀奇古怪的叛逆念头和激进的政治信仰,提倡群居生活,自由恋爱,有些还会吸毒。由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背景的差异,该词在汉语里没有现成的对应词,后来只能音译为“嬉皮士”。对从事英汉互译的广大翻译工作者而言,处理词汇空缺是家常便饭,也是翻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可见,能否恰当处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不仅关系到译文质量,而且对增强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有重要意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在1954年首先提出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3]。直至现在,词汇空缺仍是国内外翻译学者热议的话题之一。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剖析这一现象,有的试图从语言认知角度揭开词汇空缺现象的本质,有的则是通过英汉两种语言语法结构的对比论述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译性等等。但目前大多数国内学者只是着重研究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对其翻译策略之探讨却缺乏新意。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其对策。
为有效解决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给翻译造成的困难,须首先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词汇空缺现象的存在体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诸多方面的不对等性,其本质是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价值的差异。
(一)生存环境差异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载体,而意识则来源于客观世界,也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语言作为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基本功能就是反映人类所处的环境。生存环境差异也就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词汇表述的差异。例如,在汉语中,“东风”指的是“春天的风”,也暗指新生、希望和力量。李白在他的《春日独酌》中写道:“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其中的“东风”象征的就是盎然的春意。但是,英语中的“东风”指的只是“东边刮来的风”,并无其他喻义,由此产生了词汇空缺。在英语中,人们却用“西风”代表春天,与汉语恰好相反。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正是由于我国和英国地处不同风带和气候带,人们对“东风”的理解便产生了差异,从而导致了该词在英语中文化信息的空缺。
(二)风俗习惯差异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就意味着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习俗中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在中国文化里,“龙”是尊贵、高雅和正义的象征。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龙”是皇帝的代名词,中国传统皇室建筑上更是雕龙刻凤。汉语中也经常用到和“龙”相关的褒义成语,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龙”在欧美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邪恶的象征,故在英语语境中,“dragon”(龙)大多数时候都用“evil”(邪恶的)修饰。所以当中国人希望借“龙”表达美好寓意的时候,许多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人士会倍感困惑,因为“龙”这个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是汉语独有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吃饭尤其讲究,对吃的关注和重视也不时在汉语中得到体现。“你吃过饭了吗?”这一句子已成为熟人之间的日常问候语。然而当此句用在英语中时意思会发生偏差。当英美人士被问及是否吃过饭的时候,他们会将其理解成“你是否想请我吃饭?”关于“吃”,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还有“吃闲饭”“吃香”“吃不消”等,其中的“吃”都与英语中的“eat”不对等,因此只能分别意译为“lead an idleness”(过着悠闲的生活),“be popular and successful”(受欢迎且成功的)和“more than one can stand”(无法忍受)。可见,由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存在差异,相同的词汇或表达在英汉互译时会出现文化上的不对等,继而产生空缺。
(三)宗教信仰差异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欧美人和中国人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西方人大都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Almighty God)是世界万物的最高主宰,故在欧洲封建时期作为人与上帝联系媒介的教会权利远远大于君权及王权。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宗教意识较为淡薄,文化上秉承儒家思想,信奉“老天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更倾向于把“老天爷”当做自然界的主宰,而封建帝王又自称为“天子”,代替“老天爷”统治世界,君权至高无上。因此,英文的“上帝”和中文的“天子”“老天爷”其实在宗教文化上并不完全对等,词汇空缺也由此产生。
(四)审美价值差异
中西方人生存环境不同,对相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差别,这直接导致他们审美价值的差异。例如,汉语和英语中的“狗”在审美意义上被赋予不同内涵。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人类忠实的伙伴,其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人[4]。英语中有许多褒义表达都与“狗”有关,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等。而在中国文化里,作为忠实仆人的“狗”则从属于人类,人们对狗多有厌恶之情,这也在许多带有贬义的成语和表达中得到体现,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中英文中的“狗”只是在自然属性上对等,其引申义和喻意均属于词汇空缺范畴。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相互转换过程中的天然壁垒。如何排除词汇空缺给翻译带来的障碍,有效克服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是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以下着重探讨两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一)展现原语特色的音译和直译
解决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方法之一是音译、直译,这种方法能较好保存和展现原语特色。音译主要适用于人名、地名以及原语中一些独有的词汇,汉译英的例子有:磕头(kowtow)、荔枝(litchi);英译汉的例子有:engine(引擎)、motor(马达)、sofa(沙发)、logic(逻辑)。直译是一种讲求最大限度保持原语形式和内容的基本翻译方法。例如影片《卧虎藏龙》直译为“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此译名既忠实体现了该成语在汉语中的语法形式和特点,又不失时机地借助大众电影的宣传效应弘扬了中华语言文化,因此,选择直译其名是恰当和明智的。采用直译法翻译的中文影片还有《日出》(Sunrise),《红樱桃》(The Red Cherry),《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等等。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翻译应以“信”“达”“雅”为标准。“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选用词语得体、简明、优雅。
毋庸置疑,音译和直译是最简单的忠实原语的方法,既直截了当展现原语特色,又准确传达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但由于音译和直译法适用范围有限,过多采用会给目标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故译者应谨慎,尊重一些约定俗成的译法,且必要时需添加注释。
(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的意译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活动,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而是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对应语言代码[5]。在全球文化交流大背景下,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引进外来文化或者传播本国文化,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进不同社会、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基础条件和直接因素。人类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融汇和发展,正是因为有了翻译工作者的努力。因此,应该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审视和解决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问题。
事实表明,大多数英汉互译中出现的词汇空缺现象是由于中西文化在许多方面的不对称引起的。然而译者要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原语的精髓,成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就必须找到某种“间接等价物”填补该类空缺,以实现文化层面上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著名圣经翻译学者奈达在“动态对等”基础上的另一种提法。所谓动态对等,指的是“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一致”[6](P24)。奈达于1986年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并指出这两种说法的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读者接受角度去思考翻译问题,强调“读者反应”。奈达认为,如果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一样理解并欣赏译文,那么就可以说这样的译文实现了“功能对等”。可见,“功能对等”中的“功能”主要指的是翻译的交际功能。例如,毛泽东的著名论断“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中的“纸老虎”一词英文直译为“paper tiger”,然而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并无“纸老虎”的说法,如生硬直译该词,西方人会疑惑不解,翻译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倘若我们抛开字面束缚究其文化内涵,就知道“纸老虎”其实指的是外表显得可怕却无任何实际威慑力的人。英语中具有类似含义的词是“scarecrow”(稻草人),选用该词便可填补“纸老虎”在英语中的词汇空缺,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恰当取舍上述两种方法。音译和直译固然是最简单、最基础的翻译方法,但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译者不屑于采用它,认为其将极大降低译文质量,因此每遇到词汇空缺都会舍近求远,为减少“翻译痕迹”而优先考虑顺从目标语习惯意译原语。这种一味追求“功能对等”的做法是由译者对翻译跨文化交际功能的狭隘理解造成的。跨文化交流意义上的英汉互译活动应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使译文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其二是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向英语读者输出汉语语言文化,英译汉时则应使汉语读者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译者采用意译法只能实现第一种目的,即简单的信息传递,译文读者只是从本族语言的角度接受了原语承载的信息,对原语的文化特色或许一无所知。当然,滥用音译和直译法也会给译文读者增加理解障碍,产生“过而不及”的负面效应,也背离了“宣传原语文化”的目标。总之,过分追求“功能对等”或“忠实原文”所能达到的翻译效果都是片面的,在直译和意译间保持适度平衡才是真正的“王道”。
综上所述,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的实质是由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差异造成的文化信息的不对称,它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体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也愈显突出。译者应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统筹运用音译、直译和意译法,恰当处理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1]宋淑芹.词汇空缺的翻译[J].中州大学学报,2003(3).
[2]Proctor.P.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1193.
[3]高维亮.浅析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J].文教资料,2009(8).
[4]汪福祥.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Nida,Eugene A &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责任编辑:陈 棠)
A Tentative Study on Lexical Gap in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HEN Sheng-g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Being a commonly-existed inter-lingual phenomenon,lexical gap stands as a natural barrier to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ctivities.The way a translator handles this matter does not only concern the quality of his translation works but also has a real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In this essay,the author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how lexical gap came into being and proposes ways to deal with it.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Lexical gap;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 046
A
1009-9743(2011)01-0029-04
2011-02-05
陈盛谷(1985-),男,汉族,海南海口人。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研究硕士,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