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及其制度延伸
——透视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2011-08-15 00:54郝强李柏寒
关键词: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

郝强,李柏寒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现代性及其制度延伸
——透视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郝强,李柏寒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现代性;全球化;制度延伸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在吸收古典社会学家思想传统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对现代社会做出了更生动的全景解释,并强调要回到现代性本身来对全球化这一现代性的根本后果做出阐释。回顾了其现代性思想的源起、分析维度和动力机制,并对作为现代性制度延伸的全球化做出了一些解读。

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旨在对经典社会学家所关心的现代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全新的解释,努力弥合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结构与行动的相互对立。这既是一种理论综合的潮流,更是社会学反思性的体现。而在上世纪 9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人对即将到来或者说已经初露端倪的新时代产生忧虑和无尽的展望。社会学家们用“信息社会”“消费社会”“后现代性”“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等术语对此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回应。吉登斯则反对使用像利奥塔的“后现代性”这样的概念,认为不应仅仅在哲学和认识论层面上讨论问题,不能仅仅发明一些新的术语,相反,必须重新回到现代性本身之中来阐释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2000),而全球化则是现代性的根本后果之一,是现代性的各种制度维度在全球蔓延的结果。它是以西方制度形式向全球蔓延为基础的,尤其是系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全球蔓延。

一 现代性的源起

吉登斯将现代性界定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力量,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从中不难看出吉登斯将结构化理论中最为关键的时空变量同样移植到了他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并且将其贯穿始终。吉氏在分析现代性之初就给我们当头一棒,要斩断与所有前现代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一种断裂的眼光作为分析现代性种种后果的开端。他实际上是要我们警惕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进化论的影响。而对社会进化论的解构则意味着不能将历史看成是一个统一体,或者是某种组织与变革的统一性原则的体现 (吉登斯,2000:5)。

在对待现代性的断裂这一问题上,吉登斯从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变迁范围以及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三个方面做出阐释。说到现代性的源起不得不将其与社会学这一学科联系起来,包括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在内的社会学理论传统都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各自的解释,而吉登斯干脆将现代性与社会学本身等同起来。

二 多维度的现代性分析

在对现代性的性质做出解释时,经典社会学家们都注意某种单一驾驭社会巨变的动力,无论是马克思那里的资本主义还是涂尔干眼中的工业主义抑或是将理性资本主义和以科层制为代表的“合理化”奉为珍宝的韦伯,而吉登斯的分析则又展示了其理论综合的视角,他反对将以上特征看作是彼此排斥的,而是主张多维度的制度性分析,每一个被各种传统详细说明的要素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吉登斯,2000:92 10)。

在吉登斯那里他继承了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的分析维度,但他强调不应将二者中的任意一者看作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性阐释,而是要把他们看成是现代性制度的两个彼此不同的“组织类型”(吉登斯,2000:49)笔者认为吉登斯是在充分综合三大经典社会学家的理论视角后将其纳入自己的立体分析框架。在他那里资本主义是一种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商品生产体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现代组织关系。而工业主义则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非生命资源的利用,实际上是一种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关系。而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会产生持续的和普遍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如果说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还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前辈们思维的痕迹,那么作为现代性分析的第三个维度的监督和第四个维度的军事力量则是吉登斯的莫大贡献。监督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基础上的间接监督。在这里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者对日常生活实践的反思性监控完成了由社会再生产向系统再生产的演变。而对军事力量的强调则可以说是吉登斯的一个创举,军事力量始终是前现代文明的主要特征,然而只有到了现代民族国家才在领土明确的边界之内实现了对暴力工具的垄断控制。在军事权力与工业主义之间存在的直接联系就是战争的工业化,这为现代战争的性质和一系列战争后果提供了更强的解释力。

三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所有这些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后面都存在着动力机制,吉登斯将其概括为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前现代社会时间总是与空间位置联系在一起的,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机械时钟的使用以及日历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空间与场所也出现了脱离,社会行动得以从地域情景中“提取出来”并跨越广阔的时空距离去重新组织社会关系。与结构化理论中行动的反思性不同,知识的反思性与现代性相联,是用来解释现代社会的制度逻辑,是一种制度化了的反思性,它发生在跨越时空的抽象系统在生产层面。在现代性条件下,反思性由于抽象系统的发展而得以制度化,随着时空延伸和脱域程度的提高,个体行动者或集体行动者不再以本地的经验和传统为中介,而以来自不在场的专家系统的知识为中介对社会活动进行反思性监控。在吉登斯眼里,“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吉登斯,2000:34)。

四 全球化:现代性制度的延伸

回到开篇谈论的问题:全球化作为现代性的一个根本后果,究竟什么是全球化又表现为怎样的特征?它与现代性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发展密切相关,既可以说现代性正在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反思性现代性的后果。这些说法虽表面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吉登斯则从他强调的核心要点也是其现代性思想的分析起点——集中关注于分析时—空延伸来为我们揭开全球化的神秘面纱。他指出社会学家以疆域为界形成的“社会”观念应该将时空伸延这一新情况纳入考虑的核心范围。社会生活是怎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在时—空延伸的概念框架内在场互动与缺场互动之间的关系都相应地“延伸开来”。因此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 (吉登斯,2000:56257)。

全球化在结构层面,得益于时空分离和脱域的制度化反思成为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它促使传统全面而快速地从现代生活中撤离。而传统的撤离和全球化是发生在反思性现代性阶段的一个交互过程,二者依靠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得以联系起来。甚至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对距离的行动,缺场主导在场,其中原因不是因为时间的积淀而是因为空间的重构”(贝克,吉登斯,拉什,2000:121)。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制度化必然导致一个全球社会 (麦克卢汉很早称之为“地球村”,而卡斯特则描绘了日渐清晰的“网络社会”图景)的出现。麦克卢汉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媒介的出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2001)。而卡斯特则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动力源泉系统分析了网络社会的崛起 (M·卡斯特,2003)。而这些都在表明抽象系统的发展随着晚期现代性的到来而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全球知识对本地互动情境的嵌入使得全球化成为内在于任何现代社会实践的显著特征。

五 全球化向何处去?——不确定的未来

在全球化向全世界蔓延的过程中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过程,它既在碎化也在整合,它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它们远离地方性情景,由不在场的抽离系统主导行动。同时,反思性现代性也带来了“自然的终结”,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由先前的自然环境转变为某种反思性地制造出来的“人造环境”,人与自然的主导关系转变为人与社会为主导的关系。人类遇到的最大风险不再来自于自然,而来自于由高度现代性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经济秩序的崩溃、生态的灾难性破坏、极权的增长和核战争的爆发等。现代性本身的发展逻辑与它的反思特性彼此循环给我们带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反思性本身就是导致社会发展不可预测和控制的根本原因。

六 小结与讨论

现代性的全球化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影响上,更体现在知识的反思性上,正是这种反思性构成了现代性最主要的动力机制。从历史地看,这一现代性的内在特性催生着其自我完善,不断前进,从十七世纪的欧洲一路走来。现代性是一个源起于西方而向全球蔓延的过程,而到了今天这个现代性高度发展或者称之为晚期现代性的全球化时代,已经不能继续将其视为西方话语,而应树立世界相互依赖的全球性意识。对全球性进行讨论将不可避免地用到源于非西方背景的概念和策略 (吉登斯,2000:153)。

现代性的发展经历着从传统的内生性向现代的反思性的转变,而全球化本身又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过程,这就有可能使得非西方落后国家同时经历早期现代性和晚期全球化的共同作用,而不是现代性不同阶段的前后继替。与之相应,现代性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也会比发达国家更加复杂和多变。就如同当下的中国社会就在遭受着早期现代性和晚期全球化的共同洗礼,与之对应,中国社会面临着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制度风险和晚期现代性带来的全球风险的共振。令人遗憾的是吉登斯却忽略了这一关键问题,而这两种进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是相互影响还是彼此断裂呢?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吉登斯关于全球化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大都是直接源自其现代性分析脉络,是以欧洲国家为分析单位的,要在全球范围内来解释全球化问题是否过于简单,是否有过分强调全球性而忽视地方性之嫌?再者,吉登斯全球化的制度维度也包含了民族国家体系,将民族国家视为分析单元,但是全球化进程中正在出现的市民社会和政治过程的跨国化、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和某种“全球文化”正在超越民族国家特定的组合,属于民族国家的范畴的概念:主权、监控等能用来解释网络社会的崛起吗?

[1] 安东尼·吉登斯 1现代性的后果[M]1田禾译 1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

[2] 安东尼·吉登斯 1社会的构成[M]1李康译 1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1

[3] 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 1自反性现代化[M]1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4] 马歇尔·麦克卢汉 1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1何道宽译 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5] M·卡斯特 1网络社会的崛起[M]1夏铸九等译 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

[6] C·卡尔霍恩,黄平 1全球化研究的思考与问题[J]1社会学研究,2001(3)1

M odern ity and its In stitu tiona l Ex tension

HAO Q iang,L IBo2han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

M odernity;Globalization;Institutional extension

Giddens established hisown pointof view which based on the ideas of ancient sociologists,and m ade more pano ram ic exp lanation tomodern society.He em phasize thatw e shou ld usemodernity to interp retglobalization which is the fundam ental consequenceofmodernity.Thispaper review s theorigin of Giddens’s thoughtonmoderni2 ty and its analytic dim ension and dynam ism s.This paper alsom akes som e in terp retation on globalization w hich is the institutional extension ofmodernity.

C912167

A

167322804(2011)032002220003

2010206208

猜你喜欢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摭谈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吉登斯论现代国家
浅析“第三条道路”中的积极福利观
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看待我国流动人口社区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