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职校农民培训课程设置的探讨

2011-08-15 00:47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职校乡镇设置

刘 红

(大连教育学院成人教育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

关于乡镇职校农民培训课程设置的探讨

刘 红*

(大连教育学院成人教育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教育,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农民培训课程设置,应根据乡镇职校农民培训的特点,对农民培训课程的内容与模块结构、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为乡镇职校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与参考。

乡镇职校;农民培训;课程设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农民培训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应根据农民培训情况调查与需求特点,对乡镇职校农民培训课程的内容与模块结构、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乡镇职校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与参考。

一、乡镇职校农民培训课程设置的依据

农民培训主要依靠乡镇职校教师。目前乡镇职校教师多为非科班出身,即所学专业大多不是农业,因此农业专业类的课程培训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外聘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一些教师能够为农民进行培训,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课程资源不足,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开设培训课程,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建立农民培训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完善的培训模式来强化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就显得尤为迫切。从农民培训看,主要问题为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缺乏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没有课程标准,导致培训内容重复而单调,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重视一般技能培训,轻视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重视眼前“现得利”式的技能培训,轻视长远有发展潜力的知识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培训效果难以考量。这些问题有其客观理由,但是缺乏统一的培训课程设置,是一个重要原因。培训需求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从调查结果看,至少应满足三个层面的需求,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农民生产与生活实际需求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这是新时期乡镇职校农民培训课程的根本依据,也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素质提高、观念转变、理念更新、产业发展等诸方面都有了新的诉求。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由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第一产业,开始从事离土不离乡的二、三产业,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培训目标就不仅要针对务农者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还要面向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者开展三次产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转变农村和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农业新理念与新技术层出不穷,如物理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等,这些对现代农民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乡镇职校培训课程不断更新,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模式。

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增强农民切身利益是培训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从根本上讲,就是培训课程必须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用,对提高农民收入有帮助。培训目标要转到对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对新农村建设主体能力的培养和人的职业生存能力培养。另外还应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其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培训内容须从单一的农业技术培训转到与三次产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要培训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关注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点的人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使农民的类型与层次发生了变化,同时市场信息、品种选择、技术标准、生产经营、就业等也在不断改变,农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培训课程也要随之调整。需要强调的是,在关注农民现实需求的同时,又不能完全应和农民“现得利”的短视行为,要引领农民面向未来发展,接受新的现代农业理念与新技术,培训内容要“授之以渔”,教会农民学会“捕鱼”的方法以及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的本领。

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这是培训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主要是通过承担培训任务的乡镇职校教师需求来体现。要满足农民适应新形势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求,就必须由职校教师通过课程载体来进行系统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而目前农民教育培训,恰恰缺失系统的培训教材和课程资源,教师只能有什么讲什么,有什么资源就培训什么内容,这也是上述培训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影响到农民有效需求与素质提高。虽然乡镇职校教师比较了解当地的农民与农业情况,在培训愿望上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需求,但是限于自身素质与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尤其是没有课程资源与系统教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创建系统的培训课程,尽快完善培训模式是农民培训的当务之急。

乡镇职校教师本身也有继续教育和提高素质的迫切需求。从调查问卷情况看,一是要遵循农民教育发展规律和乡镇职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加强校本研修,满足培训教师自主学习需求,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构建适用、多元、灵活的新形势下农民教育课程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广大的乡镇职校教师教育、教学服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提升教师教育、教育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培训课程设置的主要特性

基础性。主要强调课程设置的通识性与原理性,要面向广大的受众者。无论是对从事农业,还是从事二、三产业的人群,所设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先进性。注重培训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贴紧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农业、高技术农业、效益农业等先进理论与技术,充分体现以终身教育为理念,以人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基点的思想,从而满足新时期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新型农民需求。

地域性。由于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差异所形成的农业比较优势不同,形成的品牌优势与特色不同,因此在课程上要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或乡土性,乡土教材应是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

适用性。主要体现在满足受训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尤其是有针对性的现实需求。在考虑到课程设置“有用”的同时,还须坚持培训专业的“适用”性与技术性,须能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增效等诸多实惠。

多样性。课程设置要面向“三农”,也就是要包含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兼顾农村三次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与养殖,农业管理中的技术与技能,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就业与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等,还包括新型农民的个人发展问题。

创新性。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力求体现新理念,融入国内外在农业发展与创新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

三、课程内容与模块结构

基础通识模块。此模块主要着眼于未来发展,为受训者提供必备和通用的基础知识,无论在现在还是未来,不管从事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能用得上。课程设置如本区农业气象气候常识,本区土壤理化常识,乡土地理,现代农业概念,计算机基础,网络信息技术,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理念等。

农业专业技术模块。这是培训课程的主体,也是普遍受欢迎的经久不衰的课程,主要着眼于受训者的现实需求。以大连地区的需求调查为例,主要为如下三大类:

种植技术类。根据都市现代农业商品化程度高的特征,按市场需求来决定种植需求,并以此设置该类课程,主要有:粮油作物栽培技术与管理,包括稻谷、玉米、豆类、花生、薯类、杂粮等;水果类栽培技术与管理,包括苹果、梨、桃、李子、蓝莓、葡萄、山楂、草莓、西瓜、香瓜等;干果类栽培技术与管理,包括大枣、核桃、板栗、榛子、柿子等;蔬菜类栽培技术与管理,包括白菜、芹菜、黄瓜、西红柿、菠菜等本地常见的蔬菜。

养殖技术类。根据区域自然条件比较优势和水产、畜牧业较发达的状况,以及农民的实际养殖需求,课程设置主要有:海水养殖类,淡水养殖类,大牲畜养殖类,猪羊家禽类养殖,柞蚕与桑蚕放养,蜜蜂养殖。另外还有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设施农业类。此类课程包括温室投资建设,如玻璃/PC板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等类型温室的投资建设,温室反季节农作物的选择、栽培与管理,技术标准与市场营销,政府的支持政策。

农村经济与新农村建设模块。主要是面向科学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的部分专业技术和常识。

休闲观光类:园区规划建设,包括旅游观光农园、市民体验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农家山庄等;产品营销与经营管理。

安全食品与绿色食品类:基本概念与标识认证,行业标准与技术指标,技术规程,包括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科学合理施用农药、环境建设与设施建设等。

市场营销类:宣传推销,订单与履约,农村经纪人。

新农村建设类:总体要求与规划,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

务工技能类:计算机应用,网络与信息技术,礼仪与文明,体能与专业技术。

这些课程内容要根据需求而定,但不一定农民喜欢什么就开设什么,有些新兴的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专业技术,应通过课程设置来引导推广。在不同地区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与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与技术条件,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设置课程,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可将具有当地品牌效应或是需求广泛的生产技术设为当地的必修课,其它可作为选修课。

四、课程实施模式

与普通教育不同,农民培训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由于受众者是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成年人,培训课程教学设计既有普通教育的一般认知规律,也有成人教育与农民教育的特殊规律。根据调研情况和课程设置特点,通常选择下面几种培训模式。

示范指导。主要特点一是示范性,采用现场授课的形式,上课地点多在田间、果园、庭院、棚舍等农业生产现场;二是参与性,教学互动,教师授课边讲解边示范,边让学员操作,或者教师先集中讲解示范,之后由学员操作;三是反馈性,及时反馈,及时解答;四是灵活性,小班型,人员不多,有利于教师现场指导到位,兼顾到每一学员。此类课适宜操作性很强的农业专业技能类教学,即在教室里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或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课程内容。本类课看似宽松,实则严谨,对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要求较高。既要考虑到最大限度地集中学员的注意力,方便学员观看揣摩,又要充分给每个学员动手实践操作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还要按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此类课的不足之处是信息量不大,组织难度大,教学成本相对高。

多媒体演示。随着科技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在一些有条件的乡镇职校,教师上课采用VCD、DVD、PPT或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演示,加上视频技术和远程教学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解决许多现场授课才能解决的问题,把培训课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这类课具有信息量大,生动、直观、形象等优点,适合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教学信息量较大的内容,如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介绍,或基础通识类内容。前提条件除了先进完善的教学设备之外,学员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该类课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深厚的教学功底,而且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传统讲解。农村成人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一个重要区别是,学员都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生活经验,即使不到田间地头现场,也能把问题说清楚,使“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成为可能。此类课的特点是以讲解为主,重视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表达优势,辅以其他手段来完成教学目的。由于对教师的表现力要求很高,在教学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上出水平较高的优质课,考验出教师的综合能力。此类课型简便易行,对教学设备与场地要求不高,教学成本低,比较适于在条件不太好的乡镇职校进行。

总而言之,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培训教育,提高素质,增加收入。比较系统的培训课程至关重要,满足新形势下农民需求的关键是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不断完善与创新培训模式。只有教师队伍与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有效地培训教育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

[1]季东亮,魏宇光,李东生.新时期农民培训的特点及其模式研究(上)[J].成人教育,2010(7):18.

[责任编辑:阅文]

On Farmers’Training Curriculum Setup of Town Vocational Schools

LIU Hong
(Center of A dult Teacher Education,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The basis of“three problems about countryside,agriculture and farmers”lies in educating farmers,the carrier of the education is training curriculum setup.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features of requirement through investigation,explore training content,module structures and implementation modes, thus to provide evidence and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setup.

town vocational school;farmer training;curriculum setup

G725.82

A

1008-388X(2011)01-0068-03

2010-12-06

刘红(1958-),女,辽宁沈阳人,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职校乡镇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