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杜彩素,张欣华
(大连大学a.教务处;b.学科建设办公室;c.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李 清a,杜彩素b,张欣华c*
(大连大学a.教务处;b.学科建设办公室;c.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按照“观念先行、点面结合、实现通识、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以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严格课程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
通识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以外服务于学生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以使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识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理渗透,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第二层次,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第三层次,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1]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归根到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2]“十六大”报告中也强调教育既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受教育者个人全面发展服务。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所谓全面发展,指的是“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3]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人才培养目标必需由过去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即培养“知、情、意”相结合的人。“知”主要是靠专业教育,“情、意”则更多地靠通识教育。
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切中时弊、顺应潮流、涉及根本”。[4]当时教育部要求“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5]通识教育中所提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在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精神教化上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一些定位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往往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本科应用型人才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养成。但本科应用型人才并不是简单的工匠,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公民和职业道德、合格的政治思想素养、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因此,也要十分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以大连大学这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截至2004年已开设180余门公共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类,列入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选修12学分,使之成为学生广泛涉猎知识的重要载体。这些课程虽已体现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但课程分类的规范性、结构的合理性及选课要求的科学性还有待完善。多数课程仅讲授知识,忽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还没能达到通识教育要求。因此,要构建一个理念先进、体系完善、课程优质、知识丰富、特色鲜明、方法灵活、管理规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一部署、深入调研、不断探索、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整体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二是让教师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和难度,并积极参与。为更新观念,领会通识教育内涵,学校应组织广泛的调研,认真分析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明确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符合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对人类价值体系重构的要求,而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达成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6]由此,学校应在原有“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继承人类丰富知识财富,关注选择课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使之步入社会后能将这种责任感发展成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建设目标基础上,更加突出“培养有能力有理性的人,并使之体会丰富和完美生活”的思想。
2007年,大连大学教务处以“高校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为题,申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准立项,从而加快了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目标,分解任务,逐层深入,责任到人,并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编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以此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先后设立了该类项目20余项。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中西贯通、古今融合、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基本原则[7],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整体规划和全盘设计。
大连大学结合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将原有公共选修课程重新分为四类,并明确各类课程的教育目标:人文科学与艺术类,培养“受过教育的眼和耳”去读、看、听,包含认知、分辩、批判的能力及领悟鉴赏能力;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类,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家如何说明人类行为并探知现代社会问题;自然科学与技术类,探讨科学概念的发现、发展及如何形成原理法则,进而影响人类与世界;医药学与健康类,了解人类自身规律、人类疾病及其治疗原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四类课程构成了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知识系统。学校要求学生在与主修专业对应类别以外的三类课程中各选修4学分,总计12学分,从而使学生能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并启迪学生懂得开拓知识视野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均不同,它要求授课教师关注学科知识的基础和本质,挖掘专业内容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对跨学科的教学对象起到启迪思维、拓展视野、愉悦身心、提升境界的作用。通识教育课程既不是某门专业课程的“概览”或“浅说”,更不是知识的“拼凑”或“大杂烩”。优秀的专业课程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故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无论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师都要从全新的角度去设计。
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学校应有目的地指导和推出一些课程。例如,信息技术发展加快了全球化进程,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因此,学校组织开设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方面课程各10余门。同时,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通识及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发现该类课程多为主题性课程。为此,有针对性地邀请部分领域的专家和教授,重点建设15门主题性课程,大胆改革教学内容,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重点,做充分深入的探究,将各学科内容重新选择编排,做科际整合式的教学。加强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工作、读书报告、社会调查等教学环节,教会学生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培养其价值判断能力,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实现“培养有能力有理性的人,并使之体会丰富和完美生活”的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教师“用浅显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为实现该目的,学校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教授主持课程建设,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授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讲授通识课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拓展了教师的研究领域。经过多年建设,大连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相对完善,各类课程质量与数量均衡,符合全球化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课程总数稳定在170门左右。学生评教统计数据显示,优良率达90%。实现了点面结合、由“注重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过渡。
作为综合性大学,在教育资源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师资、课程及教学辅助设施等。纵观国内外名校,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往往具有鲜明的本校特色。
大连大学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其收藏、展示、教育、研究功能不断提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许多赞誉,一些教育专家则明确提出以博物馆为载体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知识及研究的思想方法。因此,学校在总结原有的依托人文社会科学展馆开设的人格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依托自然科学展馆开设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依托生命科学展馆开设的基础生命科学和海洋生物资源与利用、依托艺术展馆开设的交响音乐欣赏和艺术美学与艺术欣赏、依托历史文物展馆开设的的神秘的东北历史与文化等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校级教改立项中设立了“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校本通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旨在将博物馆作为教室的延伸,将其展示与收藏的功能作为教材和教具,让学生去实际观察曾在书本上学到或正在学习中的事物的真实记录和风貌,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提供“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场所。
该教学改革项目组已开设博物馆里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里的美学、博物馆里的教育学等课程。其中,特色课程“博物馆里的自然科学”包括博物馆里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创新等五个专题,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和学生工作室合理整合并应用于教学。该系列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特色鲜明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校内教学中收到明显效果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通识教育课程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提高。因此,大连大学重新修订了《大连大学公共选修课程管理规定》,严格课程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要求新开课教师所在单位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审核申报表、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及参考书目,并组织试讲;教务处组织新开课教师答辩及研讨,最终确定开课资格。
同时,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学校通过组织教学督导、管理人员听课,学生评教,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全面跟踪公选课教学质量。对学生评教成绩80分以下课程,结合教学督导、管理人员及学生信息员反馈情况,通知授课教师所在单位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视具体情况责令整改或停止开设课程。学校还对学生评教结果分项统计,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大连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元能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当代文学名著赏析、数学建模、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基础生命
科学、博物馆里的自然科学等课程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教学使学生意犹未尽,积极要求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催生了行之、数学建模、沁苑、生命之光、原理展示、智能引擎等18个工作室,使素质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拓展了新的平台。其中“沁苑”工作室师生建成了大连市科普网站。2001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兰峻同学也因“行之”工作室的经历和激励,在校期间撰写并出版了《似水若泉》和《水韵泉馨》两部作品集。近年来,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市级以上赛事获奖数量逐年增加。多学科、综合性、高质量的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兴趣的契合点,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张扬。
[1]徐辉,季诚钧.大学教育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20.
[2]雅克·德洛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3]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五)——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问题与挑战[J].辽宁教育研究, 2004(9):20-23.
[4]周远清.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大学教学,2008(5):9-10.
[5]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8):3-5.
[6]潘家庆,罗文辉.传播教育核心课程规划[J].新文学研究,2008(53):85-105.
[7]冯惠敏.中国现代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292-303.
[责任编辑:阅文]
Explo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LI Qinga,DU Cai-sub,ZHANG Xin-huac
(a.Teaching A f f airs Department;b.S ubject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c.School of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We should construct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notion first,combination of part and whole,realization of being general,giving prominence to features”,and us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s handle,and make the access and dropping-out mechanism harsh.We should work hard to build“structure-reasonable、state-of-the-art”curriculum system,and serve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comprehension.
general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G642.3
A
1008-388X(2011)01-0024-03
2011-01-07
李清(1966-),辽宁大连人,副教授,博士。